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
通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充正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巴山蜀水多英雄,仪陇出了个朱老总。”11月21日下午,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文艺演出在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举行,雄壮激昂的合唱《怀念朱老总》拉开演出序幕。 “这首歌曲在南充已传唱10多年,如今听来更有新的感触。”《怀念朱老总》词曲创作人王志鸿难掩激动。 接下来,“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演出、“德润仪陇·醉美琳琅”摄影比赛、朱德经典诗词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等文化活动将接连举行。 南充提出,公共文化既是城市发展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责任担当。10月底,南充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充正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品牌+体系打造全域服务 “忙”——这是王志鸿近来的常态。9月,以“歌颂革命先辈·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暨第五届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在南充举行,吸引25个省(区、市)的42支合唱队、1800多人参加,王志鸿是联络人之一。 在顺庆区文化馆,“市民学校”已免费开放两年多,并按照市民意愿设班,提供“点菜”服务。57岁的辜小名从南充市曲艺团退休后,来到“市民学校”教授唢呐、葫芦丝等课程,一周3天课,每堂课爆满。 文化的魅力还在辐射。近日,在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活动室,县文化馆剪纸艺术家何小锵正在教授剪纸技艺。作为文化志愿者,何小锵每月都会抽空来到村里,免费为村民提供培训。目前,南充市、县两级文化馆均开办免费培训班,全市421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均配备3名以上专(兼)职工作人员,所有乡镇都有一支特色文化活动队伍;市、县均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志愿者超过1.1万名。 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南充在人口集中的自然村,挑选家中基础设施较好、有文体爱好的农户或农家乐,由政府和农户共建农家文化大院。目前,已建成农家文化大院600多个、农村文化中心户200余户。 扶贫惠民村民吃上“文化饭” “一天能编四五个灯笼,由公司定点收购,可赚40元左右,每月能赚1000元。”11月20日,在高坪区石圭镇璧山村村活动室,67岁的刘先贵正在学习竹编灯笼。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技艺,已成为璧山村贫困户脱贫奔康的一门“法宝”。 璧山村是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南充市妇联定点帮扶该村后,引进高坪斑竹竹艺有限公司技术,安排技术工人教授贫困妇女、老人学习竹编技能,就地取材、销售。目前,通过“公司+农户”方式已带动近1000名贫困人口脱贫。 蓬安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欢乐蓬安”文化惠民演出、“好戏大家看”优秀剧目展演、放牛节文化展演等领域试水社会化购买。引导多个社团参与竞争,仅去年就撬动200多万元社会资金。杂技艺人梅质林成立“梅质林杂技团”,团员达30多人,编排的杂技、魔术、曲艺等近百个优秀节目,到绵阳、成都、重庆、湖北等地演出,受到观众喜爱。 发展文化软实力吸引了一批南充籍文化人返乡创业。去年8月,顺庆区李家镇高家沟村村民李军伟回到村里,建起400多平方米的古琴制作坊,带回6名乡友一同创业,并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注册了商标。“已卖了20多把琴,都是慕名而来的。”李军伟说。 木偶为媒做强文化产业 11月7日,第三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在南充举行。开幕式当晚,由南充文化艺术演艺集团、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带来的川北木偶戏,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灯迷戏迷的青睐。 木偶还成为南充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2014年,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600余名国内外木偶表演艺术家云集南充,精彩演绎120多场经典剧目。市民享受国际文化大餐的同时,国内外院团也签下合作订单。南充更借此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签订中法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发展服装设计、环境艺术、工业设计等产业。 在高坪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从六合老码头到丝绸老厂的观光小火车,一到周末备受青睐。目前,该园区已完成投资30亿元,成功举办走进“丝绸源点·南充”等大型活动,初步形成集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丝绸之乡”。下一步,园内还将建设丝绸博物馆、丝绸风情街、乌木文化博览园等项目。 南充已提出重点打造“一核心、两板块、十园区(基地)”。“一核心”即建设以南充主城区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核心集群;“两板块”即大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十园区(基地)”包括市、区联动打造的文化基地,以及其余六县(市)依托特色文化重点打造相应的文化基地。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