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布画开山鼻祖——王少农

中国夏布画开山鼻祖——王少农

四川文化网 2017-1-7 23:14 3456人围观 艺术名家

首创中国夏布画的初衷是:一、填补中国在世界麻绘画艺术上的空白;二、让中国画保存的时间更加久远。——王少农王少农1960年生于简阳画家 美术学教授中国夏布画创始人中国书画夏布发明人中国夏布画研究院院长现供职 ...

首创中国夏布画的初衷是:

一、填补中国在世界麻绘画艺术上的空白;

二、让中国画保存的时间更加久远。

——少农


王少农

1960年生于简阳

画家   美术学教授

中国夏布画创始人

中国书画夏布发明人

中国夏布画研究院院长

现供职于四川旅游学校



作为中国夏布画创始人,他结合“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地域特点,挖掘隆昌夏布的文化内涵,首创了中国夏布画,发明了中国书画夏布,使四川内江成为中国夏布画、中国书画夏布和中国夏布艺术产品的发源地。其作品堪称一绝,曾入选《中国美术全集》《中国近五十年书画名家精品》《100幅中国名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家作品集》《中国扇子艺术精品集》;出版专著《中国夏布绘画艺术》《中国夏布画创始人王少农作品集》,作品《荔枝图》入选人教新版教材高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插画图,画作列为《上海世博会邮票珍藏版》。荣宝斋称“张海、刘大为、王少农为中国艺术三人行”。





夏布 —— 中国书画的新载体


夏布也叫麻布或土布,乃华夏之布,上可追溯到华夏远古文明时代,后人称为“中国草”。在中国纺织历史上著有“纺织活化石”的美誉。其纱质细腻、经纬咸宜、不皱折、不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是一种纯手工的环保产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夏布工艺,利用夏布独特的品质,既刚又柔、色泽诱人, “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 古往今来,其制作工艺日趋成熟,令人爱不释手。


夏布画是画家利用中国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异和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而创作出来的中国画。



纸、绢是中国书画的载体,古人认为,“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认为纸、绢比金石还要长寿。确实,那些曾经刻在石头上的,铸在青铜上的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灰飞烟灭,然而借助纸绢,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


遗憾的是,几千年来,再没有出现类似于宣纸一样的中国书画载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扬一时间遇到瓶颈期。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也尝试过用其他材料作为中国书画的载体,都未能成功。王少农教授以夏布为原料,通过反复试验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夏布画:让夏布新生,让书画传世


在世界美术史上,绘画与麻有着不解之缘。西方油画采用亚麻布为载体,非洲美术用到了剑麻织物,古埃及人书写、绘画采用莎草纸(一种麻类),他们还用亚麻布包裹木乃伊。在中国,绘画的主要载体有纸、绢等,但却没有涉及过麻料。


2000年初,在美术界出现了以夏布为载体的夏布画。传统的国画与古老的夏布文化开始融为一体,绘画艺术有了新的传承形式。


其实在传统的夏布上做画并不容易。画油画能轻易地在亚麻布上进行,因为油画的调和物为油,能帮助颜料留在亚麻布上。中国画则不同,以水调制的颜料很难浸润进苎麻布中。


夏布都是由苎麻纤维织就,苎麻纤维中间有沟状空腔,管壁多空隙,透气性非常好。但通过显微镜能观察到,麻料里密密麻麻的纤维孔中充满了脂和胶。这些脂和胶阻止了水墨的浸入。

而夏布画所用的夏布被称作书画夏布。书画夏布发明人、夏布画创始人、美术学教授王少农经过反复研究,在脱脂脱胶和纤维开孔技术上反复实践,终于发明制造出了书画夏布,它在书画过程中不仅具有宣纸的书画效果,还具有特殊的固色固墨效果。

通过对传统夏布的工艺处理,使之更有利于书画和装裱。有了合适的书画载体,还需要有与之相搭配的绘画颜料。王少农教授说这种特殊颜料的调和,好比大厨制作一份精美菜肴,主料、配料的类型选择,各物料的使用比例都有讲究。也许你想象不到,一幅意蕴深远的夏布画中,传情达意的图案与色泽中竟含有蛋清、糯米浆这样的生活品。

夏布作画有很多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特点。夏布具有天然的色彩差异和独特的肌理效果,画家可以进行“因地制宜”的创作。

在夏布上有的纹理天生就有氤氲四起、云烟散漫的效果,能产生“青城晨昏”“庐山烟雨”之类的意象;有的纹理又有大江奔涌之势,能激发画家抒发壮丽河流的激情。

这样的色彩和纹理充分表达了中国古朴、悠远的韵味,有唐宋鼎盛时期的书画遗风,以夏布为底的青绿山水、人物、花鸟画,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意境。



夏布画着色效果极佳,不易褪色。书画夏布经过特殊工艺改良后,布料中的纤维孔全部打开,一旦颜料进入就被封存在纤维孔中,相当于锁定了颜色。


王少农说,在研发初期关于颜料的配置,他“请教了不少化学、染料专家,经历了上百次失败,配制出一种固色剂”,更加有利于固色。只要颜料彻底浸润了,在干透后无论怎样浸泡,颜料也不会褪色。王少农笑言:“即使把这些画拿去洗,我也不担心。”


夏布画不易腐坏,能够长时间保存。苎麻纤维中含有嘧啶、嘌呤等元素,对细菌有抑制效果。有研究称,同样数量的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在棉、毛纤维制品中能够大量繁衍,而苎麻制品上的细菌在24小时后被杀死了75%左右。

特别的一点,也是收藏家们最关心的——夏布画自带防伪特性。因为夏布天然的色调差异,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经纬布局,成为现代技术条件下最理想的防伪标志,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块夏布。它可以确保原创作品的真实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夏布画在创作过程中对画家有较高的要求。要根据夏布的自然肌理效果来构图,然后要根据其天然色差和肌理效果用笔,接着用墨、用水、用色都要跟随夏布的自然形态来创意。

画家要了解夏布的特点,才能诞生成功的作品。这样看来,在夏布上的创作既是一门绘画艺术,又是一门绘画科学。


夏布画巨作《沱江山水画》可谓是气壮山河,磅礴之作,也是王少农代表作之一。这幅画耗时3个月,长达60米,在各地展出时曾引起轰动。



这幅作品,点画相间,勾勒有力,层次丰富,色墨饱和,怡静娴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品位;波光粼粼的沱江、棱角分明的吊脚楼、船帆影影绰绰、山水云树居两岸、风土人情,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远在浮云深处的江边小岛,呈现出沱江云雾缭绕的神奇仙境……欣赏这幅画总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沱江秀美的风光中透露的不仅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独特的地域特点,更是王少农钟情山水,感念河山的博大胸襟与赤诚情怀;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他在中国夏布画创作的审美观及高超的技艺。


入选中学课本插图的《荔枝图》,也是一绝。寥寥几笔淡墨素叶,一串串丹荔雀跃枝头,画面浓淡分明,鲜红的荔枝压弯枝头,给人的视觉冲击感十分明显。少许熟透的荔枝,饱满到皮开肉绽,晶莹剔透的鲜嫩荔肉,娇艳诱人。



王少农在夏布上创作中国画,抓住了夏布天然色彩差异与传统手工技艺所形成的自然肌理,利用中国夏布画优质的墨韵、底纹与质感,把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夏布双面画是王少农的倾心之作。所谓双面画,就是在同一张夏布上的正反两面分别作画。大多数人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其实不然。即使夏布像丝绸一样薄,但由于它特殊的纹理,颜料不会“力透纸背”,隐隐约约还会有奇妙的美感。




这幅夏布双面画布面平整,纹理自然,画面微有光泽,呈淡黄褐色,柔和清丽,透着古朴之美感,把材质的自然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朦胧苍翠的树木,葳蕤的枝叶匿于山石之间,衬托着错落有致的屋宇,笔触或粗犷或大气,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象,如此唯美且饱含文化意蕴之大作,堪称艺术之圣品。纵观王少农对中国夏布画的创作,他始终把一切唯美的题材选来作画,在他的画中,丝毫看不到那种追名逐利,心浮气躁之感,而是粗犷中透着大气,温婉中又藏着豪气,给人以难以忘怀的亲切感。


2012年中国夏布艺术研究所荣获“中国文化产业金鼎奖”,“中国十佳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机构”。2013年中国夏布画被评为“四川省最具人气指数城市文化名片”,并连续两期在上海书画收藏拍卖中夺得标王。


目前全国从事夏布画和夏布艺术产品的公司200余家,呈现方兴未艾之势。2013年年底,王少农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一种双面夏布画的制作方法》专利申请,获批准。


他还具体公开了一种以中国夏布为载体制作双面夏布国画法,包括绘画之前夏布的展平、固定;确定夏布画的绘画种类并根据不同绘画种类对夏布表面进行固色固墨、长久保存的再处理;在处理后的夏布正反面进行绘画;通过对书画夏布的再处理及市面现有国画用墨、颜料二次加工等。


这一专利进一步丰富了国画的绘画种类和绘画技法,而且制作的双面夏布画不易损坏、变质,便于长久保存,其应用和推广可以减少宣纸的使用量,减少宣纸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期待夏布艺术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王少农的工作室,多幅夏布山水画,远看和宣纸为底的国画并无区别。走近了便能看出夏布画独有的肌理。夏布本身的纹理,被巧妙融入创作之中,浸出缥缈的神韵。

原作者: 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