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诗联书画印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五绝”,其中的金石印章,更被视为文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有位自称“醉华堂主”的艺术家,多年来醉心微刻印玺艺术,经他手制的每一枚印章侧壁,都能看到一幅幅精美的古诗文微刻边款。这种以刀代笔的金石传奇,于毫厘间呈现出巨幅长卷的精湛技艺,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的静默之姿宛如一曲曲传承千年的“华夏绝唱”。
不独在金石微刻世界独领风骚,他还是一位诗人、楹联家、书法家、画家,并且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艺术成就。他先后有21部作品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世界之最”,获得过“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中国当代书画名家”、“21世纪中日书画名匠”,以及由国家ISQ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的“著名书法家”、“著名篆刻家”等诸多荣誉,是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他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多位外国大使微刻治印,张爱萍将军曾题赠他“醉入碑魂”,程思远先生赞誉其作品“千古绝唱,鬼斧神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魏传统曾评价他“铁笔随心移,诗书载玉璧”。这位享誉世界、集诗联书画印“五绝”于一身的艺坛全才,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四川资中籍著名艺术家姜公醉先生。
书香门第传异赋勤学博采铸卓艺
姜公醉先生之所以走上艺术创作之路,与他出生的家庭,特别是与他父亲的艺术熏陶密不可分。他的父亲姜子瑜(字庆璋)本是内江人,因自幼父母双亡,在资中的叔父家长大成人。姜子瑜十六岁去苏裱铺当学徒,学习字画装裱和古画修复。在装裱和修复名家书画的同时,心摹手追,遍临诸家,博采众长,三年出师时已能写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出师后父亲更加勤奋的读诗作文、学习书法绘画和金石篆刻,仅五六年时间就在内江、资中书画界颇有名气。在与姜公醉先生的母亲陈国仙结婚后,夫妇二人很快在资中开设了“艺林苏裱店”,并逐渐将其经营成为资中极负盛名的一家老字号书画装裱店。
姜公醉于1943年11月出生于这样一个堪称书香门第的家庭,其童年生活主要就在艺林苏裱店度过,每天耳濡目染大量书法、绘画、印章作品乃至名家真迹,并亲睹父亲的创作,接受父亲的口传手授。在姜公醉出生之前,他的一个大姐和一个兄长先后不幸早逝,父母更将其视若掌上明珠,尽最大努力为他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尤其十分注重培养他的传统文化功底。在姜公醉的记忆里,父亲对他学习书法的要求十分严格,规定每天必须临摹大、中、小楷字帖各三篇,否则不许吃饭。如果临帖只图了愿,鬼画桃符,还要被打手掌心。在严父慈母的训导下,姜公醉从小勤学苦练,并且日渐爱上了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
姜公醉早在孩提时代,就是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人。两岁时父亲手把手教他写“香火”、“春联”,三岁时他就能单独写出“福”字、“封”字,七岁时就能画“组字画”。也许是形象思维更发达的缘故,上小学时他只喜欢语文课不喜欢数学课,他写的字和作的文章都非常好,还经常用小刀在课桌上刻一些活泼有趣的图案和文字,让老师觉得他很淘气,但又很喜欢他。姜公醉七岁那年,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就用粉笔在地上把“保家卫国”四个字组成一挺机关枪的组字画。周围的大人都围拢来欣赏,纷纷夸赞他是一个天才小神童。目睹姜公醉用稚嫩小手画下的“保家卫国”组字画,平素对他要求极为严格的父亲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更系统的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父亲在三年困难时期,也咬紧牙关送姜公醉上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在那连饭也吃不饱的艰难岁月里,姜公醉常常饿着肚子刻苦攻读。后来由于父亲重病卧床不起,母亲带病工作、收入微薄,姜公醉于1963年3月毅然告别了心爱的专业学习,退学去找了一份美工的工作为家庭分担重负,从那时起,他学习和艺术创作的重点由书画转向了金石书法。1964年5月,姜公醉被时任四川国营资阳糖厂工会主席的徐应龄所赏识,将其调到资阳糖厂工会当宣传干事,从事专业美术工作;1986年,从资阳糖厂调到内江市筹建张大千纪念馆,并在内江书画院工作;1999年9月被重庆直辖市作为重点专家人才引进,由当时的蒲海清市长签字,正式调入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2000年晋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国家一级美术师。
从被父亲引入艺术领域开始,直到上学、工作,姜公醉一直都在如饥似渴的学习并努力创作,无论生活多么艰辛,环境多么动荡,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始终如一。因为父亲喜欢赵孟頫的书法,姜公醉早期主要研习赵体字。到美院附中上书法课,在黄原老师教导下又认真学习了欧阳询的书法。在拜广州美院的麦华三先生为师后,在麦老师要求下,开始了对王献之书法的学习。以后又系统学习了王羲之、钟繇、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历代名家的书法。有种说法是“书家怕写楷”,但姜公醉偏不信邪,他用了很长时间来练习楷书。通过勤学苦练、博采众艺,姜公醉对真草隶篆等各类书体都能触类旁通,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在四川美院附中上学期间,他还拜重庆著名篆刻家曾右石先生为师,从曾老师那里学习到了微刻这门濒于灭绝的国粹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为“微刻印玺”,作为微刻边款刻在寿山石章上,同时还把单一的行书微刻,发展为真行隶篆诸体刻在石章上展示。
呕心泣血创巨制千古金石歌传奇
在姜公醉的整个生命历程,特别是后半生,金石篆刻(含微刻)是他着力最深,也取得最多成就的一个艺术门类。他之所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惊人成就,除得益于曾右石先生的启教,还源于郭沫若先生的鼓励。1964年,他完成了人生第一部碑石铭文作品《革命烈士遗诗》,1965年,姜公醉又创作出第二部现代碑石铭文《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然后,斗胆将自己创作的《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碑石铭文寄给了郭老,很快收到了郭沫若办公室的复信,信中转达了郭老对他的鼓励:“你以二十二岁的年龄,能刻出这样的成绩是难得的。”正由于郭老的奖掖和鞭策,在后来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姜公醉醉心于金石篆刻艺术,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
姜公醉从事金石篆刻与一般的篆刻家不同,很多篆刻家是只篆刻,而他的很多作品是集自撰、自书、自刻于一身。1964年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姜公醉出差到成都,在武侯祠参观,见门前立着一座唐碑,号称“三绝碑”,是由唐朝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鲁建镌刻。他由此受到启发,萌发了要创作自撰、自书、自刻碑文的强烈愿望。在几十年的实践创作中,他多次自撰、自书、自刻碑文,留下了不少有着浓烈姜公醉特色的“三绝碑”。比如以“四五”运动为题材创作的《无形的丰碑》,就是他自撰、自书、自刻的代表作品。
金石篆刻不仅是一项需要精湛技艺的技术活,也是一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体力活。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姜公醉担任着糖厂的工会宣传干事,白天工作非常忙,只能每天下班回去研究创作,常常“熬”至深夜,他的很多碑铭作品实际上就是靠这样加班加点“熬”出来的。姜公醉对艺术的追求完全出于一种痴迷和爱好,为创作一部好的作品,常常要琢磨很久,即使是用来雕刻的每一块砖,也要反复观察掂量、精挑细选。有时为了选用更好的砖材,他甚至用微薄的收入自费去外地采购石块,然后租车辗转着拉回来。《毛泽东诗词碑铭》是姜公醉为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创作的金石巨制,在酝酿数年后,于1993年5月23日开始创作,直到12月20号才完成。碑刻材料为老青砖,是姜公醉在当地拆迁老房子时所购得。在长达7个月的书写、镌刻、拓印过程中,他夜以继日,寒接暑踵,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自己打磨砖石和刀具,亲手书写碑文,然后一笔一画镌刻,不连续刻完两块砖石绝不休息。整部作品完成后,刻出的青砖石块居然堆了满满一屋子,那时钝时磨的刻刀不知打磨了多少次,其中所付出的巨大辛劳可想而知。创作《无形的丰碑》,从收集资料、文学创作到书刻完成,横跨了三年,这部作品以周总理享年78岁,在每块石板上刻78个字为题材,一共刻了78块石板。而创作《姜公醉初拓离骚》这部作品,更是前后历时十年,用掉整整一卡车砖石,可谓“十年磨一剑,辛苦不寻常”。《姜公醉初拓离骚》200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文物出版社对出版的要求极为严格,原则上不为健在的人出版作品,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破了“戒”,但也仅仅是为启功先生出版了第一部,为李铎先生出版了第二部,姜公醉的《离骚》应该是文物出版社为健在的人出版的第三部作品。
姜公醉的篆刻作品量多质佳,形神兼备,尤其是微刻作品,于毫厘之间捉刀腾挪,用五倍以上放大镜观察,可见笔笔精微、刀刀传神、力透石背、气韵十足,从中可一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高超的刻字水平。为让自己的书法和篆刻精益求精,他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之精神,呕心沥血的学习、研究、借鉴、创作、创新,以致后来眼睛需要戴上1000度的近视眼镜,并且左眼还患上了黄斑裂孔视网膜病变。在五十多年的金石篆刻生涯中,姜公醉创作了大量在行业内外获得一致赞誉的优秀作品,尤其是以《无形的丰碑》、《鲁迅诗碑》、《毛泽东诗词碑铭》、《离骚》等为代表的21部现代碑石铭文,更是被载入了基尼斯世界之最纪录大全。这21部金石神品,共刻石1149块,刻字34000字,创造出了属于一个人的碑林奇观,留下了足以传之千古的金石传奇。不但如此,他的作品还曾参加过《全国首届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品联展》、《首届国际刻字艺术展》等百余次国际国内重大展览;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郭沫若旧居、中央电视台、人民大会堂、西冷印社等百余家单位典藏;所刻印玺成为了国家元首、地方政要礼尚往来的必备佳品之一;他本人还应邀为习近平、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丹麦、瑞典、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的驻华大使以微刻边款治印。
慧眼广注兰苑地五绝加身真全才
如果用“一专(金石篆刻)多能(诗联书画)”来形容姜公醉,也许是比较恰当的,即使用“门门懂、样样精”来形容这位艺术大师也未尝不可。因为姜公醉虽然只是一名美术院校的肄业生,但他一生爱好广泛,一颗灵心驰游四方八鹜,一双慧眼广注艺术兰苑,触类旁通,宏收博取,以至成了著名的金石篆刻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诗人、楹联家、书法家、画家,可谓诗联书画印“五绝”加身,堪称艺术全才。无论诗词、楹联、书法、篆刻还是绘画,他始终注重博采众长,用心揣摩,既重传承,更重融合创新,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作为诗人,姜公醉曾是中华诗词学会诗书画组委会委员、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诗刊》、《中华诗词》等发表文学作品。他的诗以关注现实、以诗言志、见解独到、文情并茂、辞色俱佳见长。如《长城感赋》这首七绝:“雄关气势掩云天,欲扫狼烟奏凯旋。既骂秦皇施暴政,缘何万古美名传”。这首诗前两句描绘长城的雄伟气势,绵延万里,云天相接,如一道天然屏障,抵御着外敌的入侵。但由于修筑长城的工程特别浩繁,难免劳民伤财,便演绎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等人间悲剧,秦始皇也因此成了一个千夫所指的暴君。然而诗人话锋一转,后人既然都痛骂秦始皇滥用民力修长城,但为何长城今天反而成了中华的象征和民族的骄傲呢?这后两句实则是提醒读者,对历史上的人和事,要尽量多做辩证的思考和评价,不宜一股脑儿的非白即黑。由此可见,姜公醉写诗往往既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又有现实主义的考量,绝不作无病呻吟,而是以精辟之句阐释独到哲思,抒发最真实的情感。
作为楹联家,姜公醉现任中国楹联学会海峡联墨交流中心荣誉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他的作品蝉联2001、2002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2003年更是一举夺魁,荣获当年度“中国对联创作金奖”。姜公醉为郑板桥纪念馆撰联:“三绝诗书画,挥千竿竹满腔血泪;万民你我他,赠七品官两袖清风。”这副对联不仅精准概括了郑板桥扬名史册的优点,还对他予以了高度的赞扬,从中可以看出姜公醉对历史上深受封建王朝压榨的百姓的深切同情,对清正廉洁公仆的由衷赞美。他还曾为秦始皇造像撰联:“齐、楚、燕、韩、赵、魏、秦,逐鹿争雄,问鹿死谁手;赤、橙、黄、绿、青、蓝、紫,长虹贯日,观虹垂霁天。”上联用战国七雄巧对下联彩虹的七种颜色,并以虹垂霁天象征秦统一六国,这副对联以寥寥数字概括恢宏史实,气势雄浑壮阔,平仄对仗工整,显示了作者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对宏大叙事的概括力以及炉火纯青的文学功底。姜公醉尤擅让人叹为观止的长联,先后创作过“丝绸之路长联”、“中日邦交长联”、“张大千纪念馆联”、“魏传统先生造像联”、“谒西泠印社联”、“中央电视台四十五周年华诞贺联”、“淮海战役长联”等长联,联联用心良苦,字字堪比珠矶。2008年,他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创作过一副长联,上下联共2008字,几乎镶嵌了海内外传递圣火的每个城市的名字。姜公醉还有一副绝对求偶,他拟出了上联“将进酒,将公醉,张公吃酒李公醉,姜公不醉,罚姜公醉将功折罪,醉翁之意不在酒,何罪之有”。这联的首句是李白诗作“将进酒”的诗名,姜公醉是人名,“张公吃酒李公醉”、“将功折罪”、“醉翁之意不在酒”三句是成语,又用了几个典故,联句还一气写了五个“醉”字,并且前几句押一个韵,后两句押一个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对仗难度非常大,至今仍是一副未能获得下联的绝对。
目前,年过古稀之年的姜公醉老先生,从2016年7月26日开始,正潜心创作一副涵括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记载数十个历史朝代,以525个章回演绎,预计三十万字的长联——《中国历史长河巨联》。这是1993年,首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魏传统先生介绍他加入中国楹联学会时就立下的宏愿。为此,二十多年来他做了大量的准备,付出了不少的心血。现在,他准备用未来十年的时间完成巨联的联文创作,再用3年时间完成巨联3千米楷书书法长卷。姜公醉先生的这一宏伟计划,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中国楹联学会第二任会长马萧萧、第四任会长孟繁锦、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赵金光、民政部常务副部长陈虹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们都欣然命笔,为《中国历史长河巨联》题写了书名。
作为书法家,姜公醉是中国书法家协会(475号)会员,是经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副主席陈叔亮、魏传统先生亲自推荐加入的。姜公醉从小广临名家法帖,一生挥毫不辍,达到了真草篆隶皆工的境界。虽然研习过多种字体,但从来不一味沿袭照搬,而是力求在研习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姜公醉的书法传神有力,笔酣墨饱,其楷书方正、古朴、端稳;草书笔断意连,自然天成,豪放中亦有婉约;篆书圆劲均匀,方中寓圆,圆中有方;隶书线条浑厚古拙,结体屈伸自如,体势凝重劲健。综观姜公醉的书法和篆刻,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飘逸脱俗、老辣遒劲的意蕴,其间既洋溢着诗人的铮铮风骨,也弥漫着浓厚的书卷气息。他的书法,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他本人还曾获得“中国书法百强”荣誉称号,曾出版《姜公醉书鲁迅诗碑》、《常用草书习字帖》《毛泽东诗词碑铭》、《姜公醉初拓离骚》、《姜公醉诗书画印艺术》等书法碑帖专著七部。
作为画家,姜公醉现为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诗书画组委会委员、现代书画院名誉院长、泰国曼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他先后创作过油画《红蜡烛》、《大地的女儿》、《射日》,印象派水墨画《除却巫山不是云》,中国画工笔绢本《椰风海韵》、《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金色的童年》、《十字路口》等,其诗书画印合璧系列作品在国内外专业展会多次参展并获奖。
花甲北漂志千里长系乡梓总关情
改革开放初期,曾有国外老板以高于国内10倍的工资聘请姜公醉“下海”、出国,但却被婉言谢绝了。虽然下海或出国肯定能赚大钱,但他对此没有多少兴趣,他认为传统艺术的根还是在国内,他希望自己静下心来更加纯粹的研习和追求传统文化艺术。只要是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有帮助的事,他就做;反之,就坚决不做。对此难免有人议论,说姜公醉有如此本事却甘于清贫和寂寞,实在迂得可以,他却一笑置之,并题联自励:“名播南、北、东、西,任他毁誉;艺入诗、书、画、印,由我纵横。”。
正是这样一种对名利的淡薄,以及对传统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姜公醉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蜗居于“斗室”,除了上班和三餐、睡眠,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创作上。2003年,姜公醉在重庆退休后,本可闲下来怡养天年,但他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萌发了“北漂”的念头,到北京继续“深造”和发展,因为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圆多年的艺术梦想。姜公醉笑称:“艺术是我的生命,六十岁之后艺术生命才刚刚成熟,所以现在才是我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于是2005年5月,姜公醉以垂暮之年,义无反顾的“北漂”了!,并立下“北漂”誓言:“生非北京人,死作北京鬼”!在北京创立了“姜公醉文学艺术工作室”,更加劲健的奔行在诗联书画印创作的风雨大道上。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姜公醉人虽在他乡,却无时无刻不关注、关心着故乡内江和资中的发展,牵挂着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2015年11月10日,姜公醉先生之子姜商波受父亲的委托,到资中县人民政府出席了姜公醉作品捐赠仪式,向资中人民捐献了姜公醉构思和书写的“资中八景”嵌名联,资中县副县长刘国春授予了姜公醉作品收藏荣誉证书。这副对联是姜公醉于1963年8月创作的《咏桑梓·资中八景》嵌名联:“暮雨沐磐峰,重龙放霁向晴岚,灵岩觊觎,垂涎孕泉韻,声漫醮坛,拾级云梯登百步;秋丰绣北田,渔灯映舟呈晚照,珠江腼腆,偷情吻夜月,色笼古渡,逐浪春波竞千帆。”(注:资州八景为“磐峰暮雨、重龙晴岚、灵岩泉韵、醮坛云梯、北田秋丰、渔灯晚照、珠江夜月、古渡春波”)。
姜公醉先生由一位中途肄业的寒门学子,通过自学成才、锐意进取,成为了今天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的名人大家,无疑是励志的典范,同时又是淡泊名利、心系艺术的业界楷模,是一个心中有热血、心中有大爱、心中有黎民、心中有桑梓的质朴爽朗的巴蜀学人。他凭借天纵异赋,从小就在艺术之路上不息拼搏,花甲之年还立志“北漂”,直至古稀之年仍念念不忘《中国历史长河巨联》的创作,可谓“立身原在书斋,关注却是人间,追求永在路上,心中长燃激情”!姜公醉先生璀灿的艺术人生,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顾建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南作家》杂志编委。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