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电影市场为何没“燃”起来

暑期档电影市场为何没“燃”起来

谦谦 2016-7-28 10:30 802人围观 学术评论

  几乎每年暑期档都是电影市场的一场盛会。尤其是去年,《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三强压阵、19部电影票房过亿、国产片票房92.47亿元的辉煌战绩,提高了各界对国产电影的期待值。然而,今年4月以来 ...
  几乎每年暑期档都是电影市场的一场盛会。尤其是去年,《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三强压阵、19部电影票房过亿、国产片票房92.47亿元的辉煌战绩,提高了各界对国产电影的期待值。然而,今年4月以来,电影市场却持续遇冷,如今暑期档过了近一半,热度仍不见回升。这不禁让人寻思,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怎么了?是不是“拐点”出现了?
  数量潮涌创意不足
  从影片数量上看,今年的暑期档并不逊于往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暑期档将有超过90部电影上映,单是7月就有40多部电影“登堂入室”,平均每周有超过10部影片“同室操戈”,竞争不可谓不惨烈。然而,出品方如此火热的“厮杀”背后,遭遇的却是观众的“冷脸”。截至7月25日,相对热门的《寒战2》票房约6.5亿元,《大鱼海棠》约5.4亿元。电影市场总票房的“冷热”对比更明显,第二季度甚至出现近5年来单月票房首次负增长。
  且不论票房,再看看口碑。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洪涛指出,诸如《寒战2》《大鱼海棠》《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陆垚知马俐》等票房领先的作品,有的靠前作或IP的光环荫庇,有的凭借话题性和粉丝效应撑场面,类型扎堆在爱情、动作、青春领域,因循守旧,创意不足。缺乏口碑支撑,观众自然反应平平,市场表现后继乏力。如去年那样单枪匹马杀出重围,甚至引发全民“自来水”的现象级影片,今年仍在空缺中。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则强调,市场不能全靠黑马和奇迹,其健康发展还离不开能体现工业发展水平、高新技术成果的高概念电影,这正是今年暑期档缺少的片种。
  泡沫过后回归理性
  在电影市场一派“不差钱”的热火朝天之下,隐藏着“缺创意”的发展短板。在自媒体“壹娱观察”主编陈昌业看来,新一代创作者离资本太近,可能会影响他们创作的初衷。观众离场,未尝不是件好事,一来能让资本降温,行业重回理性;二来敦促留下的企业和人才以及行业管理者冷静思考如何用创作力突围,重回内容驱动的行业本质。
  电影市场的高低起伏,与资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国产电影市场扩张,资本大量涌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电影业的游戏规则。一方面,票补、保底发行等明面上的金融手段如杠杆般撬动票房加速增长;另一方面,票房注水、锁定排片等暗箱操作又催生很多市场泡沫。“《叶问3》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票房泡沫的存在,也给从业者敲响了警钟。”杨洪涛预言,随着政府监管力度加大,票补现象减少,不良资产离场,票房背后的操作空间相对变小,电影将回到“拳拳到肉”的竞争之中。与此同时,观众愈加理性,也帮助市场“退烧”,票房成绩开始反映真正的观影需求,去除泡沫后的电影市场终将回归理性。
  说冷不冷减速转型
  不过,在众口一词的“遇冷说”中,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著名影评人虞昕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能一直拿着波峰来要求电影市场。”虞昕所谓的波峰,指的是去年的票房爆表。“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电影已拉出了一根亮眼的‘阳线’。”
  饶曙光也认为,今年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多是结构性的。“中国电影经过了连续十多年复合增长30%的高速发展之后,工业体系、传播体系、有效资源及其深度开发、创意与想象能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短板已凸显出来,过度期望高速发展是不现实、不理性的。适当降低发展速度,寻求结构调整,才是更好的选择。我们应该借助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时机,加快推进结构性调整,特别是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增加优质供给,增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针对去年的票房猛增,有人喊出了“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达到600亿元,2017年超越北美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的豪言壮语。对此,杨洪涛坦言,这并不是中国电影的主要奋斗目标。我们当务之急是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拓展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使中国文化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由此看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许没有“超越北美”那么乐观,却也不像众多媒体“萎靡”之说那般悲观。虞昕认为,与其完全着眼于票房的起落,不如多看看电影内容“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暑期档对大众文化的吸纳与反哺、对类型和题材的拓宽、幕前幕后新锐电影人的涌现,以及包括批评声在内的电影议题不断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都是电影业欣欣向荣的不二表征。”
原作者: 李蕾 鲁博林 来自: 光明日报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