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 进 西 藏
诗话《十八军进藏部队建设边疆的故事》 ·雷斌文· (接上) 再去回复军命。 经首长同意, “今后,喝茶付钱,” 此事方得放平。 多年之后, 战友们谈起那件往事, 任是口留余香, 心系老人。
酥油茶,藏胞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饮品,用酥油和熬好的马茶在特制的器具里调制而成。 三层半,藏族同胞的住房,一般是一楼养牲畜,二楼主人住,三楼粮仓代客房,剩下半楼作晒场。 用袖头子擦碗,是对客人尊敬的举动,表示干净。
文化课堂
这是一个课堂, 恰似一个战场; 任务艰巨, 纪律严明, 教学方法“革命化,” 完全有别于常规的课堂。 不作三操两讲, 胜似三操两讲; 不是教官带士兵, 而是学员教首长。 这是执行毛主席的指示, 全军大扫盲。
各师都办教导队, 简易窝棚作课堂; 准时到课坐如钟, 严肃认真没声响。 像是进了幼稚园, 起立!坐下! 举手发言, 目不斜视专心听讲。 刻苦学习, 尊敬老师, 全然不似首长样。 军大学员当老师, 头一回给当官的讲课, 反倒比‘学生’更紧张。
速成识字, 快速扫盲。 全新的教育理念, 适应成人的教学良方; 联想,强记,举一反三, 字音,字形,关联日常。 拼读发音, 识别偏旁, 同音、异形分别记, 反义、同义结合讲。 把《速成识字》课本编成歌, 课文权当歌来唱; 能者为师, 树枝当笔,大地当纸 随处都是大课堂。 上大课, “开小灶,” 不同水平单独讲; 老师备课到深夜, 学生练习忙“借光。” 紧张啊, 紧张! 功夫不负有心人。 忙中挤出二百天, 千名干部全扫盲; 认、读、写、用三千字, 报告讲稿都会自己写, 成绩好的还能做文章。
这里讲的是一个师教导队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文化课堂; 那年那月, 在内地,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陆海空军的营地里, 都有各自的文化课堂, 到处是诗文章满墙, 书声琅琅。 在农村、在城镇、在工厂矿山, 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 无一不是热火朝天, 斗志昂扬。 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运动; 试想, 偌大一个中国, 几万万军民, 全都动员起来学文化, 该是何等惊天动地的气势, 何等排山倒海的力量!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扫盲!” 新举措, 破天荒; 古往今来, 从未有过的大手笔, 谁敢妄提, 谁敢想,—— 何况是百废待兴初解放。 伟大啊, 毛泽东! 全球唯您有此胆量。
扫盲运动,持续三年,军队、工厂、农村, 几亿人脱了“文盲帽子。”了不起的壮举啊! 军队是这个运动的先驱者,一大批连以上 干部由此而成了部队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 的重要人才。这里描述的,只是一个师教 导队干部轮训班的片段,已经可见一斑啦
冰川爆发之后
在一个深秋的雨夜, 突然, 一阵强烈的震动, 伴着巨大的吼声, 把熟睡中的战士们惊醒; 大家顿时紧张起来, 一时不知所措, 恰似如梦惊魂 。 塌方? 地震? 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 啊, 冰川爆发啦, 就在附近。
待到天明, 大家急切地赶到现场; 那情景, 比想象的要严重百倍, 恐怖十分。 小小的溪流冲成了一条河, 大大的杉树拔起了根; 泥石流卷起“巨浪,” 推动着数以吨计的巨石, 如虎似狼地横行。 短短时间, 十几米宽的河水被截了流, 路基冲断了一长节, 乱石林立, 草木纵横。 走近那条“新开的山涧,” 附耳听不见说话, 低头看不到壕深; 那翻滚的泥浆, 有如山雨欲来乌云卷动, 让人触目惊心。 有好事者, 斗胆探步下去, 想要看个究竟, 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小心啊! 洪水胜似猛兽, 不可预测的事随时都可能发生。”
天灾降临, 公路受损。 近期就可完工 移师西进的这支部队, 只得重新作出安排, 全力投入抢险, 夜以继日地加紧施工, 力争不因此次冰川爆发, 影响整个筑路工程。 “敢于战天斗地, 绝不向困难低头,” 不只是一句口号, 那是一代人的骨气, 革命者的精神! 渴了,喝一口泉水, 饿了,咽一把干粮, 轻伤不下火线, 更没人考虑过这病那病; 半月之后, 圆满完成任务, 部队又前进啦。 一场新的战斗在等待着他们!
冰川,亦称冰河,冰块常年不化堆成的河,是雪域高原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观。当气候变暖,冰雪融化到一定程度,就会顺着山势,带着泥沙巨石奔泻而下,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冰川爆发。在川藏线上,冰川爆发,山体滑坡,刚完工不久的路段就被冲坏的事,是常有所闻的。这次的经历,到是让这支队伍见识了惊魂一幕。
流动的家
千里川藏线, 流动着千百个幸福的“家”。 别看只是一个个小帐篷, 摆在江边, 是一溜扬帆的船, 建在半山, 那就是一团耀眼的花; 连队是个大建制, 班,就是一个家, 十万大军摆开战场, 该是何等的威风, 何等的庞大!
“周八顶四两张床, 十二生肖挤一堂”; 厚厚的树枝野草一铺, 柔软,温暖, 八根粗绳拉四柱, 系紧,钉牢, 八级地震都不怕。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渴饮山泉水, 夜赏月光华。 一班人, 同呼吸,共命运, 谁也离不开它; 小小的一个家, 宇宙一粒沙 啊, 那也是一个世界哦, 既能容纳心海, 也可纵览天下。 有心事, 在这里交流, 有喜讯, 在这里分享; 受了委屈, 在这里哭泣, 伤了手脚, 在这里包扎。 朗诵情诗, 可能有人眉飞色舞; 读着妈妈的来信, 少不得会有人眼含泪花。 小到针头线脑、 缝补浆洗, 大至国家兴亡、 世界风云, 全在这斗室里酝酿、升华; 或清风徐来, 暗流涌动, 或高谈阔论, 炒锅爆炸。 既亲切又热烈。 让人忘却一天的疲劳, 且把往事全抛下。
流动的家, 云游天下。 折多山下傍水, 昌都城边看花; 雀儿山脚伴雪而居, 扎木河畔那是一望无涯, 住邦达, 有看不够的星星, 在怒江, 静听流水哗啦啦。 密林深处, 听见过野兽的嚎叫; 雪山之麓, 也曾被风雪把帐篷压塌。 四年间迁徙数十次, 这房子, 拆了装, 装了拆, 再艰苦的行军, 都争先恐后背着它。 路程,由近及远, 帐篷,由小变大, 可同志们无论走到哪里, 始终难忘这战友深情, 总是恋着这个可爱的家。
周八顶四:一个班十二个人,每人一张正方形雨布。把四张连起来作顶,八张围在四周当墙,五根棍子一撑,四角拉上绳子,再用铁钉固牢,就是一间房子。整个康藏公路筑路部队,几年流动施工中都是住的这种帐篷。人们称它‘流动的家。’
拉萨沸腾啦
川藏公路, 世界闻名。 海拔高, 地势险峻; 工具简单, 物资匮乏, 部队每前进一步, 都是一个里程碑, 每完成一公里, 就要搭上一个人的性命。 为了保卫国防, 建设边疆, 数万军民, 历时四个春秋,, 克服重重困难, 终于完成这伟大的使命; 让祖国的汽车奔驰在世界屋脊, 让拉萨跨越万水千山, 见到了北京。
拉萨, 阳光之城。 即便是寒冷的冬天, 那也是晴空万里, 丽日暖身; 清清的河水, 淡黄的草坪, 雄鹰翱翔, 空气清新。 为能亲眼看到川藏公路通车盛况, 成千上万的藏族同胞, 冒着严寒, 跋山涉水, 徒步百里赶来, 依然显得兴高采烈, 无比欢欣。 今天的拉萨, 从未有过的人山人海, 从没见过这五彩缤纷; 阳光下, 布达拉宫特别亮丽, 雄伟洁白的宫殿上, 闪着耀眼的金顶; 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 把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 妆点得更加辉煌, 整个广场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是啊, 金珠玛米似神兵天降, 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转眼间, 甘孜见到了飞机, 汽车开到了拉萨城; 喜讯一个接着一个, 怎不叫人欢欣鼓舞, 额手称庆!
“毛主席呀派人来, 雪山点头笑啰彩云把路开; 一条金色的飘带, 把北京和拉萨连起来。” 远处传来嘹亮的军歌, 广场上, 顿时骚动起来, 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大家盼望已久的亲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场啦! 队伍从四面八方走来, 热浪涌动, 歌声飞扬, 整齐有力脚步, 一、二、三、四的口令, 大地为之震颤, 喇叭哑然失声; “拉歌,” 我军的传统, 部队的精神; 师团连队之间竞相拉、唱, 会场气氛立刻热烈起来, “唱得好不好?” “好!” “妙不妙啊?” “妙!” “再来一个要不要?” “要!” “呱唧呱唧!”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整个广场, 有如波涛澎湃, 万马绝尘。 静静的坐落在这世界屋脊 数百年之久的布达拉, 这一天,真是大开眼界啦! 激情撬动了整个拉萨城。 这场面, 亘古未有, 这盛况, 鼓舞人心!
会场外, 那也是别有洞天, 异彩纷呈。 满载援藏物资的汽车, 停满广场, 压断马路, 和原始森林相伴, 与拉萨大河并行; 一眼望不到头啊, 像一条巨龙, 头到了新修的拉萨桥, 身子还在半天云。 住在天边的拉萨人, 把这从没见过的“铁牛,” 看了又看, 摸了又摸; 笑着, 比划着, 怎么也弄不明白, 装那么多, 还跑那么快, 真神!(未完待续)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