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
中央电视台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日前落幕,4名来自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小选手在即兴的“飞花令”接龙游戏中表现出的诗词功底,赢得专家和观众点赞。近年来,四川各大博物馆在建立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上取得的成绩,正是四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围绕刚刚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四川正在积极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路径。 传承形式多样 代表成都赛区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何兴理和孟千寻最近成了杜甫草堂的“名人”。2月8日下午,两人身着“草堂小小讲解员”服装,时而声情并茂地吟诵杜诗,时而绘声绘色地讲述草堂的故事,热闹、诗意的气氛吸引众多现场游客积极参与,宛若一个草堂版的诗词大会。 作为2014年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和四川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自2012年开始创办“草堂一课”。该项目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学习诗歌鉴赏、音律等知识,还可以通过鉴赏历代书画、古籍版本等丰富藏品,全方位地感知诗歌等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博物馆教育,多样化的传承形式为四川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丰富渠道,营造出多点开花的局面。 在南充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川北灯戏年演出近千场次,受众达数十万人;广元将“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的习俗沿袭于今,并定名为“女儿节”。节日当天,全城妇女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这独特的民间盛会也逐步成为该市宣传城市、加强文化交流的特色文化品牌。 除此之外,遍布成都以国学为主题的民间书院、私塾、培训班和各类文化讲座,都成为当下群众触摸传统文化的窗口。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成都,每年传统文化讲座就不下200场,受众达3万多人次。 效果愈发突显 通过开设学校传承基地、举办传统文化技艺赛事等举措,四川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方面的作用愈发突显。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2017年“川剧进校园”活动近日在成都抚琴小学开幕。据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活动的剧本更贴近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演员选择更侧重年轻演员。绵阳市三台县潼川第三幼儿园把川剧打造为特色教学品牌,大受家长支持,成为“戏曲进校园”中率先在幼儿园建立的省级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此外,去年举办的四川省第三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跟前两届相比,参赛的青年演员不仅人数翻了一番,演员的平均年龄更低,35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占一半,其中还有不少是“95后”和“00后”。 常态化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吸引了大批青少年,也激发了很多成年人的兴趣。“杜甫草堂是我们成都的历史文化名片,作为一个成都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对成都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更透彻。”家长胡兴蓉在陪孩子参加“草堂一课”的过程中,自己渐渐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并主动申请成为家长志愿者。 作为成都知名的国学传播机构,明伦书院的学员以成都的企业家为主。“书院并不豪华,只是一个民间文化教育组织,不会颁发学业证书。”书院负责人施文忠认为,书院保留传统书院讲经论道的精神,是一个学习、论道、修养身心的传统人文场所,学员之间的关系也很纯粹,这是吸引学员入学的主要原因。 政策保障发力 四川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传承保护乃至创新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 近年来,四川频频发力,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去年初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将健全以川剧为代表的四川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关心支持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动局面。2016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让大量适合学生特点的四川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非遗项目成为中小学校的兴趣课、普通高校的选修课、艺术类院校的必修课。 四川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目前仍面临着大挑战。比如有的地方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推广载体和表达方式过于老套,导致一些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现代文化冲击和挤压,甚至一些传统技艺传承人也青黄不接。下一步,四川一方面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下决心认真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供给方式更加时尚化、生活化,更具有亲和力,提高百姓参与度。(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