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34
2024年寒假期间,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多名学生组成“川行视界·数韵文旅”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甘孜、阿坝等地,聚焦数字化时代文旅短视频对川西高原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开展为期15天的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访谈、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探寻“流量密码”如何转化为游客的“出行意愿”,为高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智慧。 “刷”出来的旅行:短视频成游客决策新引擎 在“人人皆可创作”的短视频时代,川西高原的雪山、草甸、藏寨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频繁“出圈”。实践团队走访康定、稻城亚丁、四姑娘山等热门景区,发放问卷500余份,并对游客、民宿经营者、文旅部门进行深度访谈。数据显示,超67%的受访者表示曾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川西旅游信息,其中“独特自然景观”“沉浸式体验展示”和“博主真实测评”是激发出行意愿的三大核心要素。 “刷到鱼子西的日落视频后,我立刻订了机票。”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女士坦言。团队观察到,短视频通过“强视觉冲击+情感共鸣”快速打破信息壁垒,但也存在“滤镜过度美化导致体验落差”等问题,需在内容真实性与传播吸引力间寻求平衡。 数字赋能下的文旅痛点:流量如何变“留量”? 实践团队发现,尽管短视频显著提升了川西旅游知名度,但交通可达性、住宿承载力、生态保护等现实问题仍制约着游客转化。在海拔3500米的塔公草原,民宿老板扎西指出:“旺季时每天有几十个订房电话,但周边配套跟不上,很难留住回头客。” 对此,团队提出“三维优化”建议:一是推动“线上引流+线下服务”联动,依托短视频大数据精准完善停车场、医疗站等设施;二是扶持本地居民创作“原生态”内容,避免同质化营销;三是开发“数字+低碳”智慧旅游系统,缓解生态压力。 据悉,该团队将进一步分析数据,形成学术论文与政策建议,相关成果拟提交至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为川西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这场“带着问题出发,带着答案归来”的实践,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彰显了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供稿:“川行视界·数韵文旅”实践团队) |
2025-02-22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