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勇 | 文学真情的生命叙事——论《我的“蓉漂”生涯》的人文温度

章勇 | 文学真情的生命叙事——论《我的“蓉漂”生涯》的人文温度

四川文化网 2025-4-1 12:24 225人围观 文学作品

可以说,在“城市中国”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我的“蓉漂”生涯》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个人回忆录的范畴。它既是转型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微观投影,也是市场经济浪潮中个体命运的启示录,更是探讨现代性语境下人文精神存续的 ...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城市移民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愈发受到关注。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对这一群体的描绘和解读具有独特价值。苏世佐先生的《我的“蓉漂”生涯》,便是这样一篇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纪实文本,它以细腻笔触展现了“蓉漂”群体的生命历程,为我们理解城市移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视角。

  一、生命本相的在场书写:文学真实的肌理建构

  在当下虚拟叙事充斥的文学领域,苏世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类同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实录精神,创作《我的“蓉漂”生涯》,构建起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生存现场。传统移民文学常常采用悲情叙事来展现移民群体的遭遇,而苏世佐则摒弃了这种模式,以精准如解剖刀般的笔触,将20世纪90年代蓉城迁徙者的生存密码融入文本之中。相关研究表明,真实记录生活细节的文学作品更能引发读者共鸣。比如李劼人描写成都的有关文字,它就复活了成都以往的日常生活,真实记录了成都这个古城上个世纪的盛衰枯荣。通过阅读他的文字,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的蓉城,触摸到了它曾经鲜活的脸庞。苏世佐的《我的“蓉漂”生涯》,通篇浸淫着李劼人先生真情写作的理念,将真实性与文学元素有机相融,让浸透汗渍的创业账簿、公交站台反复折叠的求职简历以及出租屋里逐渐发霉的雄心壮志等内容,共同构成了鲜活的在场证据链,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当时迁徙者的生存状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亲情书写的祛魅化处理。初到蓉城时,姐姐家的茅草屋成为了精神港湾的具象化象征。姐夫粗糙手掌传递的体温、灶膛里柴火的噼啪声以及蒜苗回锅肉在锅中翻腾的香气等细节,如同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在城市边缘的镜像投射。十年后,物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转型期中国家庭伦理的微妙变化。姐夫驾驶的桑塔纳轿车象征着时代的进步,然而紧握方向盘的双手依然保持着当年拉手的力度,大酒店旋转门里飘出的乡音依然带着麻辣烫的热气。这种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未变的人伦温度,正是作品能够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所在。

  二、市井美学的诗性重构:烟火成都的空间赋形

  苏世佐以人类学家的精准观察和诗人的审美灵性,在文本中重新构建了20世纪90年代成都的市井地理学。玉林二巷的租屋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居住场所,更是观察城市脉动的重要窗口。晨曦中菜贩秤杆的起伏曲线,勾勒出了底层经济的运行轨迹;茶馆里盖碗碰撞的脆响,谱写着市井生活的独特交响;修脚店蒸腾的药雾里,升腾着民间匠人的生存哲学。这种对日常场景的现象学描摹,使文本成为记录城市文化生态的珍贵切片。

  苏世佐尤其擅长在微观叙事中发掘诗意。蒜苗与豆瓣酱在铁锅中迸发的声音,宛如献给异乡人的味觉安魂曲;五金店卷帘门开合的规律,暗合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节奏;甚至建筑工地的混凝土搅拌声,也被赋予了城市生长进行曲的意义。这种将庸常生活审美化的能力,与汪曾祺对市井烟火的礼赞有相似之处。但苏世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始终从创业者的经济理性视角出发,在诗意栖居与生存博弈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

  三、苦难美学的当代转译:硬汉精神的在地化呈现

  当农家乐项目因市政施工陷入困境时,作者在锦江之滨完成的那个著名场景——凝望霓虹灯在浊浪中破碎成粼粼光斑,随后转身投入新的征程,这一充满存在主义意味的场景,堪称中国版《老人与海》的精神体现。不过,与海明威笔下人与自然的永恒对抗不同,苏世佐的硬汉精神更多地体现在与制度性困境的周旋之中。他需要在政策变动的狭小空间里寻找生机,同时还要在契约精神的现代法则与传统人情社会的潜规则之间维持平衡。

  这种在双重境遇中的韧性生长,在文本中体现为极具张力的叙述节奏。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苦难给予平民奋斗者的馈赠,那些在锦衣玉食的襁褓里生长的某些文字捉刀手,永远破译不了这种普通百姓的生存密码。当凉山彝族土豆商贩用不太流利的四川普通话说出“信用是生意的胆”时,当内江修脚大姐在氤氲药香中讲述手艺传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底层创业者的群像素描,更是市场经济初期民间商业伦理的生动样本。作者如同一块棱镜,将转型期的阵痛折射成七彩光谱,在困顿中升华出独特的生命美学。这是实践者的专利,也是亲身经历者的文学结晶。

  四、城市移民的精神图谱:新乡愁美学的生成机制

  在完成从“蓉漂”到“新成都人”的身份转变后,作者以双重文化视角重新审视这座千年古城。浣花溪畔的定居,不仅意味着空间位移的结束,更是一次文化身份的重构仪式。当夔门游子将火锅底料配方改良成符合本地口味的“微辣”版本时,当巴山夜雨化作微信群里分享的创业经验时,一种新型的在地化乡愁正在逐渐形成。这种乡愁不再是单纯对故土的眷恋,而是经过城市文明改造的复合型情感,是帕慕克所说的“呼愁”在当代中国都市的变奏。

  《我的“蓉漂”生涯》结尾处,作者抱着新生儿站在环球中心玻璃幕墙前的剪影,构成了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个“新成都人”的原始场景,既是对个体奋斗史的完美诠释,更是对城市化进程中数百万移民的精神隐喻。他们用青春建设城市,在城市中培育新型人际关系,最终将异乡重构为承载梦想与记忆的精神原乡。

  可以说,在“城市中国”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我的“蓉漂”生涯》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个人回忆录的范畴。它既是转型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微观投影,也是市场经济浪潮中个体命运的启示录,更是探讨现代性语境下人文精神存续的重要文本。作家苏世佐用饱含生命体验的笔触证明,真正的文学源自生活的真实,能够在生存的苦涩中提炼出人性的美好,在时代的变迁中绽放永恒的生命暖意。这种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的书写方式,体现了文学对抗时间流逝、传承精神价值的强大力量。

  作者简介:

  章勇,本名张踴,笔名一江水、黄河浪、司实懿等。四川电视台高级记者、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授、西安外事学院客座教授。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今夜月未央》《沉默的天空》《最后两个僰人》《落叶》《天皇地黄》,散文《边境的云》《故乡,我梦回萦绕的地方》《草尖上有一个太阳》《烟雨溪读云》,诗集《士兵与高原》《男儿风骨》《恋爱季节》《温馨絮语》,长篇报告文学《寄自老山前线的报告》《越南战俘纪实》《中国后宫记事》,电影文学剧本《血溅孤岛》《春回大地》,话剧剧本《垒魂》《春意正浓》《不许鱼目混珠》,文学评论《爱情的花开与守望》《现实的关照和痛感的生活》《文学与生活的真情对望》《诗意的维度决定诗歌的高度》,等等。主要电视作品有:《艰难的罢免》《金铁林和他的小木船》《解放成都》《走入长征》《神奇的九寨》《改革开放二十年》《巴蜀的春天》,等等。作品入选众多文学版本并获奖,曾荣获国家和部委设立的“五个一工程奖”“金剑奖”“五四新闻奖”“解放军文艺奖”和省级政府奖以及2016中国文艺年度读者口碑奖等。
原作者: 章勇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