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李世元:漫谈川剧音乐

四川文化网 2017-7-28 13:46 2842人围观 学术评论

  川剧音乐极为丰富,总共它包括自成体系的川剧昆腔、川剧高腔、川剧胡琴、川剧弹戏、川剧灯戏五种声腔伴奏、演奏的音乐和川剧唢呐、川剧笛谱音乐和川剧打击乐锣鼓音乐。其中有的声腔,如昆腔,虽来自苏昆,但一经 ...

  川剧音乐极为丰富,总共它包括自成体系的川剧昆腔、川剧高腔、川剧胡琴、川剧弹戏、川剧灯戏五种声腔伴奏、演奏的音乐和川剧唢呐、川剧笛谱音乐和川剧打击乐锣鼓音乐。其中有的声腔,如昆腔,虽来自苏昆,但一经“川化”,便为川剧所用,成为丰富多采的川剧音乐有机的组成部分,有的甚至成为了我国戏曲音乐中发展突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声腔艺术。如“川剧高腔、川剧锣鼓”,在川剧艺术长期蓬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演员的“唱、念、做、打”紧密配合,不仅能颇有趣味地表现出自然现象的风云雷雨雪,还能表现和传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成为表演丰富、特色鲜明的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广大川剧爱好者能够对川剧音乐有个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特简要介绍一下川剧音乐。
  一、川剧昆腔音乐。
  昆剧的昆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已有数百年历史,流行地区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南北各省。我国的京剧和各地方戏曲都深受它的影响,川剧也不例外。川剧昆腔是由昆腔演化而来的。昆腔始于江苏昆山,亦称“吳音”。昆腔本身具有“流利悠远”、“最足荡人”等特点。至明嘉靖时,昆腔从清唱发展成为演唱传奇的声腔剧种,从江苏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大城市。昆腔来蜀,从明代昆腔极盛时期开始,直到清代,它就先后经过“戏班交流的渠道、江苏侨蜀的渠道、文人雅好的渠道”等,昆曲遂得传入蜀中。“川昆”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所决定的。苏昆入川,环境改变,为了使四川观众所接受,在语音上也有所变化,即由“吳音”改为“川音”。而在艺术实践方面具体对这项转化工作进行尝试的,最著成效者当推“资阳河流派”的“大名班”。当时岳春、肖遐亭、罗开堂邀请“舒颐班”的昆曲演员周辅臣等加入川班,共同致力改造苏昆为川昆的工作。它们在板式结构和曲牌旋律的特点方面,仍然保持昆腔的原有风貌,但在道白、吐字方面,却变“吳音”为“川音”,(部分声腔的字,仍然保持吳音的字音)。逐步形成为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川昆”。
  二、川剧高腔音乐。
  川剧高腔,俗称“川調”。它是四川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声腔,也是川剧五种声腔中最主要的声腔。它是用最富有四川地方特色的一种“徒歌”演唱形式,以“清唱歌词,不用音乐伴奏”的形式进行表演。他们用歌唱的形式再现劳动、生活的情景和主观感受,创造了原始艺术。川剧艺术也不例外地起源于四川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劳动和生活情景。以川剧“四功”为首的“唱”来说,就是“用人的声音结合语言作为表现手段”而最终成为歌唱艺术。川江船工号子、金钱板、樵夫打柴的山歌、石匠开山的号子、各种抬工号子、滑竿号子、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类秧歌、婚嫁歌、生老病死时随口吟唱的民间小调、信口而出的莲花闹和各行各业以及手工业者随口演唱的吆喝声等等,他们在唱法上很多都有着“一人领唱、众口接唱”的特点,以上各种民歌、山歌和号子都具有淳朴原始的民间乡土气息,但它们毕竟是一种原始的、粗糙的艺术,但是在这些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民歌、山歌和号子,却为后来川剧的唱腔艺术提供了必需的养分。江西的“弋阳腔”传入我省,大约在明朝中叶,盛行于清乾隆年间,由于它长期受到四川地方语言、风俗习惯和民间音乐的影响,以及历代川剧艺人在舞台实践中的不断加工创新,逐步形成了独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川剧高腔艺术。我国六十年代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中国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 就是非常成功地将“川剧高腔”的唱腔和音乐以及“川剧锣鼓”有机的溶入歌剧音乐的典范,甚至于歌剧中有的唱段直接就演唱的川剧高腔,江姐的主要唱段都是“运用川剧高腔的特色,清唱、伴唱、一人领、众人和或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的帮腔形式”,成功地塑造了江姐、双枪老太婆等英雄的伟大形象,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深受全国人民、特别是四川人民的特别欢迎,江姐、双枪老太婆等英雄形象,鼓舞了几代人,深受全国人民的热爱,演出五十多年来,经久不衰。川剧高腔,就其源流来说,是来自江西的“弋阳腔”,属于“徒歌”,为“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它与其它声腔,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川剧胡琴音乐。
  川剧胡琴戏的音乐,包括唱腔、伴奏、打击乐(锣鼓)、吹奏乐(唢呐牌子)、笛谱等几部分。虽然锣鼓从头至终贯穿戏中,但还能起到串联表演艺术唱、念、做、打各部分的重要作用,有时还能直接表现剧情。唢呐牌子和笛谱音乐(如发兵打仗时吹奏的唢呐牌子,焚香拜月时吹奏的笛谱,也能产生特殊的舞台气氛)。但最能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地代表川剧胡琴音乐特色的,还是它的唱腔。(以小胡琴主奏、配以二胡、三弦、扬琴、大提琴等乐器伴奏)。川剧胡琴音乐唱腔一般定调为bE调或F调,小胡琴西皮定6一3弦、川二胡定1一5弦。二黃一般定bE调或F调,小胡琴定5一2弦、川二胡定1一5弦。川剧胡琴戏的唱腔,分西皮和二黄两大类。以川剧小胡琴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属板腔体音乐体系,是皮黄声腔系统。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可短至五字句等。皮黄声腔的来源,都认为西皮渊源于陕西“秦腔”和湖北的“汉調”。二黄有源自湖北黄陂、黄冈、安徽的四平腔、江西宜黄三种说法,皮黄二合一后,最早的皮黄剧种是汉調和徽调,川剧的皮黄腔,就是源于汉调和徽调。也有人说来自汉中“二黄”。大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四川。传入四川后,由于和四川地方语言的结合和受四川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长期的衍变中,逐步地形成了川剧胡琴腔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巴蜀地方色彩,深受四川地区各界人民和西南三省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川剧胡琴戏唱腔的伴奏乐器,传统的配置有小胡琴、川二胡、笛子、唢呐等四样乐器,称为“四大件”。在这基础上,还可加入三弦、二胡、扬琴、琵琶和大提琴等。
  四、川剧弹戏音乐。
  川剧“弹戏”,又称“盖板子”或“川梆子”,它是在四川地方语言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了陝西的“秦腔”和“吹腔”而逐步发展起来,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川梆子”,即“四川秦腔”。四川弹戏是唱郴子腔(四川),用盖板子为主要伴奏乐器进行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和胡琴戏都是以板腔体音乐为主。不过弹戏属梆子系统,胡琴戏属皮黄系统。故弹戏又称“川梆子”。川剧弹戏音乐,它包括唱(唱腔)、拉(乐器伴奏)、打(锣鼓)、吹(唢呐和笛谱)等几个部分。各个部分都紧密结合、相互统一。但最能直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划人物性格、鲜明代表弹戏音乐特点的主奏乐器是“盖板子”。“木梆子”敲击的节奏,与人物剧情的发展与“锣鼓、唢呐和笛谱音乐”相溶合,各自都不同程度地对剧情的需要、人物的刻划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川剧弹戏源于陝西“秦腔”和山西“梆子”。从川剧弹戏至今还保留着的传统剧目和唱腔中,还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唱腔。川剧弹戏的唱腔,有类似秦腔的(花音)与(哭音)之分的(甜平)和(苦平)。它们无论是在音阶、调式、曲调甚至于某些唱腔的句式结构上,都和秦腔相当接近。除唱腔之外,弹戏音乐在伴奏和锣鼓方面,无论从乐器配备而显示出来的特殊音乐上,或锣鼓的击法、过门和伴奏的拉法上,都有其独特的、自成一体的方式方法,它们与具有四川特点的唱腔结合起来之后,就更加突出了弹戏一四川梆子的特殊风格。川剧弹戏的曲调分为两大类。即(甜皮)和(苦皮)。它们分别表现为“喜”和“悲”。川剧弹戏这两大类曲调,都可以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可以交叉反复演唱和运用。甜皮和苦皮的行腔则有很大的不同,敲击木梆子的节奏也不一样。分别独立运用于一出戏中,两者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连贯性,只是因剧情变化的需要而改变。无论(甜皮)或(苦皮),其调式、板别和结构都基本相同,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也基本相同。川剧弹戏的伴奏,主要乐器为盖板胡(俗称为盖板子),也可用板胡代之,并加用:二胡、笛子、唢呐、三弦、琵琶、扬琴和低音乐器伴奏。盖板子定调为1=F、定弦为6一3。
  五、川剧灯戏音乐。
  灯戏原是四川民间的一种比较简单朴素的演唱形式和音乐,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生活气息浓郁,情趣幽默讽刺,形式短小活泼,用“灯调”进行演唱,并用一种特别的、声音粗壮而略带“嗡”音的“大筒筒”(又称胖筒筒)胡琴伴奏的戏,称为“灯戏”。在四川农村,过去有专门唱灯的半职业性的灯班子,它主要是由农民和民间吹手、端公、道士或手工业者,在春节或农闲时临时组成,凡农村或乡镇中庆坛、还愿或婚丧、祝寿等红白喜事都要請去“唱灯”,特别是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一直到十五闹元宵,每天都要热热闹闹地唱到深夜。所以灯戏几乎全部都是在农村业余活动过程中,通过农民自己不断创新、改进而形成的。四川的灯戏,由于自身表演的需要,它包括“歌舞”和“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歌舞形式,多由男女二人(也有四人)表演的,男(丑扮)手执蒲扇或折扇、蚊扫,女(男扮、摇旦)手执丝巾或团扇,两人相对又歌又舞。演唱的曲子,一般都采用当地流行的,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小调及曲艺音乐,大多取材于农村生产、生活中农民密切相关的一些素材,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善于引人发笑,以幽默讽刺性的小型喜剧为表演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对子戏”最多。四川的灯班,一般都拥有比较丰富的节目,还常常在过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在川剧戏台对面搭“鼓乐楼”、“过亍楼”,与戏班打对台,深受四川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小市民们的普遍欢迎。川剧灯戏音乐,通常都称“灯调”。乐曲一般比较短小,节奏鲜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轻松愉快,活泼开朗,绝没有凄酸悲苦之味,故而长于表现诙谐风趣、欢快活泼情趣的场面。
  川剧灯戏音乐的源泉,大约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四川民间小曲。2.四川曲艺音乐,如四川清音等。3.外省传入的民间小調,如人人会唱的《小放牛》和陝西的“郿鄠调”。4.四川川剧中的音乐等。川剧灯戏的伴奏乐器除胖筒筒胡琴之外,还有打击乐。打击乐主要运用轻快活泼的小锣小鼓为主。伴奏乐器还可加入唢呐、板胡、二胡、竹笛或低音乐器,增加乐曲的欢快感和优美感。
  六、川剧锣鼓音乐。
  川剧锣鼓,是川剧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戏中除了起到伴奏作用外,还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唱、念、做、打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由于锣鼓贯穿戏中,能将唱、念、做、打等有机的结合串联在一起,因此就形成了川剧的独特风格。所以艺人中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三分唱七分打”的说法。由此可见,锣鼓在川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川剧锣鼓主要的乐器有:1.小鼓(班鼓)、2.板(提手)、3.大锣、4.大钵、5.堂鼓(二鼓)6.小锣、马锣、铰子等。另外,还有苏锣、苏钵、苏铰、二心锣、扬琴鼓、低音锣、包包锣、大鼓、碰铃、当当(又名大马锣)和云锣等,它们在音色、音量上都各具特点。以上乐器,都由五人分别担任演奏,而鼓师则通过小鼓(班鼓)演奏(指挥),鼓师发出各种手势(指令),指揮乐队,以配合舞台上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的表演。川剧锣鼓曲牌,共约有二百多支,有的只能单独运用,但大多数的牌子都需要与其它牌子连接使用,在配合剧情时,常常是由若干锣鼓牌子组成,但并非固定不变,并且川昆、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都各有其专用的锣鼓曲牌和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川剧锣鼓,由于乐器音色、节奏、速度和音量的多种变化,加之文武场的巧妙转接,其表现力是非常强的。例如《刁窗》、《三叉口》、《别洞观景》等戏,就是川剧锣鼓高度表演的典型剧目。总而言之,川剧锣鼓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在整个戏剧结构中的贯穿作用,因而在川剧音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内行人说锣鼓壮人威。)
  七、川剧唢呐、笛谱音乐。
  川剧音乐,除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五种声腔和锣鼓之外,还有比较丰富的唢呐曲牌(又称“公堂”)和笛子曲谱(简称“笛谱”或“谱子”音乐,它们共同构成了川剧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特有的风格。因为有了唢呐和笛谱音乐的运用,不但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也更增加了川剧音乐的色彩。因此,对于刻划人物、渲染气氛、描绘情景、配合动作等方面,唢呐和笛谱音乐所起的作用,是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川剧唢呐曲牌和笛谱共约七百支左右。(唢呐曲牌约五百支,笛谱近两百支)。它们几乎都来自“昆曲”,而很多曲牌都是原封不动地拿来运用,有的是移植过来使用。但也有少数曲牌,如《将军令》等嗩呐曲就是来自我国流传很久的民间器乐曲。唢呐曲牌多用于表现雄壮、激烈、紧张的场面,而笛谱音乐则多用于焚香、拜月、梳妆和观花等抒情场面,适当配以弹拨等乐器,演奏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
  综上所述,川剧音乐是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锣鼓”和“唢呐、笛谱”等七种不同的音乐形式所组成的。它是历代川剧表演艺术家、作曲家、戏剧家、文学家们不断吸收、改革、创新、完善的结果,几代人不断努力才形成了现在颇为壮观的“川剧音乐”。
  我编写的这本简要介绍“川剧音乐”的文章,其目的是希望对川剧不太懂的爱好者对川剧音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大家共同来关心川剧、爱护川剧,努力改变目前不景气的现状。“爱我中华”,“振兴川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备注:文中资料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川剧研究所”和“四川省川剧学校”合编的“川剧音乐概述”一书,并得到刘裕老师的指正,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2016年9月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李世元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