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45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刘羿,陈曌)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睿木兴华——青年实干团的大学生们深入四川省多个乡村,开展了关于畜禽废水处理和合并村发展状况的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此次实践活动,团队共收集有效问卷百余份,形成两份详实的调查报告,为地方政策优化与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畜禽废水处理调研中,大学生们精心设计问卷,全面涵盖畜禽废水排放危害、处理现状、制约因素及公众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畜禽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危害认知度较高,但在实际处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地养殖场废水处理效果不佳,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缺乏专业技术设备、处理成本高、监管不足以及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等。基于这些发现,大学生们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如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争取财政支持补贴、加大监管力度、开展环保培训等,为改善畜禽废水管理提供了有益思路。 畜禽废水治理:认知提升与技术瓶颈并存 1.公众认知水平较高,但隐形污染关注不足 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明确知晓畜禽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地下水,81.25%的受访者认识到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然而,对气体污染(0%)和综合污染(71.25%)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公众对畜禽废水隐形污染的认知仍不全面。对此,青年实干团建议通过科普讲座、宣传手册等形式,重点普及废水对土壤、空气的长期影响,提升村民环境风险意识。 2.处理设施不足成主要矛盾,技术与成本制约显著 51.25%的受访者指出当地养殖场废水处理“部分处理但效果不佳”,86.25%的受访者认为“缺乏专业设备和技术”是核心制约因素,83.75%的受访者强调“处理成本过高”。调研团队提出,需推动“低成本技术下沉”,例如推广堆积发酵池(32.5%支持率)与沼气池(25%支持率)的组合应用,并结合政府补贴降低养殖户负担。 3.资源化利用潜力待挖掘,综合处理法受青睐 在废水再利用方面,32.5%的受访者认为“制造有机肥”是主要意义,47.5%的受访者支持“综合处理法”作为最有效手段。团队建议,可依托合并村后的规模化优势,建立区域性有机肥加工中心,将废水处理与生态农业结合,形成“养殖-处理-种植”循环链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图为废水调查。陈曌供图 在畜禽废水处理调研中,大学生们精心设计问卷,全面涵盖畜禽废水排放危害、处理现状、制约因素及公众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畜禽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危害认知度较高,但在实际处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地养殖场废水处理效果不佳,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缺乏专业技术设备、处理成本高、监管不足以及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等。基于这些发现,大学生们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如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争取财政支持补贴、加大监管力度、开展环保培训等,为改善畜禽废水管理提供了有益思路。 畜禽废水治理:认知提升与技术瓶颈并存 1.公众认知水平较高,但隐形污染关注不足 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明确知晓畜禽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地下水,81.25%的受访者认识到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然而,对气体污染(0%)和综合污染(71.25%)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公众对畜禽废水隐形污染的认知仍不全面。对此,青年实干团建议通过科普讲座、宣传手册等形式,重点普及废水对土壤、空气的长期影响,提升村民环境风险意识。 2.处理设施不足成主要矛盾,技术与成本制约显著 51.25%的受访者指出当地养殖场废水处理“部分处理但效果不佳”,86.25%的受访者认为“缺乏专业设备和技术”是核心制约因素,83.75%的受访者强调“处理成本过高”。调研团队提出,需推动“低成本技术下沉”,例如推广堆积发酵池(32.5%支持率)与沼气池(25%支持率)的组合应用,并结合政府补贴降低养殖户负担。 3.资源化利用潜力待挖掘,综合处理法受青睐 在废水再利用方面,32.5%的受访者认为“制造有机肥”是主要意义,47.5%的受访者支持“综合处理法”作为最有效手段。团队建议,可依托合并村后的规模化优势,建立区域性有机肥加工中心,将废水处理与生态农业结合,形成“养殖-处理-种植”循环链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图为畜禽废水调查问卷。唐明鑫睿供图 而在合并村发展状况调研中,大学生们通过对367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深入了解了村民对合并村政策的看法。结果表明,村民对合并村后的变化整体持积极态度,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邻里交往更加密切,多数人认为村落合并是好事。不过,调研也发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仍需完善、乡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以及青年流失等问题。大学生们结合这些问题,为村庄未来发展提出了详细建议,包括优先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多方协作、鼓励村民参与决策、创新发展模式和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等。 合并村发展:基础设施与社区凝聚双提升 1.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民生需求仍需细化 61.67%的村民认为合并村后道路、水电等设施“有很大改善”,但38.33%的受访者指出“仍存在不足”,如供水稳定性、道路维护等问题。对此,青年实干团建议建立“村民-村委会-政府”三方沟通机制,通过定期满意度调查(如每季度一次)精准定位短板,优先解决高频民生诉求。 2.邻里关系密切化,文化传承与青年回流待突破 76.67%的村民表示合并村后邻里交往更加密切,但15%的受访者对政策“既不了解也未感受其影响”,凸显宣传覆盖面不足。此外,乡土文化流失(6.67%担忧)与青年外流(反映于开放式建议)成为潜在挑战。团队提出,可依托合并村后的公共空间,组织传统节庆、手工艺培训等活动,并联合企业开发本地特色产业,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 3.经济发展向好,但需平衡速度与质量 55%的村民认为合并村后“经济快速增长”,但40%的受访者指出“增长缓慢”,部分区域仍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未来需重点培育特色产业(73.33%期待),例如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同时引入“智慧农村”管理模式,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资源配置。 图为合并村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唐明鑫睿供图 协同治理:以环保促经济,以整合谋发展 1.基础设施共享助力废水处理升级 合并村后,村庄规模扩大为集中式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了可能。青年实干团建议,利用合并村的政策红利,统筹规划区域性废水处理站,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单位成本。例如,将多个养殖场的废水统一输送至处理中心,采用“综合处理法”实现高效净化,同时产出沼气、有机肥等副产品,反哺农业经济。 2.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模式探索 调研显示,88.33%的村民期待“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66.67%的村民关注“环境保护”。团队提出,可试点“环保积分制”,对主动实施废水处理的养殖户给予补贴或信用奖励,并通过村集体资金入股环保项目,实现环境效益与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双重目标。 3.政策协同与多方参与机制构建 政府需在技术推广(如厌氧发酵罐)、监管强化(定期环保检查)与资金支持(处理设施补贴)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鼓励科研机构与养殖户合作,开发适应小规模养殖场的低能耗处理技术。此外,可建立“高校-村庄”结对帮扶机制,由川农大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农业大学睿木兴华--青年实干团的调研,不仅揭示了畜禽废水治理的紧迫性与合并村发展的复杂性,更提出了“技术下沉、资源整合、多方协同”的实践路径。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政策落地效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的地方行动方案,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深入了解乡村实际情况,锻炼了实践能力,更通过调研成果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他们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期待未来有更多大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为乡村的美好明天贡献更多力量。 |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