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45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廖健)2025年1月10至2月15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寒假,四川农业大学的一群热血青年学生,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与担当,奔赴宜宾各农村地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探究气候对当地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他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揭开气候变化与水稻生产之间的神秘面纱,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宜宾,这座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城市,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成为水稻种植的重要区域。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直接冲击着农业生产体系。水稻作为全球超过半数人口的主食来源,其生产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人民福祉。学生们深知,只有深入了解农户们的真实困境与需求,才能找到应对之策。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深入宜宾的不同农村地区,与农户们面对面交流。团队设计了一份详尽的问卷,内容涵盖了气候变化的感知、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以及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等。通过耐心细致地面对面交谈,学生们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宜宾水稻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如高温、暴雨、干旱等,直接威胁到水稻的生长周期和产量。宜宾市屏山县大乘社区村一位年过半百的廖老伯无奈地说:“这几年,夏天越来越热,雨水也变得稀奇古怪,有时候一连晴好几天,有时候又突然暴雨成灾,稻子长得不稳定,收成也没以前好了。”这样的感慨,在农户中不在少数。 调研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农户们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损失。一方面,他们调整种植结构,选择耐旱、耐涝、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如杂交稻和超级稻,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另一方面,农户们开始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同时减少了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国家层面也在积极行动,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旨在帮助农户减轻损失,提高水稻生产的抗灾能力。例如,政府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改善灌溉条件,确保水稻在干旱时期也能得到有效的水分供应。同时,推广耐旱、耐涝、耐高温的水稻品种,成为提升水稻适应性的关键一环。 学生们还了解到,除了各种农业举措外,保险在水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降低自然灾害对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政府鼓励并支持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一旦遭遇灾害,保险公司将及时赔付,帮助农户尽快恢复生产。这一举措,无疑为农户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采访中,多位农户表示,虽然气候变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技的助力,他们对水稻生产仍然充满信心。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深远影响,也见证了政府、科技与农户携手应对挑战的坚定决心。他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加剧,宜宾乃至全国的水稻生产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但正如那句古话所说:“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科研机构和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守护好这片稻香四溢的土地。 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并参与到这一进程中,为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