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71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余金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探究两村脱贫群众可持续生计能力,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探索民族地区特色发展道路意义重大。四川农业大学“‘西’望振兴,产智双扶”社会实践团队聚焦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核心问题,旨在通过系统调研探寻产业促进脱贫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探索产业振兴发展方向,2025年1月12号到2025年2月20号,四川农业大学“‘西’望振兴,产智双扶”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返家乡问卷调研,并于2025年1月13号,在绵阳市桑枣镇高峰村探寻产业兴农的“济农良方”,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以政策为北斗,于实践中探索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峰村的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体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文化传承、加强科技应用等多方面的努力,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团队此次深入高峰村,走访了当地的现代农业园区和种植基地,与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完善为高峰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为高峰村的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高峰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扶持,促进了高峰村魔芋等产业的发展;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高峰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政府助力的以工代赈道路边沟改建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运输道路基础设施条件,为农产品的大量出售保驾护航。当前,科技种植已成为高峰村破解土壤密码、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技术支撑。在魔芋现代农业园区,学生们了解到高峰村采取的“魔芋+玉米大豆”套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充分挖掘了土地的潜在价值,实现了“一地多用”,还保障了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丰收。 小地果大智慧,新发展新道路 村干部陈主任还另外介绍道,村内一片六百亩的地果种植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高峰村地瓜产业领头人陈春明先生表示,他会聘用当地老百姓务工,并且提供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带动周边群众共同种植地果,通过土地流转将荒坡承包出去为脱贫农户开辟增收新渠道。地果,学名Ficus tikoua,是一种匍匐木质藤本植物,其果实成熟时深红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地果的种植和开发,不仅丰富了高峰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还将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果的种植基地能够成为高峰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地果藤蔓自然生长的美景,还可以体验到地果采摘的乐趣。地果的果实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等药用价值,这也为地果的深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游客可以品尝到以地果为原料制作的各种美食和饮品,如地果酒、地果茶、地果干等,这些特色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味蕾,还能成为高峰村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在文化中寻源,扬旅游业活力 陈书记分享道,她们将发展文化旅游业建立农家乐作为短期村镇发展目标。深挖掘羌族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同时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确保文化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结合羌族文化特色,开发具有羌族风情的农家乐项目,如羌族传统美食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羌族音乐和舞蹈表演等。为进一步丰富农家乐项目,村干部还计划在水库开发养鱼和垂钓活动。这不仅将为游客提供一个宁静的休闲选择,还将与当地深厚的羌族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垂钓区将采用羌族艺术和设计进行装饰,使游客在垂钓的同时,能够沉浸在传统文化之中。此外,农家乐的餐厅将推出以水库新鲜鱼类为特色的羌族传统美食,确保游客能够品尝到地道的地方风味。传承农耕文明,要用多种形式挖掘利用展示乡土、民俗文化,要以文铸魂,匠心创意,创造出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般,让游客流连忘返,忘却城市繁忙的桃花源,以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立成果中展望,愿民生之所愿 在后续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农业生产、村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花甲之年的何大爷表示,将土地林地承包出去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他和老伴积极响应村政策,在参加产业培训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作物耕种知识,促进了耕地产量的提升。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大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村干部表示:“大学生的到来,为我们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活力。他们的热情和专业知识,让我们对村庄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随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大学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乡村的深情厚谊离开了乡村。他们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理念,还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乡村振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种校地合作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他们的实践成果和建议,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宝贵的参考。而他们的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也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
2025-02-22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