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38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刘钦燕)行走在四川的青山绿水间,四川农业大学“科创乡村,人才振兴”调研团的青年学子们正用脚步丈量乡土的温度,用专业解码乡村振兴的方程式。这支由100余名本硕博学生组成的团队,历时33天走访全省百强县、重点贫困县,用青春智慧为乡村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开出“特色药方”。 把脉乡村:田野课堂里的振兴密码 在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新和村,调研团成员们在村书记的带领下,挽起裤腿,踏入乡间茶园,近距离感受茶叶的生长环境,聆听茶农们讲述种植与采摘的点滴故事,用脚步丈量乡村产业的厚度。在雅安市雨城区八部村,他们跟随李书记走进本地的竹笋加工厂和服装厂,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还亲身体验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蚂蝗岗,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红色文化为乡村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这支“不走过场”的调研团队建立“体验+座谈”工作模式,累计收集有效问卷382份。 “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我们林下菌菇种植的技术痛点,还可以帮忙联系到食品学院的专家进行改良。”八部镇李家村王书记感慨到。调研期间,团队创新采用“问题树分析法”,将发现的具体问题归类为人才培育、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等板块,形成可视化分析图谱。 调研团成员在雅安市雨城区八部村进行参观 破题人才:解开青年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村里不是没有年轻人,而是缺少让年轻人发光发热的舞台。”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调研团成员在调研笔记上写下这样的思考。团队通过交叉对比发现,青年返乡创业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多数的受访青年表示不了解乡村振兴扶持政策。 为推动乡村产业持续繁荣,调研团深入探究各村在产业发展政策宣传和青年产业经营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举措。成员们发现,尽管多数村庄尚未建立完善的青年产业从业者服务体系,但一些村庄已经开始通过微信群、村民群等方式向青年从业者介绍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和本村产业环境。成员们还了解到,部分村庄会组织青年从业者参加培训班,学习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知识,为他们提供销售渠道拓展、创业贷款申请等支持。调研团成员们积极参与其中,为这些培训活动出谋划策,提供专业知识和建议,帮助青年从业者提升经营能力。 调研团成员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新和村进行访谈 开方未来:校地携手共绘新图景 调研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们积极与各村集体展开沟通交流,探寻产业发展合作契机。他们与多个村集体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合作意向书。在签订意向书时,成员们与村集体代表就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后续合作筑牢坚实基础。这些合作意向书不仅是双方合作的良好开端,更是未来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成员们深知,乡村振兴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调研和合作,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青春麦穗遇上广袤田野,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正在续写。这支年轻的调研团队用专业与热忱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需要构建人才与产业共生的“生态圈”。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这场时代大考中,青年学子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答卷。 |
2025-02-22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