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南充市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纪实

四川文化网 2017-6-2 16:54 1259人围观 四川文旅

最近, 很多网友留言问小编 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 什么时候开幕? 在哪儿可以观看? 免费的吗?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一一解答~ 开幕式时间 2017年6月1日 需要凭票进入哦~ 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6月1日开幕 ...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建国初期为川北行署驻地,胡耀邦首任主任;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辖3区5县1市,总人口760万人,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0万人。南充是区域中心,位于成都、重庆、西安三角经济区要冲,是国务院确定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是省政府确定的川东北经济区“双核”城市之一。南充是将帅故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养育了红军之父朱德元帅,走出了民主先驱张澜副主席,诞生了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的故乡,有5万多英雄儿女参加红军。南充是江畔明珠,嘉陵江流经南充境内300公里,把最美的身段留在这里,孕育了三国文化、古城文化、丝绸文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是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南充市委、市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2013年10月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以“先行先试、提供示范”为己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新模式,扎实推进创建工作,高标准完成了各项任务。对照文化部验收标准进行自查自评,65项指标全部达标,其中61项“优秀”。 2016年11月,南充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坚持基础优先,强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我们把强基固本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量。
  一是扎实抓好大型文化场馆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两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投入34.26亿元,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其中:市本级投入11.95亿元,用于新建博物馆、文化馆(新馆)、大木偶剧院、川剧演艺中心,扩建市图书馆,升级改造南充大剧院等重点工程;9县(市、区)投入22.31亿元,建成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和南充文化新地标。严格执行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有关建设标准,市县“文图”两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二级馆以上占95%。市县两级图书馆五项指标全面达标,“文图”两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和达标率均为100%。
  二是扎实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坚持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围绕“一镇一站、一村一室”的任务,整合宣传文化、党员电教、科普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妇女儿童等各类项目,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农民健身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七大工程”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日臻完善。全市42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100%(其中省级示范站50个、市级示范站100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乡镇200个,5475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和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覆盖率100%,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个、大型综合运动场7个、体育广场5个。
  三是扎实抓好文化网络空间建设。坚持创新服务、健全网络,构建起“十、百、千、万”横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10大主题文化区、100个特色文化之乡、1000个农家文化大院、1000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和“4+2”纵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县、乡、村+农家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加强全市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乡镇、村社数字文化服务网点全覆盖。全面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大力开展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积极推动“千年古城·万家书香”文化旅游共建共享,努力探索贫困地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惠民服务,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我们把便民惠民作为搞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方位、多层次增加供给,不断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一是全领域开放文化设施。坚持将免费开放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大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率100%,“图博”两馆为特殊人群设置专门活动区域,充分保障残疾人、空巢老人、城市低收入居民、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基本文化权益。2015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群众660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37.5%。
  二是大力度打造文化品牌。坚持把品牌打造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依托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传承,成功举办国际木偶艺术周、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国际性活动,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升钟湖钓鱼节等全国性活动,国家舞台精品艺术进南充、滨江阳光大舞台等市域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档次的精神食粮。大力实施“一县一品”战略,西部民歌阆中会、蓬安相如长歌、多彩西充·幸福家园等县域特色文化活动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全面推行“特色活动乡乡有”,全市所有乡镇均有一支特色文化活动队伍,每年开展活动8次以上。
  三是多层次举办文化活动。坚持以“文化惠民乐万家工程”为载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社等活动,通过流动演出、流动展览、流动电影、流动讲座等形式,实现文化服务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大力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以政府采购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市“文图”两馆配备流动舞台演出车、文化服务流动车和图书流转服务车12台,60%的文化馆、图书馆具备流动服务功能;两年来,共开展文艺下乡演出4600场次,建立流动服务网点486个,送图书3000余次21万册,惠及群众350余万人。
  三、坚持机制创新,强化工作保障,不断激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
  我们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全局出发,把“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写入每年市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并通过搞好制度设计和全面落实保障措施,为公共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切实强化组织保障。市、县两级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在文广新局、财政局等成员单位中安排能力强、作风实的干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同时,建立联席会议、专家咨询、群众意见征询等系列制度,形成领导重视、管理有序、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切实强化政策保障。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和省上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结合南充实际,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2015)》、《创建“示范区”支持政策》、《关于深入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具体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刚性措施,真正让创建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三是切实强化投入保障。市、县两级财政两年来共安排创建专项经费2700万元,同时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并将基本文化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2014、2015年全市文化事业经费分别为2.42亿元、3.24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均增长30%以上,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全市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是切实强化人才保障。全市42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确定3名以上专(兼)职工作人员,80%以上做到专干专用。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都安排享受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指导员)。市、县两级均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目前会员超过11000人。同时,扎实抓好公共文化场馆工作人员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专业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文化骨干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是切实强化考核保障。市委、市政府每年将“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尤其是文化、财政部门及其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目标,制定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加强督查督办,严格逗硬奖惩,在市县乡村四级形成层层督促、环环相扣的考核督导机制,确保了各项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回顾两年多来的创建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国家验收标准,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村级投入相对不足。由于村级文化建设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较少,加之我市财力有限,一些特别贫困村筹措文化建设资金较为困难。二是发展不够均衡。由于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基础不一样,加之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个别地方的建设水平还相对较低。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坚持标准,加大力度,完善政策,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一是持续抓好巩固提升。严格对照第三批示范区创建标准的7个部分32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健全运行机制,让广大市民更好地共享公共文化发展成果。二是持续抓好示范带动。认真总结创建期间探索的各项工作经验,重点推广“4+2”公共文化服务网络、“1+6”村级公共服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做法,创造更多“南充特色”,争取在全省、西部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持续抓好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集约化,努力实现基层文化阵地“一馆一品牌、一站一特色、一室一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原作者: 任由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