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62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张丽)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的“绿途食安”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田间地头,以科技赋能农业,助力“天府粮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寒假以来,四川农业大学“绿途食安”团队奔波辗转,分别在成都温江万春镇、郫都区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走访村民+线下宣讲”的多元化方式,了解当地粮食生产现状,激发村民兴趣,宣传化肥减量增效的知识和生产过程中减碳低碳的途径。 川农大学生在走访当地村民。 通讯员王玺摄 在第一阶段,团队对当地主要粮食年均产量、耕作方式等基础情况进行摸排了解,积极完成调研内容和访谈提纲,确定调研方案。接着有序开展调查、访问和线下宣讲活动,面对面了解当地农业状况,针对性开展宣讲活动,争取让更多的人能成为这次实践活动的受益者。 川农大学生开展宣讲会的场景。通讯员王玺摄 在成都市温江区,实践团队不仅参观了历史悠久的鱼凫村遗址,感受了成都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地位,还深入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农作习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访谈。除此之外,他们还约访到当地的政府人员,了解当地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打造“天府粮仓”。 川农大学生参观村史馆。通讯员王玺摄 团队聚焦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战略,深入基层、探地头、钻大棚、送技术。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和创新技术优势,对水质和土质进行科学评估,打造“好种”“好田”“好粮”,提升粮食产业科技水平。同时,团队还针对耕地非粮化、种业发展、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据了解,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改传统模式,从三个创新性出发:一是视角新--采用“1+n”的调研视角:以“绿色农业”为核心,从耕种模式、施肥方式、经济效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多角度多方位全面调研从化肥减量增效方面减少农业碳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大幅度提高其利用率,降低成本,符合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模式新--采取“一结合+两推动”的活动方式:结合校级创业项目五谷丰登”共享农场云平台,智慧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用化肥减量增效宣传会推动乡村粮食低碳生产;三是宣传新--采取“内外结合”的宣传模式:与校内校外媒体综合联动达到宣传效果好,宣传形式新颖多样的目的。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强农民粮食安全意识、粮食生产绿色转型意识;增强家国情怀、爱农情怀,这三点是川农大学生此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团队成员走入乡村、走进基层,搭建起大学生青年与故乡土地的桥梁,真切感受乡村振兴的面貌,深入粮食生产,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思考降碳对策,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在大地上。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三农”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贴近泥土、扎根农村,坚持做为民情怀的实践者、新型农民的引领者、科技服务的创新者、粮食安全的守护者。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天府粮仓”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