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明 | 清明归乡:古韵新颜映家史,传承如灯照后人

蔡建明 | 清明归乡:古韵新颜映家史,传承如灯照后人

四川文化网 2025-4-11 10:38 383人围观 文学作品

2025年4月4日,清明。我从成都启程驱车回营山老家,一路波折重重。细密雨幕如一张偌大的网,将高速公路严严实实地笼罩。车辆在湿滑的路面上如蜗牛般缓缓蠕动,频发的小擦挂事故使交通瞬间陷入拥堵,而成南高速路 ... ...
  2025年4月4日,清明。我从成都启程驱车回营山老家,一路波折重重。细密雨幕如一张偌大的网,将高速公路严严实实地笼罩。车辆在湿滑的路面上如蜗牛般缓缓蠕动,频发的小擦挂事故使交通瞬间陷入拥堵,而成南高速路的扩建施工,在清明假期川军车队出行更是让原本顺畅的道路变得狭窄逼仄,行进愈发艰难。然而,当老家那熟悉的轮廓如灯塔般映入眼帘,一路积攒的疲惫刹那间消散得无影无踪,满心被久别归乡的温暖与亲切填满。



  一踏入刺门村,仿佛踏入了一幅细腻的春日工笔画。田间,油菜花像是接到了春的密令,肆意绽放,形成一片浩瀚的金色海洋。微风轻拂,花浪层层翻涌,清甜的花香丝丝缕缕地弥漫开来,宛如春天发出的芬芳请柬,邀请人们共赴这场春日盛宴。田埂间,嫩绿的麦苗像是大地母亲精心编织的绿毯,毛茸茸的质感,鲜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它们与油菜花相互依偎,黄绿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田园画卷。远处的山峦,恰似被大自然这位卓越的丹青妙手用深浅不一的绿色颜料精心晕染,从山脚到山顶,绿得层次分明。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新抽出的嫩芽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仿佛每一片叶子都在喃喃诉说着春天的故事。不知名的野花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山坡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紫的像梦,宛如给大山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霓裳,如梦如幻,美不胜收。溪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轻柔地垂落在水面上,恰似春姑娘的发丝随风飘舞。清澈见底的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在演奏一曲欢快的春之圆舞曲。偶尔有几只鸭子在水中欢快嬉戏,时而把头扎进水里觅食,时而扑腾着翅膀相互追逐,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为这幅春景图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



  陈家湾老家庭院旁,那些我亲手栽种的果树,无疑是这春日美景中的独特景致。李子树的枝头,粉白色的花朵簇拥在一起,宛如天边的云霞般绚烂。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轻轻飘落,给地面铺上了一层梦幻的花毯。桃子树也不甘示弱,绽放出娇艳欲滴的桃花,红粉相间,恰似少女羞涩的脸庞,每一朵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花瓣细腻柔软,花蕊嫩黄纤细,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柚子树的花朵则独具韵味,洁白如雪的花瓣厚实而富有质感,簇拥在翠绿的叶片间,散发出浓郁而清新的香气,那香气如同一缕缕无形的丝线,弥漫在空气中,为整个庭院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雅致。待花落之后,便会孕育出沉甸甸的果实,表皮光滑,颜色黄绿,在枝叶间若隐若现,仿佛在和人们捉迷藏。这些果树,从当初纤细的幼苗,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如今已亭亭玉立,它们不仅见证了我与家乡共同的成长,更是我对家乡土地深深热爱的寄托。


  宅前的堰塘,宛如一面巨大而澄澈的镜子,稳稳地镶嵌在这片土地上,倒映着蓝天的深邃、白云的飘逸、山峦的连绵和周边树木的葱茏,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塘水清澈透明,能清晰地看到水底摇曳的水草,宛如绿色的丝带在水中翩翩起舞,偶尔游过的小鱼,像是灵动的精灵,为这幅静止的画面增添了动态的美感。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宛如无数颗细碎的钻石在水面跳跃。塘边生长着几株垂柳,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水面,随着微风轻轻摆动,仿佛在与塘水喁喁低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儿时,这里是我们的欢乐天堂。夏日的午后,我和小伙伴们总会瞒着大人,偷偷跑到堰塘边,迫不及待地把脚丫伸进水里,感受着清凉的水流滑过脚背,引得小鱼好奇地聚拢过来,轻啄我们的脚趾,痒痒的感觉让我们忍不住咯咯直笑,笑声在塘边的空气中回荡。有时,我们还会捡起小石子,比赛谁能让石子在水面上打出更多的水漂,看着石子在水面上欢快地跳跃,激起一圈圈涟漪,心中满是欢乐与满足。到了傍晚,大人们会来到堰塘边,挑着水桶汲取清澈的塘水,用于日常的生活。老人们则会坐在塘边的石头上,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讲述着过去那些古老而又神奇的传说,那些故事,随着袅袅青烟,缓缓飘进我们幼小的心灵,成为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记忆的长河中。



  如今,老家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如一条条黑色的丝带,蜿蜒穿过村庄,平坦宽阔,取代了往昔那泥泞难行的小道,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更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铺就了顺畅的道路,让家乡的特色农产品能够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太阳能灯如忠诚的卫士,安到了家门口,每到夜晚,它们便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照亮了回家的路,为宁静的乡村夜晚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也提升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天然气也接入了每家每户,那一根根崭新的管道,如同生命的脉络,连接着现代生活与传统乡村。轻轻扭动开关,蓝色的火焰瞬间燃起,炒菜、烧水都变得便捷高效,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让厨房告别了过去烧柴做饭时的浓烟滚滚,变得更加整洁干净,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目前自来水还没有通到每家每户,大家依旧主要依靠井水来维持日常用水。平日里,井水能够满足各家的需求,可一旦邻居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用水量陡然增加,吃水便成了棘手的问题。望着那口承载了无数岁月记忆的老井,我不禁憧憬,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自来水能顺利接入,为家乡的美好生活再添一份便利,让乡村的发展更加完美。


  今年清明,除林玲、熙熙、林峻学习在外,岚岚、旺旺、大姐和冬梅全家的归来,让老宅瞬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大姐依旧是那般亲切随和,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淡淡的痕迹,但眼中的温暖笑意从未改变,犹如冬日里的暖阳,让人倍感温暖。大妹则出落得更加成熟大方,带着在外闯荡的朝气与自信,仿佛将外面世界的精彩带回了老家。她们的归来,如同钥匙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袭来。


  84岁的母亲,虽已至高龄,除了时常会头晕之外,身体其他方面还算硬朗。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异常艰辛的年代,母亲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母爱,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六姊妹。每天天未亮,母亲便如勤劳的蜜蜂般起身,奔赴田间辛勤劳作,侍弄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农忙时节,烈日高悬,母亲在田间弯腰劳作的身影,如同大地上一座坚毅的雕塑,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她却从不喊一声累。回到家后,母亲又马不停蹄地操持家务,洗衣做饭、缝补衣物,把最好的都留给我们。母亲不仅对家人关爱备至,对邻里也是一片赤诚之心。她慈善、大气且充满爱心,村子里无论谁家有困难,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哪家孩子没人照顾,母亲会主动帮忙照看,给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好奶奶”;邻里间有了矛盾,母亲也会出面调解,她凭借着公正无私的态度和崇高的威望,总能让双方心服口服,重归于好。母亲的善良和热心肠,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赢得了邻里们由衷的尊重与照顾。大家平日里会时常过来探望,帮忙做些体力活,陪母亲聊聊天。母亲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有着深厚的眷恋,所以始终不愿离开老家,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承载着她一生的回忆。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清晰如昨,仿佛从未远去。父亲的一生,是勤劳节俭的一生。他每日迎着晨曦出门劳作,无论是农田里的春种秋收,还是家中物件的修缮整理,他总是亲力亲为,从不懈怠。那粗糙却有力的双手,布满了岁月的老茧,那是他辛勤劳作的勋章,也是他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的见证。在生活中,父亲节俭到了极致,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能穿上好些年;吃饭时,哪怕掉在桌上一粒米,他都会捡起来吃掉,他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对待家人,父亲却从不吝啬。为了让我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省吃俭用,想尽办法凑齐学费。他的言传身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培养了勤劳朴实的品格。


  令人惊喜的是,外侄女彤彤专门为外婆导演了一部名为《灯娥尤芳》的纪录片。彤彤从小就深受外婆善良品质的感染,对母亲的过往经历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为了完成这部纪录片,她带着同学不辞辛劳地走访邻里,耐心倾听每一个与母亲有关的故事,收集母亲帮助他人的点滴善举;深入挖掘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养育子女的坚韧历程,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纪录片中,有母亲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那微微弯曲的脊背,承载着生活的重担,却从未被压垮;有邻里们讲述母亲善举时眼中闪烁的感动泪花,那是对母亲善良的由衷赞美;还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画面,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母亲一生的记录,更是对家族精神的一种深刻传承。它以影像的形式,将母亲的善良、坚韧和慈爱定格,如同将珍贵的珠宝镶嵌在时光的宝盒中,让我们后辈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家族精神的力量,也让这份精神能随着影像的传播,流传得更远更广,激励着更多的人。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党员,我始终将党的使命与责任铭记于心,并将这份对党的忠诚与担当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令我倍感欣慰与自豪的是,儿子作为技术工程师,如今也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向他传递着党的理念与精神。从他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刻起,我便在他眼中看到了坚定与执着的光芒。这些年来,他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他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逐渐成长为家族的栋梁,延续着家族与党的不解之缘。


  祭祀仪式,庄重而肃穆,严格遵循着祖规。祭祀前的准备工作细致入微,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祖先的敬重与思念。“刀头”方正、色泽红亮,宛如一颗炽热的心,寓意着富足美满的生活愿景;装满冥币的精美盒子,承载着对祖先的虔诚供养,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衣食无忧;点燃的香蜡,青烟袅袅升腾,烛光摇曳闪烁,仿佛是连接阴阳两界的纽带,传递着我们对祖先深深的思念与崇高的敬意。大家陆续到齐后,在母亲的带领下,祭祀正式拉开帷幕。母亲虽年事已高,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从未改变,动作依旧娴熟。她缓缓点燃香,双手虔诚地举香置于额头前方,微微低头,神情专注地向祖先诉说着家族的近况,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顺遂、兴旺发达。随后,我们依序接过香,小心翼翼地点燃,朝着祖坟的方向,恭敬地鞠躬。鞠躬时,我心中满是对父亲的深切思念,脑海中又浮现出他在田间忙碌的坚毅身影,那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纸钱在火中熊熊燃烧,灰烬如一只只黑色的蝴蝶,随风飘飞。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虔诚,此时,唯有风声、火声和香蜡燃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演奏一曲庄严肃穆的乐章。这看似简单的仪式,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敬意,不仅是对祖先的追思,更是家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它如同一根无形的线,将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紧紧相连,让我们在缅怀祖先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团聚,铭记家族的传承。


  祭祀仪式结束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家常。母亲感慨着时光的飞逝,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家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家族的精神却始终一脉相承。她欣慰于家族的传承与延续,看着眼前子孙满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儿子分享着工作中的趣事与收获,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在向他招手。立秋、立景、布布、点点等孩子们在庭院中嬉笑玩耍,追逐着飘落的花瓣,那清脆的笑声如同一串串银铃,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春天最美的音符,奏响了欢乐的旋律。大姐讲述着这些年在外地的见闻,那些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和事,让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感受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大妹则分享着自己的奋斗历程,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如今的成熟稳重,她的故事充满了励志与感动,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大家还一同打开老照片,在观看过程中,时而为母亲的坚韧而感动落泪,时而为一家人的温馨画面而会心微笑。在交流中,女儿谈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儿子分享作为党员在工作中的感悟与成长,提及家族中众多党员的榜样力量对他的激励,这让我深感家族的传承不仅在于血脉的延续,更在于精神的代代相传。


  看到家乡的变化,想起我们现在的事业,再看看工作的孩子和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们,我顿时深感责任重大。母亲用她的一生为我们遮风挡雨,铺就了前行的道路,她的坚韧、善良和无私奉献,是我们家族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我们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传承家族精神、为下一代创造更好未来的重任。就如同接力赛中的接力手,我们要稳稳地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奔跑。尽管时代在变迁,但那份为后代无私奉献、拼搏奋斗的精神,如同燃烧的火炬,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古人云:“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诗词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时刻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漫长,只要我们坚定地迈出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就一定能够抵达目的地;无论面临的事情多么困难,只要我们勇于付诸行动,敢于挑战,就必定能够取得成功。而苏东坡的诗词,更是一座蕴含无尽智慧与力量的宝库,给予我诸多启示。“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困境中不断前行,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和动人故事。他的经历正激励着我们,在为下一代拼搏的道路上,即便困难重重,荆棘满途,也要拥有坚定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在事业上,我们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拓展更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同时,我们要注重品德教育,传承家族中善良、勤劳、团结的美德,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在生活中,我们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同家乡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虽面临自来水未通等问题,但依然充满希望,积极向上,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让下一代在良好的家风和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使家族的光辉与党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如金色的丝线般轻柔地落在村庄上,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金色纱衣。在这片温暖光辉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老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灵魂的寄托之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欢笑与泪水,见证着我们成长的足迹;这里传承千年的祭祀传统,更是家族记忆与情感的纽带,将家族的每一代人紧密相连。


  清明归乡,我目睹了老家在乡村振兴浪潮下的古韵与新颜。古韵在庄重的家祭仪式中得以传承,它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越陈越香,承载着家族对祖先的敬重与追思;新颜于生活条件的改善里得以彰显,水泥路、太阳能灯、天然气等现代设施的出现,让老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尽管自来水未通是个小小的遗憾,但老家的发展与家族的传承让我们满怀希望。未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持续助力下,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岁月如何变迁,老家的记忆和家族传统都将如春日里茁壮成长的果树,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枝繁叶茂、代代相传。我们作为家族传承者,肩负着传递美好与温暖的神圣使命,将带着对祖先的敬意、对家乡的热爱,坚定地在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家族光辉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老家的每一寸土地,都烙印着家族的兴衰变迁;每一次归乡,都像是一场与过去和未来的对话。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春风正徐徐吹过,它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让古老的乡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望着眼前的一切,我深知家族的传承与发展,如同这广袤大地上的农事,春种秋收,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血脉,更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困难的不屈、对他人的善良以及对家族的责任。这种传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支撑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而孩子们,他们是家族的未来,是这片土地的希望。他们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幼苗,充满生机与活力,承载着我们的期待与梦想。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他们,用家族的精神去滋养他们,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白责任的重量,懂得奋斗的意义。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变化中坚守。让他们既能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像老家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既保留着那份古朴的韵味,又积极接纳新事物,实现了古韵与新颜的完美融合。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代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将家族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我们的家族必将如那繁茂的大树,根系深深扎入故乡的土地,枝叶向着广阔的天空不断伸展。而老家,也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我们永远的心灵家园,承载着世世代代的美好记忆与无限憧憬。


  此刻,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带着对老家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满满的信心,踏上归程。我知道,无论走得多远,老家的方向,始终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指引;家族的传承,始终是我前行道路上最坚实的动力。

  作者介绍:蔡建明,四川蜀韵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校园文学协会执行会长、四川省教育基金会立德树人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发展网》舆情中心原主任、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蜀韵文旅》杂志原总编辑)
原作者: 蔡建明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