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我应邀到青神县采风,下榻在东坡初恋地一家酒店。一清早,战友邓友权就来宾馆敲门,建议我去汉阳吃早点。我本打算在酒店随便对付一口,毕竟从成都到这里已经舟车劳顿,不想再跑那么远的路。可他却一脸笃定地说:“汉阳的早点有特色,你去了,说不定就能找到写作的灵感。” 邓友权被誉为青神县的一张文化名片,他坚定的眼神,让我相信去汉阳会不虚此行。于是,便跟着他踏上了前往汉阳的路。 汉阳坐落在岷江之滨,抵达古镇时,江上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宛如轻纱一般,将整个古镇笼罩在一层朦胧的意境之中。我们踏上古镇的青石板路,仿佛瞬间被卷入了时光的幽梦之中。路旁古旧的房屋檐角垂落着蛛网,它们宛如时光织就的密网,还沾着夜露的晶莹,似昨夜星辰遗落的泪滴。而那木格窗棂透出的暖光,恰似人间烟火的柔弦,轻轻勾动着岁月的情思,让我们随即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美好。 没走多远,就看到街边一位卖早点的大娘。她坐在一个简易的摊位前,面前摆着一个冒着热气的蒸笼。大娘看起来七十多岁,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和蔼与热情。她缓缓掀开蒸笼的盖子,刹那间,白雾如仙子的羽衣,裹挟着米香,漫过门槛,轻柔地唤醒了趴在门槛上打盹的狸花猫。这方水土,仿佛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连晨光也像是一位悠然的旅人,在瓦当上歇足了脚,才肯漫过青砖墙头,洒下一片温柔的金黄。 我们找了个位置坐下,大娘手脚麻利地从锅里取出两笼月牙蒸饺,放在我们面前。蒸饺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麦香,咬上一口,松软而有弹性,仿佛能感受到大娘的用心与热情。除了蒸饺,大娘的早餐店还有油条、豆浆、鸡蛋、咸鸭蛋等。油条炸得金黄酥脆,咬一口,满口留香;豆浆浓郁醇厚,喝一口,回味无穷;咸鸭蛋煮得恰到好处,蛋白嫩滑,蛋黄流油。 在品尝早点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诗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丰盛的早点,虽然没有奢华的食材和复杂的烹饪工艺,但却蕴含着一种质朴的美味,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这悠闲的早餐时光,感受古镇的宁静与祥和。 吃完早点,我们继续沿着青石板路漫步。转过三道弯,如同穿越时光的回廊,忽见街角挑着竹篮的货郎。那竹篮里的红漆木盘,似是岁月的宝盒,盘里卧着带壳的小花生,像一颗颗玲珑可爱的玛瑙。“大哥尝尝咧——”货郎的吆喝声混着竹梆脆响,如同古老歌谣的音符,惊得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奏响了一曲市井生活的乐章。 我随手拿起一颗花生,剥开那薄脆的壳,乳白的花生仁在掌心颤巍巍地晃,宛如一颗灵动的星子。咬下去,沙沙的香甜在舌尖绽放,像是把整片春光都含在了嘴里,温暖而惬意。这红皮小花生,是汉阳人待客的头道茶点,承载着岁月的记忆。邓友权介绍,王弗当年在苏府宴客,总要备着家乡的花生佐酒。苏轼先生醉后题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怕是连那墨迹里都沁着花生香,弥漫着浓浓的乡情。 正午的太阳颇为温暖,晒得石板路上略略发热。我们拐进“王弗肘子”的木门,却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满堂蒸腾的热气里,浮着琥珀色的光,宛如梦幻的纱幔。老板娘系着靛蓝围裙,如同一位烹饪的精灵,正用长筷翻动砂锅里的肘子。“慢火煨足三时辰,得等骨头酥得能用嘴抿。”她说话时,腕间的银镯子碰着陶碗叮当响,似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店内摆放着几张古朴的木桌,桌上铺着红格子的桌布,显得格外温馨。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记录着“王弗肘子”的历史与变迁。从黑白的影像中,可以看到几十年前的店铺模样,虽然简陋,但那份对美食的执着与传承却从未改变。 我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份招牌菜——姜汁肘子。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肘子便端了上来。只见那肘子皮糯肉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夹起一块颤巍巍的肘子,轻轻咬上一口,皮的糯软与肉的鲜嫩在舌尖交织,骨缝里渗出的汤汁更是增添了几分醇厚的滋味。这味道,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想起了苏轼在《猪肉颂》中所描述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的境界。 老板娘看到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告诉我们,这道肘子是祖传的手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制作这道菜需要选用当地放养的土猪前肘,因为前肘的肉质紧实,肥瘦相间,肥而不腻。在烹饪过程中,要先将肘子用秘制的香料腌制数小时,然后放入砂锅中,加入姜汁、冰糖、黄酒等调料,用文火慢炖三小时以上,直到肘子酥烂入味。 “这道菜的秘诀在于火候和时间。”老板娘一边说着,一边用勺子轻轻搅动锅中的肘子,“只有耐心地等待,才能让肘子充分吸收调料的精华,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 除了姜汁肘子,店内还有一道特色菜——汉阳凉粉。这凉粉是用当地特产的豌豆制作而成,口感爽滑,清凉解暑。将凉粉切成条状,放入碗中,加入辣椒油、花椒粉、姜蒜泥、陈醋、葱花等调料,搅拌均匀后,便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夹起一筷子凉粉,入口的瞬间,清凉的口感瞬间沁入肺腑,而辣椒油和醋的酸辣又让人回味无穷。比南充川北凉粉多一点香麻,又少一点洛带“伤心凉粉”的猛辣,好像与我的胃口颇为配合。 在“王弗肘子”用餐的过程中,我仿佛感受到了汉阳古镇的烟火气与人情味。这里的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每一道菜都承载着汉阳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 之后,友权带着我到不远处的忆村参观,他说,“忆村是最美的遇见,也是诗意栖居的地方。” 忆村坐落在岷江边上,汉阳湖畔,这是一座将现代感与禅意融合在一起的精致院子。院里有9栋帐篷房子,360°落地玻璃窗,环湖而立。帐篷房外面是一片宽阔的草坪,旁边就是如诗如画的汉阳湖。 没想到忆村的环境如此舒适、浪漫,充满了现代情调,与汉阳古镇的淳朴氛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适应各种情趣爱好的游人到此一游。也就是说,喜欢古朴的人可以在汉阳古镇拾撷民风民俗,偏爱异域风情的人能在忆村找到诗意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太阳下山后,我们重返古镇漫步。此时暮色如墨,漫过马头墙,来到古镇新街场口的汉阳第一家,飘来棒棒鸡的香气,如一缕悠扬的旋律,撩拨着味蕾的琴弦。油亮的鸡肉块铺在青花瓷盘里,浇上红油与芝麻酱,像一幅泼墨山水,美得令人陶醉。 棒棒鸡作坊大厨面前,摆着一个木制的砧板和一把锋利的菜刀。老板用竹签挑起一块鸡肉,热情地递给我,微笑着说:“细嚼能品出三种味——花椒的麻,小米椒的冲,还有陈醋的酸。”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果然,齿间层层叠叠的滋味漫开,先是花椒的麻,让嘴唇微微发颤;接着是小米椒的冲,辣得让人直冒汗;最后是陈醋的酸,中和了辣味,让整个味蕾都沉浸在一种美妙的平衡之中。 我闲来无事也喜欢下厨,特向老板请教。老板性格开朗,于是向我介绍了制作棒棒鸡的诀窍。他说,鸡肉必须选用当地放养的土鸡,因为土鸡的肉质紧实,口感鲜美。在烹饪过程中,首先要将鸡肉煮熟,然后用棒槌轻轻敲打,使鸡肉的纤维松散,更容易入味。接着,将鸡肉切成薄片,放入特制的调料中腌制半个小时,最后浇上红油、芝麻酱、花椒油等调料,撒上一把葱花和花生碎,便成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 在品尝棒棒鸡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苏轼在《菜羹赋》中所写的“咀嚼有余味,百刻不绝香”。这道菜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层次感和回味无穷的滋味。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鸡肉的鲜嫩、调料的醇厚以及各种香料的独特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棒棒鸡,汉阳的黄昏里还藏着很多让人惊喜的美味。街边的小巷里,一位老奶奶正坐在炭火炉前,炉上烤着几个金黄的红薯。红薯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老奶奶看到我们,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用铲子轻轻翻动着红薯,不时地往炉里添些柴火。烤好的红薯外皮焦脆,内里软糯香甜,咬上一口,满口留香。这种简单的食物,却蕴含着一种质朴的温暖,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友权见我对汉阳的美食如此钟情,十分欣慰。他带着我又走进了一家临街的小店,店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汉阳老鸭汤”。他说这鸭子要在岷江边养足百日,汤头才够清亮。店内的布置十分古朴,墙上挂着一些与鸭子相关的画作,增添了几分雅趣。我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街上的行人。 不一会儿,一钵热气腾腾的老鸭汤便端了上来。汤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鸭肉酥烂得能用勺子碾成絮,汤里还漂浮着几粒枸杞,宛如几点朱砂,为这道汤增添了几分色彩。捧着粗陶碗喝下去,汤汁入口鲜滑,鸭肉的鲜美与枸杞的甘甜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与满足。这道老鸭汤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岁月的馈赠。它承载着汉阳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食的追求,让人在乍暖还寒的夜晚感受到一丝温暖。 夜幕降临,汉阳古镇被笼罩在一片柔和的灯光之中。街边的店铺纷纷亮起了灯笼,红彤彤的灯光映照在青石板路上,仿佛给古镇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我们走进了一家幽静的茶楼,准备在这里结束一天的美食之旅。 茶楼的环境十分雅致,古色古香的装饰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茶馆之中。墙上挂着一些书法作品和山水画,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我们又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岷江的夜景。江面上波光粼粼,偶尔有水鸟掠过,与晚风构成大自然的神韵。 掌柜端来枕头粑配桂花蜜。糯米团子蒸得透亮,掰开时腾起的热气里裹着艾草香,蜜汁顺着裂口缓缓淌下,倒像极了苏轼词里“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意境。高悬的灯笼在雨雾中晕成橘色光斑,恍惚听见千年前的木屐声踏过青石板,那位眉山走出的才子,是否也曾在这样的雨夜,就着王弗煨的肘子,滋生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情? 夜雨忽至,如一首悠扬的乐章,瓦当上的水珠串成珠帘,似是古镇的琴弦。雨丝轻轻拍打着窗户,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在为我们品茗伴奏。茶楼里的灯光在雨雾中晕成橘色光斑,显得格外温馨。我们坐在窗边,一边品尝着枕头粑,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雨景,感受着汉阳古镇的宁静与美好。 离开汉阳的那天清晨,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宛如在为我们的离别增添一份淡淡的忧伤。邓友权见我昨天对枕头粑颇感兴趣,特意去买了一袋枕头粑送我,并讲了枕头粑的来历。 他说,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的母亲程太太,用糯米做成了一种粑,让进京赶考的丈夫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用作路上充饥的干粮。她将,糯米浸泡并磨成粉,用粑叶包好,做成长条形,上笼蒸熟后晒干。这种粑可以切片、切块,加红糖,煎、烤都行,也可切成块与蔬菜同煮,如果在旅行途中,还可以冷吃。因粑的形状与枕头相似,取“高枕无忧”,之意,故名“枕头粑”,又称状元粑。 友权战友不愧是青神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对青神的历史掌故了如指掌。他说话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宛如岁月的勋章。我接过枕头粑,沉甸甸的,仿佛不仅仅是枕头粑的重量,更是老战友的深情与汉阳这片土地赋予我的眷恋。 友权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神中满是真诚:“汉阳的美食,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一口,都承载着这里的历史、文化和人情味。希望你在成都,也能时常想起这里。” 我点了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两天在汉阳的经历,仿佛一场梦,却又如此真实。我看到了古镇的清晨与黄昏,品尝了这里的美食,也感受到了汉阳人的热情与质朴。这些记忆,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在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们沿着青石板路向古镇的出口走去,雨丝轻轻地落在脸上,带来一丝凉意。街边的店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卖早点的大娘又掀开了蒸笼,热气腾腾的早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货郎挑着竹篮,吆喝着售卖新鲜的花生;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孔,向我们挥手道别,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 我停下脚步,回头望了望这座古镇。它静静地伫立在岷江之滨,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古镇的青石板路、古朴的建筑、热闹的街市,还有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汉阳,我会再来的。”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下承诺。 回到成都家中,已经是午餐时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枕头粑,一股糯米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我将它切片后放入锅里文火煎炸,顿时外酥内软。沾上芝麻,十分可口,那种熟悉的味道瞬间将我带回汉阳的街头巷尾。 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卖早点的大娘,听到了货郎的吆喝声,闻到了“王弗肘子”的香气,感受到了棒棒鸡的麻辣诱惑,以及老鸭汤的温暖与诗意。这些记忆如同一幅幅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地展开,让我感受到汉阳的温度与魅力。 我坐在窗前,写下这篇文章,记录下我在汉阳的经历和感受。我想,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对美食的描述,更是对一段美好时光的留念,对一种温暖情感的珍藏。汉阳的美食,如同一首无言的诗,一幅流动的画,让我在品尝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丰富。 如今,虽然我已离开汉阳,但我的心却依然留在那里。我会时常想起那座古镇,想起那些热情的人们,想起那些让我回味无穷的美食。汉阳的滋味,已经融入我的肌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明白,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的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这句话,或许正是对汉阳美食最好的诠释。在这里,我的味蕾获得了最美味的遇见,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惬意。汉阳,这座美丽的古镇,将永远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味蕾向往的地方和永恒的眷恋。 2025.4.4写于成都实懿斋 作者简介: 章勇,本名张踴,笔名一江水、黄河浪、司实懿等。四川电视台高级记者、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授、西安外事学院客座教授。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今夜月未央》《沉默的天空》《最后两个僰人》《落叶》《天皇地黄》,散文《边境的云》《故乡,我梦回萦绕的地方》《草尖上有一个太阳》《烟雨溪读云》,诗集《士兵与高原》《男儿风骨》《恋爱季节》《温馨絮语》,长篇报告文学《寄自老山前线的报告》《越南战俘纪实》《中国后宫记事》,电影文学剧本《血溅孤岛》《春回大地》,话剧剧本《垒魂》《春意正浓》《不许鱼目混珠》,文学评论《爱情的花开与守望》《现实的关照和痛感的生活》《文学与生活的真情对望》《诗意的维度决定诗歌的高度》等。主要电视作品有:《艰难的罢免》《金铁林和他的小木船》《解放成都》《走入长征》《神奇的九寨》《改革开放二十年》《巴蜀的春天》等。作品入选众多文学版本并获奖,曾荣获国家和部委设立的“五个一工程奖”“金剑奖”“五四新闻奖”“解放军文艺奖”和省级政府奖以及2016中国文艺年度读者口碑奖等。 |
2025-03-30
2025-03-26
2025-03-07
2025-03-06
2025-03-05
2025-02-24
2025-02-22
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