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
○一部灵与肉对话的白皮书
○一部心与魔决战的血泪史
陪伴
【编者按】为了进一步扩大《陪伴》在读者中的影响,传播四川司法戒毒民警在新时代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帮助国人自觉抵制毒品,我们特编辑各阶层读者对《陪伴》一书的不同反响。
《陪伴》责任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博士王斐:作为这本书的责编,这部书是特别的,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一部报告文学,在充斥着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的当下,《陪伴》更像一股清流注入当下干涸的文学大地。报告文学的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呈现给读者,可以说当下能把真实呈现给读者的作品太少了,逸西先生勇于担当了这样一个发声者,把我们很难了解的一群“特殊”的人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用平实而文学化的语言和艺术的处理方式把我们带入到这样一个我们日常根本无法接触到的世界,让读者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悲欢共命运。
于是作为一个读者,随着一段段故事的推进,我时而为戒毒主人公与亲人之间割不断的血浓于水的感情热泪盈眶,时而又为戒毒主人公的沉沦扼腕叹息,时而为民警和戒毒人员之间建立起的比亲情更亲的感情而由衷感喟。民警在戒毒人员的心中已经不单纯是一位教员、一位老师、一位朋友、一位家人,而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精神力量。而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为工作、为他人真心付出无怨无悔的正能量。
上海读者沈玉莲:作家逸西的长篇报告文学《陪伴》以简练质朴的文笔,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民警为挽救吸毒者走失的灵魂,用真情陪伴的感人故事。书以顺时序展开书写,以民警忠诚奉献为主题,写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大量的或微小或重大的事件,笔触涉及时代变革、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许多方面。作家将国家劳教废止到转型这一敏感、纷繁的内容梳理得顺达流畅,可见其写作功力非凡,且睿智。在作家的笔下,一个毒祸四起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到无毒国的美誉?!作家用良知向人们发出了呐喊,并梳理出众多毒品大案和要案,从而展示国家打击毒品犯罪的决心,唤起国人共同抵制毒品侵害!书中第二章“毒雾”,生动描写了戒毒者从染毒到吸毒和戒毒的全过程,让我们清晰了解了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中国光大银行成都分行牛市口支行行长罗兴从:有幸拜读著名作家、诗人、媒体人逸西先生大著——《陪伴》,很全面地了解了戒毒者如何染毒、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戒毒的全过程,作者文字结实,文章结构新颖,语言独特,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刻画入微,情节感人,令人佩服。我好读书,也读过很多写警察和司法行政方面的书籍,但深感《陪伴》一书可以说是中国近年来描写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变革最具穿透力的作品!难得遇到这么接地气的好书。尤其值得尊重的是,逸西先生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勇于深入第一线采访,直接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触,倾听他们内心最细微,也是真实的声音。
四川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研究室主任赖波:《陪伴》一书,我一口气读完,一句话“不摆了”,一个字“好!”
广元读者董超:昨天,有幸读到著名作家逸西老师的长篇报告文学《陪伴》,我感受颇深!身为百姓应自觉抵制毒品,远离毒品!通过《陪伴》,我了解到毒品对人的危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难怪毒品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白色瘟疫”,它对人类的摧残,令人触目惊心。我对禁毒、戒毒、打击毒品犯罪的公安司法民警们,充满了敬意!为教育感化和挽救吸毒者的民警们点赞,为保卫国民安康、家庭幸福作出巨大贡献的民警们,道一声谢谢。在此,我呼吁国家把《陪伴》一书纳入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读本,警醒我们的下一代: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法律与生活杂志新闻半月刊记者盛学友:《陪伴》一书作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记者,也是一位细腻的诗人,更是一位大气的作家。具有大爱的人,写出了大爱的书!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