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革 | 茶铺里的世界

刘小革 | 茶铺里的世界

四川文化网 2025-2-23 12:04 52人围观 文学作品

又穿行在老街密密实实的茶座间,我发现,此时才是彭镇茶铺最辉煌的时段,大大小小的各色茶铺,都已经座无虚席啦。


  偶然听说位于成都双流一个叫彭镇的古镇,古镇里有座老茶铺,保留着明清风格,十分古朴。我想,就冲这老茶铺,也该去彭镇看看。

  说走就走,一个周末,我们全家去了彭镇。进入彭镇老街,我着实吃了一惊,这哪里才仅仅有一个老茶铺呀!前后左右,远近高低,都是茶铺,这彭镇完全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茶铺组成的大茶铺!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那间与杨柳河相伴的古遗址级别的“观音阁老茶铺”。当地人传说,一百多年前,一场大火把彭镇烧成了一片焦土。可灰烬之中,居然有一处屋宇却完好无损。这不是奇迹吗?人们无法解释这个奇特现象,只能认为此处是因为得到观音菩萨特别的保佑才避免了毁于烈火,因此把这个地方叫做了观音阁。民国初期,有人在这里开了茶铺,延续至今。所以,说这里是百年茶铺,名副其实。

  迈进这老茶铺,立即感到一股腐朽臭气扑面而来。仔细寻觅,老茶铺斑驳的墙体上并无明清时期的遗风,连民国的痕迹也不见丝毫,清楚可见的全是五六十年前那场动乱中留下的宣传画像和标语。虽然茶铺里并没有一丝风,可我似乎听到从这些画面背后传来那个年代遮天蔽日的狂风暴雨声,感到一种强烈的压抑。

  大约是为了保持古旧面目,老茶铺地面仍然是泥土地,覆盖着层层叠叠坑坑洼洼的如豹纹形状的千层泥,让我害怕会不会潜伏着凶残的豹子,猛然张嘴咬一口,老人和小孩冷不防就会摔倒。老茶铺的屋顶很高,吊下来几盏昏黄的灯,反倒显得更加昏暗。竹椅木桌似乎都蒙上了旧岁月的尘埃,让人呼吸不畅。

  尽管这里的茶格外便宜,每客只要十元,但我实在不能接受这样的空间,它会将我带回那不堪回首的被骂成“狗崽子”,受尽污辱的年代。因此,顾不得老板娘一声接一声地在喊“先买茶,后拍照!”我还是举起手机,匆匆拍下了几张这个“古迹”茶铺的相貌,就催促着家人们快步往茶铺外走去。

  出了老茶铺,外面阳光明媚,完全是另一番天地。我不禁回头又望了一眼老屋檐下伸出的那张白底、黑字、红边的茶铺旗幡,上书“观音阁百年老茶铺”,十分抢眼。而再往那排老门板间的挂着破碎门联的茶铺门里望去,只能看到一个漆黑的洞,像一只野兽大张着的黑洞洞的嘴。哎呀!若没有“观音阁百年老茶铺”旗幡的指引,谁会往这黑洞里去呢?

  转而我又想,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吧,许多人还是喜欢这个老茶馆风格的,里面不是也有很多茶客吗?而且,假如茶铺的主人仅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完全可以把这个占地面积很大的老茶铺,重新打造成时尚的新式茶铺。那样,就可卖每客二三十元或者更贵的茶水了,肯定要比现在收入高。而他们却坚守着老茶铺的“老”,留下了旧时代的缩影,让后人从这里看到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荒诞,曾经的“罗刹海市”!这样的坚守,又让我从内心里升起对茶铺主人的佩服和感激之情。

  我虽不愿在黑洞似的茶铺里喝茶,却更不愿意这样的茶铺消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但我左右不了我的情绪,不是吗?万事万物本来就充满了矛盾,我当然不能免俗。

  我们既是俗人,就让我们在彭镇这座大茶铺里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座位吧。几分钟后,孩子们就被一家叫“老茶馆蜀戏台”的茶铺拖住了脚,因为这茶铺有特别的功能,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各类演出。一客30元,每场70分钟。川剧有折子戏“三英战吕布”、“皮金滚灯”、变脸和吐火。另有功夫茶艺表演、非遗手影表演、美猴王舞棍表演、仙女散花长绸舞表演等等。


  于是,兵分两路,女儿带两个外孙留在这里看演出,女婿陪着我们老两口继续逛古镇,寻找心仪的茶座。

  我前面说过,彭镇就是由若干小茶铺组成的一个大茶铺。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小茶铺的茶座之间穿行。街面上各式各样的遮阳伞下,一张茶桌接一张茶桌,茶桌间用青翠的绿植,或是娇艳的盆花来加以间隔和点缀。桌布多是带古风韵味的中国蓝花花布,十分淡雅别致。而丰富的茶品更让人眼花缭乱:有盖碗茶、功夫茶、围炉煮茶,也有西式的咖啡和各式冷饮,客人总能寻到自己满意的茶座。

  成都人大多数喜欢喝下午茶,而现在刚过中午,因此还有很多空座任我们挑选。在茶老板们热情的让座声中,我们却久久没有停下来。因为街边的茶座座椅大都是帆布折叠椅,太低矮,我们年纪大了,坐不下去,还得找有高椅子的老式茶座。

  左顾右盼中,抬头却见一顶白色大阳伞上伸出同样白色的店招:“喜来小院——人间值得一盏茶香”。店招下的屋顶上还趴着一只可爱的雕塑大熊猫,举着一面小国旗,憨憨地对着我乐。我的腿不由就迈进了这家小院。小院分三进,从这边街进去,可穿到另一条小街。中间有一院天井,天井两端是室内茶厅。再外面就是街边茶座,所以,一间茶铺,其实有五个区域,各区域各有特色。知道我们要座高靠椅的需求后,送茶小妹很快为我们选了一张可坐五人的茶桌,让我们把包放在两张木椅上,另三张正好坐我们三人。

  在送茶小妹的推荐下,我们选了三人套餐的功夫茶:一壶茶,配六七种茶点,共118元。茶还有好几种任选。因绿茶和花茶常喝,我们就选了平日极少喝的一种红茶,叫金骏眉。这红茶泡出茶汤色泽金黄,十分亮眼。细细品味,竟有一种淡淡的玫瑰花香。出于好奇,我上网去查,才知这金骏眉茶好生了得,竟被行家称为茶中的劳斯莱斯呢!茶叶是金黄色的,形状呈条状,像骏马一样飘逸,像眉毛一样细长,因而得名金骏眉。不过,网上又说市面上许多都金骏眉都是假货,那我们正在喝的茶是真是假呢?我又细细品尝了一口,口感依然舒适,回味仍有清淡的玫瑰花香。于是对自己说,何需计较其真假,茶叶,不就是茶树的叶子吗?无所谓真假嘛。好喝就是真茶,稀少便显珍贵!而那些天价茶叶不过是茶商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并迎合部分人士的虚荣心而炒上去的而已。

  品着茶与家人闲聊了一会儿,我独自起身离坐,还想去仔细看看这彭镇。先前已经把镇中心的观音阁老街逛得差不多了,再去周边小街小巷走走。

  小街显得十分清雅,一间间相连的店铺已不全是茶铺,而有食品店、服装店、画店等。路过一家“好吃嘴儿”小食店,店面不大品种却不少:凉面、春卷、豆花、锅巴土豆、烤肠、芋泥麻薯、舒芙蕾……这“舒芙蕾”是什么呢?一会儿带娃娃们来品尝吧。

  转过身,发现对面一个门面很特别,不像做生意的。近前一瞧,落地广告牌上写着“那间街角的茶铺文献展”。真没想到,还挺有文化气息呢!走,进去看看。

  原来,《那间街角的茶铺》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是历史学家王笛著述的一本从清末到民国期间成都茶铺的发展史。用老照片、绘图和文字,生动展现了那些年代成都茶铺的面貌。我很欣赏书里的一句话:“成都是个大茶铺,茶铺是个小成都。”我先前感叹彭镇是一个大茶铺,他却说“成都是个大茶铺”,细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当年,人们除了在茶铺里吃茶和摆闲龙门阵,还可在茶铺里看戏、听评书,所以茶铺又是娱乐场所。社会动荡时期,茶铺又成为信息交流和讨论时局的中心。不过,茶铺老板会贴出“休谈国事”的告示。这是老传统了,直到现在,也是不能“妄议”的。不仅如此,茶铺还有市场的功能,一些商人一边喝茶一边就把生意谈成了,甚至还有直接在茶铺里买卖货物的。而众多平民小人物,也是利用茶铺这个地方来谋生。如送热脸帕的、供水烟的、修脚的、掏耳朵的、擦鞋的、剃头的和买花生、瓜子、香烟的。那时的茶铺,真是城镇中最热闹的场所了。即便是今天,一些茶铺里也还有人在做擦皮鞋、掏耳朵、卖麻糖的营生。

  虽然说成都是个大茶铺,但作为一个在成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我,年轻时困于工作和家务,几乎没进过茶铺。与茶铺的交情是在退休之后才建立的。

  回想起来,将我引向茶铺的,竟然是文学。

  那些年,成都的著名诗人王尔碑、木斧、白航、张湮、沈重……等老诗人和蒋明英、杨光和、周渝霞、李临雅……等年轻一些的诗人组成的星期二诗会,每周二都要在青羊宫茶聚,我也常忝列其中。那时,三元钱一碗的盖碗茶,在诗人们的豪言壮语高谈阔论冲泡下,韵味格外悠长。我们有时会转移到农家茶铺,地方开阔了,兴致所至,老诗人们便摇头晃脑即兴作诗,晚一辈的便载歌载舞,欢乐一番。

  我2010年加入四川省作协后,当时省作协每年都要在成都市内的百年茶铺“悦来茶馆”开年会。那真是热闹非凡的盛会啊!全省各地的省作协会员都涌到这个大茶铺内,三五成群自行组合,自选茶座,自己泡茶,自由交谈。省内德高望重的马识途马老、李致李老等老作家也没有一点架子,平平常常地坐在大家中间,与大家闲聊。直到大会正式开场,作家们才安静下来,听省作协领导讲一年来四川作家取得的文学成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一年,我们“每月十五文学社”的文友,还在茶铺的小舞台上表演了合唱。

  说到“每月十五文学社”,是一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文学社了,而这个文学社的活动,也多是在茶铺里进行。二三十年前,每个月的十五号就在大慈寺内的茶铺相聚,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著名诗人张新泉、著名作家林文洵也常常参加这个文学社的活动。流沙河还为文学社书法题名。直到现在,“每月十五文学社”的活动也十分活跃,地点当然也多是在各个茶铺啦。


  另外,我所在的省直(红星)作协、金牛区作协、武侯区作协、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四川省散文学会等文学社团,也时不时在茶铺里举行活动。

  当然,若有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老乡亲要小聚,首选地也是茶铺。

  ……

  没想到,“那间街角的茶铺文献展”竟然引出我浮想联翩,茶铺啊,看来我的生活已经与你分不开了。

  待我返回“喜来小院”茶铺,女儿和外孙已聚在这里了,小外孙正绘声绘色地讲演出如何精彩,他还上台和演员合影留念了呢。

  这时已经下午4点过,因我们要赶时间送大外孙返校,不敢再留念这茶香飘逸的茶铺了,只好起身离开。

  又穿行在老街密密实实的茶座间,我发现,此时才是彭镇茶铺最辉煌的时段,大大小小的各色茶铺,都已经座无虚席啦。

  刘小革简介:

  刘小革,名字与“文革”无关

  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退休前任核工业西南物理宣传部部长。

  著有散文集《迟到》《有一种痛》。

  主编四川省散文学会理论部评论文集《读你》、赵先前散文集《雪崩》并参与《路魂》《川黔散文选》等多部散文集编辑。

  目前任《格调》杂志美文专栏编辑。
原作者: 刘小革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