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承蒙西嶋定生先生(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原东洋文化研究所长、十卷本《中国历史》主编)邀约到日本访问讲学,今天得有机会向许多历史学专家们请教,这是十分荣幸的。 当时西嶋先生希望我作一篇论文报告,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坟丘式墓葬的起源及其演变,作有系统的探讨。我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选择了这个论文题目,着重探讨帝王陵寝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历代帝王之所以重视陵寝的建设及其朝拜祭祀的礼仪,无非是作为推崇皇权和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尽管这种陵寝制度只是为了朝拜祭祀已故帝王而设置的,但是它的起源和演变,是和当时社会的变革、政局的变动息息相关的。因此必须作一番有系统的探讨,才能把它的源流说清楚。 关于这个问题,我国清代以前学者把它作为“礼”的重要制度来研究,近年来我们很少从事这方面的钻研,只是结合考古调查作过部分的探讨。今天所谈的,只是一些不成熟的粗浅看法,恐怕不能达到西嶋定生先生所提出的希望,请各位专家们多多批评指教。
一、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之际) 中原地区殷周时代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西汉末年刘向说: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墓地是没有坟丘的。东汉崔实也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墓葬是平地。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坟丘很高的“周王陵”,是出于后人的张冠李戴,这原是战国时代秦惠王、秦武王的陵墓。近年来在长江以南、安徽、江苏等地,发现一些西周时代坟丘式的墓葬,这是由于这一带地势低下,向地下挖掘墓坑容易出水,在当时缺乏防潮材料的条件下,采用了从平地上堆筑起坟丘的办法来建筑墓葬。这是特殊的地理条件所造成的,和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的墓葬的情况是不同的。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开始于春秋晚期,正当孔子在世的时候。当孔子把父母亲合葬的时候,据说因为他四处奔走,为了便于识别,筑了四尺高的坟丘。当孔子去世的时候,子夏说:孔子曾看到四种不同式样的坟丘,孔子赞成的是一种狭长而像斧的刃部的式样。到战国时代,墓葬就普遍建筑坟丘,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开始把坟丘的大小高低作为身份等级的标志。 这时所以会推行坟丘式墓葬,该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密切有关。春秋以前的贵族实行宗族的集体墓葬制度,每个贵族成员的埋葬,按“礼”都有一定的位置和规格。到这时,按宗族组织的贵族开始没落,以家族为单位的地主阶级开始成长,家族私有财产的继承制逐一渐代替了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制,许多拥有财富的家族重视已故家长的丧葬,开始讲究坟墓的建筑,于是原有的宗族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逐渐兴起。同时由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交往加强,流动的人增多,每个宗族或家族的墓葬出现分散各地的现象。最初是为了识别,采用各种式样的坟丘作为墓葬的标记,后来随着集权的君主政权的建立,新的爵位等级制度的推行,坟丘的大小高低和墓地上种树的多少,就成为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 春秋以前的史料都称墓葬为“墓”,没有称为“丘墓”、“坟墓”、“家墓”的。“家”原是指高起的山顶 |
2025-02-24
2025-02-22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