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创作“走心”作品要找到那把时代的钥匙

谦谦 2017-1-30 12:09 672人围观 学术评论

【事件】歌曲《春节自救指南》呈现春节聚会尴尬引争议   【观点】从微博段子中采撷相关词汇、话语,以示亲和、接地气,是消费不是生产,是盲从不是引领   临近春节,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唱出一曲《春节自救指南》 ...

【事件】歌曲《春节自救指南》呈现春节聚会尴尬引争议

  【观点】从微博段子中采撷相关词汇、话语,以示亲和、接地气,是消费不是生产,是盲从不是引领

  临近春节,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唱出一曲《春节自救指南》 ,歌里有唱有说,有方言有Rap,活泼的表演和俏皮的歌词令现场观众和不少在网上观看演出视频的网友忍俊不禁。歌词中家长劝孩子找对象、家庭之间互相攀比等情节,涉及了春节期间人们聚会遇到的尴尬,有人说,听了这首歌才意识到,春节真的要来了。也有人表示不满,“词没劲,都是‘老梗’ ,不走心”“编排有点乱,旋律也和以前有点重复,不如‘张士超’好听” ……网友的认同和挑剔各有什么道理?

  这恐怕得从大家频频提及的“张士超”说起。2016年初,一曲《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令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火”了起来,严肃的形式和诙谐的内容令网友盛赞作品为“神曲” ,还有学者寻味“找钥匙”的诗意,把它与上世纪80年代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相对比,提出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在找的“钥匙” 。粉丝多了,创作也多了, 《捕获野生熊孩子》 《感觉身体被掏空》等一系列围绕年轻人生活工作相关热门话题创作的作品相继问世,合唱形式、滑稽内容、流行元素等作为标配,获得了不少点赞。然而,这也是一年来人们对其迅速审美疲劳的原因。

  合唱团的主创曾透露,“张士超”是自己身边一位友人。可以想见,“张士超”的创作和演唱投入了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在应景之作、命题之作中难以找到,就以《春节自救指南》为例,歌词中频繁出现的是微博段子、流行语、心灵鸡汤,提及雾霾、广场舞,令听者一笑,但无关主旨;名为“指南” ,却戏谑地演绎各种尴尬场面,终曲一句大道理“自救不仅靠智慧,还需要爱常相随” ,并无说服力。这就是网友说的“没劲” “老梗” “不走心” 。而“乱”“重复”则来自同一模式“以不变应万变”地过度使用。

  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更值得深思。听《春节自救指南》就感受到春节气氛,表明一部分人的视野已经为自媒体塑造的“春节”所遮蔽,很难意识到作品所述仅是值得关注的春节症候之一。而对作品不满的群体真正想表达的可能是,他们内心关于春节的感受没有被挖掘和触及。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悖论,创作者在没有明确创作对象时,作品一经传播,立即受到欢迎,有了固定接受群体,为他们创作,作品反而不那么为他们所需要。

  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为他们创作” ,其中隐含的判断标准是表达是否真实。每逢节日、特定时间节点或热门话题、热点事件发生,网络播主、段子手、视频配音团队等都会进行“命题创作” ,大多是“取之于微博,用之于微博” ,在网络空间捡拾素材进行拼凑,表达的内容是群体性的,这些“众口一词” ,淹没和取代了个体的声音,但由于它的个性化包装,让人们误以为它是独特的表达。一些专业创作者也多少受了影响,“为他们创作” ,就要从微博段子中采撷相关词汇、话语,以示亲和、接地气,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想当然,却忽略了在自媒体喧哗中捞取素材,是消费不是生产,是盲从不是引领。

  反观一些蹿红网络空间的春节相关创作,素材来自学生、上班族等群体,取悦的也是他们,因为他们在自媒体中最活跃,诉求最能充分表达,也最容易被听到。而更值得关注的,比如进城务工人员过春节是怎样的心情,则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甚至知识阶层的诉求,也没有足够地涉及,比如一位返乡文学作者曾描述自己对城市和乡村的感受,她说,不知道哪一种生活是真实的,来到城市,受过高等教育、从事脑力劳动,却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从前的乡村劳作生活反而让她觉得踏实。一些恶意营销者则以利益为中心,炮制奇闻异事,比如去年春节出现的“江西年夜饭”“东北农村妇女”等虚假热点,让春节、返乡、城乡情结等话题沦为八卦调侃的谈资,不能将人们引入更深层面的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春节自救指南》也许能给有志于此的创作者带来一些启发:真正的创作者,为有表达需求的群体创作,不应该简单模仿他们的声音和语气,而应该去探知他们内心确实存在,但因自身局限没有发现或未能表达的感受,为他们的情绪找到释放的出口。为一个群体创作,就要真正关心、理解他们的苦乐,这和只注重描摹窘境、呈现奇观的消费式创作截然不同,这种关心、理解要从自身出发,是一个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自己,才能更加明白他人,因为最广泛的“他人” ,正存在于“自己”之中。创作者只有“深扎”到现实生活、真人真事身边,而不是“深扎”到微博段子里,才能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钥匙” 。

原作者: 楚卿 来自: 中国艺术报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