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7
2024年5月20日赖清德以少数得票当选,中国国民党籍韩国瑜却已搭档同党籍“立委”江启臣主持台立法机构,赖不甘心弱势处境,更不愿与在野阵营进行沟通协商,采取争锋态度,反击“争议性提案”面临民进党投票失利命运,希望通过罢免方式,清除几席中国国民党籍民代,使立法机构中各方力量发生逆转。赖原意放任“罢免活动”发端于民间,由侧翼发动,民进党自己躲在幕后进行策应。不知为何,台立法机构民进党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忽然提出要罢免所有中国国民党籍民代,这一提议立即升温整个罢免行动。民进党表面曾宣称不介入,但实际上不再掩饰其已公然参与罢免行动。经过一个春节假期的发酵,“罢免”已成为岛内当下最主要的政治话题。 一、制度性溃败的三重表征 1、程序正义的消解 • 罢免程序滥用:绿营侧翼在2024年选举次日即发起罢免联署,明显违背《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中“当选满一年”的法定要求。 • 舞弊行为频发:台中选区出现死者联署、伪造签章等系统性舞弊行为,但选务机构仅作形式性退件处理,未能有效维护程序正义。 2、财政黑洞的生成机制 • 单次罢免案耗费巨大:有报道称,每一场“立委”罢免投票约需3000万新台币。民进党针对41名国民党“立委”的罢免行动,预计总花费将达12.3亿新台币。 • 公帑浪费严重:罢免失败方无需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形成“零成本政治赌博”模式,严重浪费公共资源。 3、代议制根基的动摇 • 立法机构时间被占用:立法机构大量时间用于罢免攻防,导致重要议案及修法审议进度受阻。 • 政策审议受阻:如半导体产业升级法案等关键法案因罢免潮而连续流审,影响台湾经济发展。 二、蓝绿博弈的进化形态 1、民进党的双轨操作 • 明线操作:通过“青鸟运动”等公民团体实施“去政党化”罢免,规避《政治献金法》对政党介入的限制。 • 暗线操作:柯建铭主导的“超甲级甲动”计划,系统性锁定蓝营关键民代,形成“区域联动+议题捆绑”打击模式。 2、国民党的防御转型 • 法律反制:针对“偷跑罢免”提出违宪诉讼,但司法程序与联署期存在制度性错配,影响反制效果。 • 技术突围:组建“蟾蜍克星”青年团队,运用区块链技术验证联署真实性,提高反制效率。 三、社会撕裂的微观图景 1、代际认知鸿沟 • 年轻群体反感罢免:20-29岁群体中较多人认为罢免是“政治报复”,对罢免持负面看法。 • 老年群体支持罢免:50岁以上群体中较多人支持“净化议会”,对罢免持正面看法。 2、地域政治变异 • 桃园蓝营民代全遭罢免:绿营在桃园保留服务处作为联署据点,形成“不对称作战”格局。 • 新北市出现“幽灵联署人”争议:暴露出户籍管理制度漏洞,影响罢免程序的公正性。 3、族群权益悬置 • 原住民代表罢免后补选规则缺失:导致邹族等少数民族面临“被消音”风险。 • 触发法律适用性争议:原住民权益保障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四、司法与民意的双重困局 1、大法官释宪僵局 • 违宪诉讼数量众多:针对罢免制度的违宪诉讼中,有多项涉及“当选未满年启动罢免”争议。 • 司法院审查进度缓慢:被质疑为绿营争取操作窗口期,影响司法公正性。 2、补选市场的形成 • 补选投票率预估较低:若罢免成功,预估补选投票率远低于常规选举,影响选举结果的代表性。 • 民众党可能借机崛起:民众党在特定选区支持率较高,可能借低投票率实现“精准收割”。 3、民意反噬临界点 • 赖清德支持率下滑:罢免潮导致赖清德支持率下滑,尤其是年轻群体流失严重。 • 国民党或触发“钟摆效应”:若国民党能完成青年政策工具箱,可能吸引年轻选民支持,改变政治格局。 结语:制度崩溃前的窗口博弈 当前罢免潮实质上是台湾代议制民主的“系统性栓塞”,整个政治体系已陷入“负向螺旋”。民进党与国民党的治理方式均存在问题,共同构成政治领导力的双重塌方。而民众党通过半导体产业政策等实现较高青年支持率,预示着台湾政治或将进入“后意识形态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台湾政治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
2025-03-30
2025-03-26
2025-03-07
2025-03-06
2025-03-05
2025-02-24
2025-02-22
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