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九条屏 前言 今天,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各自的形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年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在大观美术馆举办《萧茂光书画展——谨此表达一个入伍五十年老军人对党、军队的深厚感情》。 萧茂光先生作为一名军人——直至将军,从青涩少年至铁血战士,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本色与初心。他用自己的拼搏和奉献,铸就了自己辉煌的军旅路,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社会之动迁与变革,对艺术家心灵的触动是无以伦比的,进而左右其人生道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艺术家及其艺术创造,总是不由自主地呈现出那一时代的风神。在中国当代军旅书家队伍里,肖茂光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重要书法家。他之书法兼涉诸体,真、行、草、隶、篆五体俱能,尤长于行草,创作追求“朴茂厚重、精劲遒健、率意自然、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并以此自觉、自省、自策、自律。他书法创作的同时,还把其笔墨浸润于绘事,赋予梅、兰、竹、菊之类以生命价值,实现着“美的亲证”。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仅仅从重大文化战略开始,更多地应来自于个体创造。伟大的个体创造,能改变历史并构成伟大的时代。历程需要回顾总结,未来需要洞见引领,每当社会因科技进步引起政治思想变革或国家民族面临严峻考验时总是需要思想文化的忧患与思变的自觉。朋友们,你倘若有此机缘,就请步入这展厅,谛听一位书法家艺术创造的生命脉跳,谛视一个军人灵魂的内涵深敛。 马安信 2025年4月13日 萧茂光/Xiao Maoguang 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入伍,在西藏戍边36年。曾任班长、排长、股长、科长,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团政委,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西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陆军少将军衔。贵州省人大常委,西藏、贵州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 在工作学习中善于思考和创新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很多创新实践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善于归纳提炼、理性表达,有100余篇各类文章和书画作品被省级以上媒体刊用并获得过铜、银、金奖。创意书法猴头寿和斑纹虎字获专利版权证书。 部分作品 评论文章 我以为,作为军旅不可多得的重要的书法家萧茂光将军书法艺术表意之线条美,即把追求书法表意的线条美置于技法、气韵、情感、文化修养等多维度去探讨,其始终在创作中贯穿了一条“因宜适变,曲有微情”的艺术原则。追求书法表意之线条美,他在以下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一是技法层面,他在不断的锤炼着书法线条的物理质感。如何使静态的文字获得流水曲觞的动态诗意,使自己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转折自然,体现风度的超越?萧茂光将军首先力求笔法精熟,力透纸背,他把掌握中锋、侧锋、逆锋等用笔方法作为基本功锤炼,践行中力求线条具有“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经典质感,其次不断求索墨法变化虚实相生,通过浓、淡、枯、润的墨色变化,使线条富有节奏感;再次是掌握好快则如“惊蛇入草”,慢则如“虫蚀木”般线条速度与节奏的掌控时间性。 二是精神层面,他在不断提炼书法线条的气韵与生命感。首先,以“骨法用笔”——线条的筋骨、血肉与践行对话,既求得骨力(如欧阳询楷书之挺劲),又兼具血肉(如苏轼行书之丰润),从而避免僵硬或浮滑。其次是书写中注重呼吸与韵律——既气脉贯通。再次,以“书为心画”为主旨,以情感的自然流露进入创作。 三是不断揣摩线条的意境与哲学内涵,在精进文化修养中提纯书法创作。多次与茂光先生谈书艺,他说:怀素观“夏云奇峰”悟笔势,黄庭坚见“长年荡浆”得笔法,说明书法表意之线条美源自于自然的观察与提炼。看得出线条美观察与提炼中他是从自然万象中去汲取书法线条的灵感。再者,他能融合诗、书、画禅的意境,从综合艺术修养打磨书艺。可不是么?他的认知深处,有着一种境界,即八大山人以简淡线条表现空寂禅意,董其昌以淡雅笔致营造文人画境。再次,他能与追求书法背后的哲学境界——“技进乎道”来指导创作。我知道,书家萧茂光将军在书法艺术的求索中,崇尚线条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如孙过庭所言“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节选于《萧茂光先生书法艺术表意线条美初探》 寒是 茂光将军的书法植根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从他的行草书中,我们不难看到二王的遗韵、米颠的狂放以及王铎的纵逸。其书骨气深厚,用笔灵活多变,爽快的笔意是作者直朴、率真的写照。章法布局上显示出大的气局,这与将军本色与气度无不相关。这种连续性和整体感会使得作品的内部形成一种特殊的气息和强大的穿透力。这就是茂光作品的可贵之处。 ——魏学峰 毫舞点横竖撇捺,力透纸背锥画沙。 古藤虬松苦缠绵,壮士拔剑伫天涯。 峻岭虎跃多雄姿,大海龙腾有章法。 墨苑新葩韵别致,只缘军魂未解甲。 ...... 书法艺术的笔法规律,其本质是通过对工具(笔、墨、纸)、技法(提按转折)与心性(意、气、神)的融合,将笔墨线条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历代书者都在法度与创新的平衡中诠释“技近乎道”的终极追求。书者都知道,毛笔的用笔方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技法,采用不同的笔法,可呈现千变万化的线条和墨色,可营造千姿百态的书法形态和意境。 萧将军创作书法作品时,总是意在笔先,根据造形表意的需要,或采用中锋创作篆书、楷书作品,将笔锋垂直纸面,行笔时锋尖始终在线条中央,线条圆润饱满,如“锥画沙”,骨力内藏,体现出“屋漏痕”般的自然质感;或采用侧锋创作行书、草书作品,使笔锋倾斜,利用笔腹侧边书写,使线条方峻犀利,墨色虚实相生,往往制造出险峻之态,大大增强了视觉张力;或在隶书、楷书中运用藏锋,起笔时先逆向轻按,再调转方向行笔,使笔意含蓄,以消除尖露之病,造成“蚕头”效果,以增强线条的厚重感;或在行书、草书中运用露锋,将笔锋直接顺势落纸,让锋芒外耀,使之神采飞扬;或在运笔时采用绞转笔法,适度捻动笔杆,使笔锋螺旋般绞动,使线条有如“折钗股”,富有立体扭曲感,从而增强线条的苍劲、老辣、灵动的效果;或采用飞白技法,即笔锋含墨较少,如枯笔疾飞,使笔画里呈现丝丝露白,给线条平添几分苍劲、灵动。肖将军的大尺度书法作品,几乎都运用了飞白笔法,他在创作行书、草书作品时,更善用此法;或采用衄挫笔法,即行笔至末端突然回顶挫锋,形成“铁画银钩”的收笔;或采用颤笔之法,行笔时故意微微震颤手腕,使线条如古藤呈现,给作品平添几分古拙、苍劲的趣味。 老练的书者都明白,汉字书法笔法多种多样,各有特性,各有妙处。肖将军对我说:“行书、草书最须复合笔法,也就是根据造形表意的需要,恰当采用两三种笔法书写一幅作品,使作品更具表意性、生动性和艺术性。”他的这个理念,深深地融入了《茂光墨韵》。 ——节选于《清刚正气凝墨韵》 文家成 茂光先生军旅生涯四十多年,在西藏工作三十六年,可以说,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国防事业,献给了西藏边防。......退休后,他进一步潜心钻研书法艺术,澄怀味象,直追魏晋,尤效二王,通览中国书法史和艺术理论,遍临历代名家名帖,兼蓄南帖北碑和苏黄米蔡,深研重习智永的《集王圣教序》和孙过庭的《书谱》,更钟王铎、米芾、吴昌硕、于佑任笔法墨法。数年如一日,笔耕不缀,磨砥刻砺,墨迹日新,真草篆隶行五体兼善,尤以行草书最为出彩,形成了中正宏阔,厚重朴茂,飘逸灵动,气韵高致的自家风貌。 茂光先生行草书法作品,章法奇崛,书写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视书法创作为天道,每运笔,必敛色屏气,心怀敬畏;创作前,对所书内容、意境、结字、连断等等烂熟于胸,一般不对纸面黑白分割进行过细谋划,紧紧把握大小、错落、疏密大的原则,创作过程中不断处理“险绝”与“平正”以及每个字的不平衡与整体平衡的辩证关系,从而使行笔放纵,天马行空,书随心动,笔由心发,最终使整幅作品的大小、错落、穿插、倚侧、收放、疏密、墨色变化等等自然天成。他能够灵活运用“笔势连接”和“体势连接”的方法将书写内容表达在宣纸上。如在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几个字,就是依靠书写的连贯性将所书内容“笔势连接”起来的;而“山舞”“英雄”“文采”几个字,则是依靠字形之间的穿插、错位、融合,打破单字局限,融几个字为一体的“体势连接”。其他的词句,灵活运用两种连接方法随机生发,形成丰富多彩的起伏变化。他根据创作需要大胆留白,配合巧妙的印章点缀,形成如诗如画的节奏韵律,使静止的纸墨呈现出动态美,进而构成他章法经营的一大特色。如在毛泽东词《七律.长征》中,“铁索寒”三字占据一列,以下完全留白;而另提一列的“更喜”之前两字留白,与“铁索寒”相互照应,使整篇作品活泼透气,虚实相生,跌宕起伏,气韵流动而龙脉不断,可谓笔走龙蛇盘九曲,纸翔鸾凤奏谐音。 作为职业军人,茂光先生不仅将其阳刚之气体现在带兵育人和自己做人做事做官的行动上,而且内化为书法作品的抖擞精神及宏阔气势。他笔下的点画线条极具力量感,若利剑长戈、强弓硬矢、千里阵云、高峰坠石,给人以苍劲老辣、雄强朴厚,同时又浑圆淳和、力透纸背的感觉。他用笔以中锋为主,线条立体饱满,骨力血丰,如“屋漏痕”;书写过程中,凝神静气,笔笔送到,力求“锥画沙”的效果。与此同时,他时常也间以侧锋,方笔、圆笔,提按、顿挫灵活洒脱,一任自然,表现出刚柔相济,奇正相生,既奔放流畅,又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业界评价:九天雪落狼毫劲,道法自然气韵长。 ——节选于《纸上云烟随剑起毫端风雨系国防》 南远景 |
2025-03-30
2025-03-26
2025-03-07
2025-03-06
2025-03-05
2025-02-24
2025-02-22
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