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举 | 熊猫秘史:之岷江残章大禹治水篇

孙尚举 | 熊猫秘史:之岷江残章大禹治水篇

四川文化网 2025-2-20 16:05 130人围观 文学作品

河滩上的芦苇被淤泥压弯了腰,熊向前蹲在土窑前,拿豁口的陶罐接檐角滴落的浊水。这水浑得能看见前年那场洪灾的影儿,泥沙里裹着碎瓦片,在罐底淤出个歪斜的月亮。 ... ...


  河滩上的芦苇被淤泥压弯了腰,熊向前蹲在土窑前,拿豁口的陶罐接檐角滴落的浊水。这水浑得能看见前年那场洪灾的影儿,泥沙里裹着碎瓦片,在罐底淤出个歪斜的月亮。

  禹的脚生了根。那些裂口里淌出的不是血,倒像是黄河岔出去的支流,在脚背上冲出沟壑纵横。他腰间悬的青铜耒耜生了铜锈,绿莹莹的像水鬼的眼睛。夜里宿在芦苇荡,听得见地脉在脚底下翻身,轰隆隆的像是九条蛟龙在抢一颗夜明珠。

  女娇第三次望见山梁上飘来的火把时,青杠树已经褪了三层皮。头一回她抱着新纳的麻鞋,鞋底绣着并蒂莲;第二回肚里揣着启,灶上煨着黍米粥;这回她倚着门框数星星,数到东方泛白,数见禹的影子被晨光扯得老长,从渭水一直拖到涂山脚下。

  "水要顺着它的性子来。"禹拿耒耜尖在地上划沟,蚯蚓似的曲曲折折。民工们赤着脊梁夯土,汗珠子砸进新开的河道,转眼就被吸得精光。有个后生累昏了,嘴里嘟囔着家乡的酸曲儿,禹解下腰间皮囊给他灌黄酒,酒里沉着几粒枸杞,红得像是女娇耳坠上的玛瑙。

  七月十五鬼门开,禹在龙门峡撞见个熊猫熊向前。熊向前蹲在礁石上钓鱼,钓竿是根青竹,鱼线却系着团乱麻。"你看,"熊向前指着漩涡里的枯树桩,"那本是通天建木的枝叶,如今倒成了精怪的秋千。"禹要搭话,忽然狂风大作,再睁眼只剩滩头几片鳞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禹的蓑衣角扫过门槛时,女娇正在捻麻线。纺锤突然脱了手,在青石板上滚出个浑圆的轨迹。她弯腰去拾,瞥见蓑衣下摆沾着的泥,是龙门峡特有的赭红色。门外青杠树沙沙响,叶子落进纺车,绞成细碎的绿末。

  灶膛里的火早熄了,陶罐里结着层薄冰。女娇对着铜镜梳头,发现鬓角染了霜。镜面突然起了雾,映出禹的背影正在九曲河道上走远,腰间耒耜滴着水珠,每一滴都映着半轮残月。

  河床干涸的第三年,禹在龙门峡的峭壁上摔碎了酒囊。那些枸杞早泡成了惨白,顺着石缝滚进黄河故道,像一串被嚼碎的往事。

       庆功的牛角号震落崖畔碎石时,他正蜷在当年遇见熊向前的礁石堆里,怀里抱着女娇没送出去的麻鞋。

  女娇最后那次望夫,山洪冲走了半坡野杜鹃。她化作的石头生了青苔,眼窝里积着雨水,倒映出九条新开的河道。启在岩下摆了个粗陶碗,年节时盛些黍酒,酒面上漂着零星的桂花瓣。

  十年后黄河归槽,禹王台前香烟缭绕。供桌上的青铜鼎结满绿锈,鼎耳上缠着褪色的红绸。有牧童说夜半听见石头唱歌,调子是涂山一带的采菱谣,可顺着河岸寻去,只看见芦苇丛中几点流萤,明灭如散落的星子。

  青铜鼎铸成那夜,禹摸黑翻过涂山。月光把石头照得发蓝,青苔顺着女娇石像的脖颈往上爬,像条吐信的蛇。他拿耒耜在岩石脚刨坑,刨出半坛发霉的黍酒。

  "女娇——。"禹对着酒坛喃喃。远处新开的漕渠泛着银光,恍如当年女娇纺车上缠乱的丝线。他忽然剧烈咳嗽,咳出几粒带血的沙砾,在月光下泛着金红,像是被碾碎的金乌羽毛。

  子夜露水把石像洇出人形轮廓,禹把耳朵贴在她胸口。裂缝里传来汩汩水声,是那年没喝完的黍米粥在陶罐里沸腾。他忽然想起成亲那晚,女娇簪着野杜鹃掀盖头,花汁把鬓角染得嫣红,如今石缝里钻出的也正是同样颜色的地衣。

  "九河归了海,"禹用裂开的手掌摩挲石像眉眼,"倒把咱们的时辰冲散了。"有萤火虫钻进石像眼窝,照亮沉积的泥沙里埋着根白发——正是他当年过家门时,被风吹落在门槛上的那根。

  禹跪在女娇石像脚下时,黄河突然倒流。他腰间青铜耒耜锵然断裂,半截刃口扎进岩缝,瞬间爬满龙须草。地脉在此时发出呜咽,震落他眼角两颗浑浊的泪——泪珠坠地竟化作剔透的玉蚕,衔着月光开始吐丝。

  "这回不走了。"禹把断裂的耒耜柄横在膝头,青苔正顺着他的脚踝向上攀援。女娇石像眼窝里水汽氤氲中浮现当年妆奁的轮廓。他看见二十岁的自己正在镜中替她簪花,手指被杜若茎刺出血珠。

  禹解下腰间草绳系在石像手腕。那绳子浸透黄河水,结着十二个死疙瘩,每个疙瘩都裹着治水时危难。

  熊向前再出现,是晨光初现时,钓竿上挂着个破陶罐,熊猫眼斑颜色更深了。也变成石像的禹认出那是老张头接雨水的家什,罐底积着层黑泥。"治水的耒耜挖不断人肠子。"熊向前搅动罐中淤泥,"水退了,倒显出底下这些陈年旧伤。我带你们回川!"罐底忽然浮起女娇梳头的铜镜碎片,每片都映着半张人脸。

  翌日,人们发现禹与石像化作连体山岩。左峰似禹执耒耜指天,岩缝渗出的泉水甘如黍酒;右峰类女娇垂首纺织,每逢月夜便有麻线状雾霭缠绕山腰。羌民称此双峰为“禹娇岭”,岭下血红草遇雷雨则疯长,草叶脉络恰如当年治水舆图。

  十七年后启王巡狩,在黄河拐弯处拾到柄生锈的青铜耒耜,刃口磨损得如同老人残缺的牙床。

  石纽山的崖壁上,禹的足印被风蚀成蜂窝状的孔隙,雨水渗入时发出呜咽,像婴孩初啼。羌民说那是禹母临盆时的回响,至今仍在山岩间游荡。

  刳儿坪的泥土泛着铁锈色,剖开表层能见贝壳纹路——传说禹出生时血浸透了地脉,自此这片土地长出的青稞穗尖都带一抹朱红。

原作者: 孙尚举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