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明 | 巴中市农村电商助推土特产出道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

冯明 | 巴中市农村电商助推土特产出道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

美桥 2025-4-3 13:17 160人围观 四川文旅

巴中市农村电商助推土特产出道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一、当前巴中农村电商与土特产发展的核心问题分析(一)土特产品分散化与规模化发展瓶颈巴中市依托山区地理优势,形成了腊肉、沙参、巴山土鸡、柑橘等特色小农产品 ...
 巴中市农村电商助推土特产出道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

一、当前巴中农村电商与土特产发展的核心问题分析

(一)土特产品分散化与规模化发展瓶颈

巴中市依托山区地理优势,形成了腊肉、沙参、巴山土鸡、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但受限于小农生产模式,产品分散、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以雪山镇为例,其通过归农回村买菜项目办公室的销售数据分析,建档农户信息260余户,三个归农合作示范村,年销售额仅10余万元。以太平山村为例直播销售干竹笋、腊肉等20余种土特产,虽吸引2.6万人围观,单场销售额却仅2.4万元,凸显了分散化生产在市场竞争力上的局限。尽管南江县石矿村尝试整合黄羊养殖与古井矿泉水产业,探索出规模化发展路径,但全市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品牌与延伸产业链集群,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市场议价能力薄弱。

(二)电商从业人员监管与质量保障机制缺失

农村电商从业者多为返乡青年、村民等,普遍存在产品质量把控和食品安全标准认知不足的问题。如旭光村民陈晓华腊肉早期因包装简陋、品质不稳定,只能低价销售,后经归农团队指导改进包装与品质才实现溢价。然而,多数地区缺乏常态化质量监管机制,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等问题仍存,严重影响消费者信任。全国人大代表梁云英指出,需加强农村电商法治建设,完善公益诉讼机制,以保障消费者权益,这一诉求在巴中农村电商发展中尤为迫切。

(三)乡友参与及文化赋能的纽带作用薄弱

直播带货虽成为农产品销售重要渠道,但巴中在利用乡情纽带吸引在外乡友参与“归农回村”项目上存在不足。恩阳区石鼓梁村通过乡友群直播销售翠冠梨,依赖外部平台实现2小时直达1000多个城市家庭,却未形成乡友社群的内生动力,未能充分发挥乡友在资源整合、市场拓展中的主体作用。此外,乡村文化与农产品销售结合不紧密,太平山村直播仅停留在产品推销层面,未系统性输出巴中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元素,导致产品文化附加值挖掘不足。

(四)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体系建设滞后

巴中市虽尝试通过邮政物流实现农产品直发(如恩阳区柑橘装箱寄递),但溯源体系存在信息断层。安家坝村直播销售的干笋、腊肉等产品缺乏可追溯的生产记录,消费者对“纯天然”标签信任度有限。笔者认为应将优化供应链流程、推动全环节标准化,用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推广健全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数据共享机制,才能提高产品品质信任度提升与高端市场拓展。


二、国家与地方政策对农村电商的扶持路径

(一)国家政策导向与顶层设计支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快递进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巴中市平昌县、通江县等已纳入国家级示范县,获得资金与政策倾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数商兴农”,支持直播电商、冷链物流等新业态,为巴中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框架。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培育市场主体、完善物流体系、加强人才培训等任务,与巴中土特产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为破解分散化生产、物流短板等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巴中市政府的实践举措

1. 规模化与品牌化建设:通过“党建+电商”模式整合零散农户,如太平山村驻村工作队协调村民统一收集产品、对接直播团队,提升供应链组织效率;推动南江黄羊、通江核桃等特色产业通过SC认证,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2. 从业人员培训与监管:实施“万人千村”培训工程,2025年已培训电商人才超4000人,提升从业者运营能力与质量意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直播带货合规性审查,打击虚假宣传,初步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3. 乡友参与机制创新: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引导乡友通过社群电商认购家乡产品,强化供需对接;将巴中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融入直播场景,邀请乡友担任“文化推荐官”,土菜推荐官增强情感共鸣与品牌认同。

4. 溯源技术应用与物流升级:依托邮政物流体系建立“田间—分拣—物流—消费者”全程追溯链,实现恩阳区柑橘等产品产地直发与信息可查;试点区块链技术记录生产数据,提升农产品透明度,为质量信任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三、理论框架与实践建议

(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产业集群模式

借鉴石矿村“特色产业+田园综合体”经验,以县域为单位整合分散资源,建立“巴山优品”等区域性公共品牌,制定统一生产标准与质量认证体系。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鼓励合作社联合经营,降低农户进入门槛,推动腊肉、黄羊等优势产业向深加工、冷链仓储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提升规模化效益与市场抗风险能力。

(二)完善“法治监管+技能培训”双轨保障体系

参考梁云英代表建议,检察机关联合商务部门建立农村电商法治服务站,提供合同纠纷调解、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等行为;深化与东西部“百县千品”项目合作,引入专业机构开展直播合规、品牌运营等培训,提升从业者法治意识与电商技能,构建“培训—监管—服务”闭环,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三)激活乡友社群的“情感—经济”双纽带效应

设计“乡友认养计划”,支持在外乡友线上认购农田、果园,通过VR直播参与农耕体验,实现“产地直连消费端”的定制化生产;举办“巴中乡村文化节”“红色故里直播周”等活动,邀请乡友担任“乡村推荐官”,将巴中非遗技艺、民俗故事融入产品营销,打造“文化赋能产品,产品传播文化”的良性互动模式,增强乡友归属感与参与感,形成内生性市场拓展动力。

(四)推动“智慧物流+溯源认证”技术落地应用

依托邮政、京东等企业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增设村级冷链节点与智能仓储设施,降低农产品损耗率;引入物联网设备实时记录土壤环境、养殖过程等数据,生成唯一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全流程信息,破解“信任壁垒”。同时,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实现数据不可篡改与透明共享,为产品质量追溯与品牌溢价提供技术支撑。


四、结语

巴中市农村电商的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传统农业转型的关键突破口。面对产品分散、监管缺位、溯源滞后等挑战,需以政策为引领、技术为驱动、文化为纽带,整合政府、企业、助农主播、农户、乡友等多元主体力量,构建“产、销、服、创”一体化生态。未来,通过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完善监管体系、深化技术应用,巴中有望从“土货出山”迈向“品牌强农”,为西部山区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巴中样本”。


(作者系四川省红色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原作者: 冯明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