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散文 )七彩绣坊

卡莎 2017-8-28 22:35 1129人围观 文学作品

(散文 )七彩绣坊文 / 秦素华 我徜徉在安靖镇的蜀绣公园里。这里宁静、幽美,初夏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府河边的花草中,从高大的白杨树枝叶间洒在河岸边的林荫道上。这里是那么安静,除了树间小鸟的啁啾和流水的轻唱, ...


 

    (散文 )七彩绣坊

 

    

                   文  / 秦素华



       我徜徉在安靖镇的蜀绣公园里。这里宁静、幽美,初夏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府河边的花草中,从高大的白杨树枝叶间洒在河岸边的林荫道上。这里是那么安静,除了树间小鸟的啁啾和流水的轻唱,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响。其实,就在这一片静谧中,一件件美妙绝伦的蜀绣精品在这里诞生,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创造美丽、生产美丽的地方。


      走进蜀绣公园的精品展示大厅,一进门,便见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屏风矗立在眼前,苍山、碧水、绿树、青天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这幅巨型画屏名叫“千峰竞秀   万树争春”。啊,好美的风光,好大气的名字!就在它的旁边,还有巨大幅面的“盛世八骏”、“蓬莱仙境”,我仔细地观赏着,不停的发出感叹:这一幅幅巨画,不是用彩笔描绘出来的,而是用一针针一线线绣出来的,那每一针每一线都闪着光、透着彩,浸透着蜀绣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汗水,闪耀着她们艺术才华的光辉啊!


       我缓步慢移,仔细观赏。展厅墙面上的玻璃镜框里,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的蜀绣作品。绣着五只小老虎的“五幅图”栩栩如生,熊猫滚雪,芦苇秋风 ,令人顿生辽远的遐想。那双面绣的“牡丹  鲤鱼”画屏,“青松白鹤”屏风,静静地显示着蜀绣华美高雅的艺术风格。更令人叫绝的是双面异色绣和双面异形异色绣的无以伦比的高超技法和美轮美奂的精细画面。你看那只趴在屏风上的大花猫吧,这面看是黑白相间的,翻过来一看,它又变成了黄白色的。那名为“金猴  美女”的双面绣摆件,这一面是一只抓耳挠腮的金猴,另一面又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古代美女。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这些蜀绣大师的巧妙构思,这些艺术家们具有如此高妙的刺绣技艺,真的是难以想象。这些艺术极品就是在这里产生的么?


       我走向河岸边林荫道旁的一排成弧形的玻璃房,房前一个透明的玻璃柱上,“七彩绣坊”几个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我踏上房前的阶梯,走过一间间敞亮的小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几个年轻的姑娘在埋头刺绣。在她们中间,一个衣着素雅,皮肤白净的中年妇女在不断地来回走动,不时地给初学刺绣的姑娘以指点,告诉她们什么样的绣样该用什么样的针法,要怎样根据在自然光下形成的明暗,搭配什么样的颜色,要怎样才能做到光与色的和谐,色与彩的辉耀。啊,这尺幅间的学问还真不小!


       趁着她休息的间隙,我走过去同她摆谈起来。摆谈间才知道,她名叫曾祥芳,是绣坊负责人,技术指导老师。四十多岁的她,白皙的皮肤,圆圆的脸庞,和蔼的笑容中,透着温柔和典雅,说话曼声细语,举止落落大方。我问道:“曾老师,你喜欢蜀绣吗?”


      她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当然喜欢,我从小看见别人绣的花那么好看,那些花儿、鸟儿,就像活的一样,真是羡慕死了,我十四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到现在都快三十年了!”


      “都快三十年了?每天就那么一针一线地刺绣,不感到枯燥厌倦吗?”


      “当然还是有一些枯燥的,特别是刚学的时候,整天就那么翻来覆去的练手法,记针法,辨花形,认颜色,看见别人绣得又快又好,自己的一双手总是不听使唤,真的是烦躁死了!不过,慢慢地就好了。当看到自己精心绣成的第一幅作品时,那个高兴劲就不用说了!到后来,技术越来越熟练,绣出来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信心就足了,劲头也来了,常常在花绷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到精美的绣品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地成形,甚至觉得不吃饭不睡觉都可以!”说完,她竟像小姑娘一样有些羞涩地笑起来,我从这笑声中,听出了她对蜀绣的热爱。


       我又问道:“有近三十年的刺绣经历,那你一定出了不少精品吧,能说给我听听吗?”


      “是有一些作品,有一幅《芙蓉》,双面绣,幅面宽140 X 70(厘米),售价七万元人民币;还有一幅送给省里领导的《牡丹》,单面绣,是40 X 60的幅面;另外还有给英国朋友定制的,是他们自己画的组合图案,这些英国朋友也喜欢我们中国的蜀绣,把他们喜爱的画样拿来要我们给他们制作成蜀绣,一共有12幅,都是40 X 50的幅面,价格不菲哟,但他们看到我们用蜀绣艺术再现出他们的画作是那么完美,他们真是高兴极了!”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赞叹地说:“是呀,那你的作品也走出了国门,将来打入国际市场,价值就更高了!”我又问道:“曾老师,你到七彩绣坊有多久了?”


      “不久,才两年多。我先在青羊宫蜀绣研究所工作,后来又在天府蜀绣院工作了四年多,现在是郫县政府、县妇联聘请我在这里作技术指导,负责绣坊的培训班。我们的培训班三个月一期,现在已经举办了十多期。”


       “只负责培训工作吗?那培训的费用从哪里来呢?”


       “培训费用都是由政府拨给的,所有的学员都是免费培训。我自己不但要负责培训工作,还要负责绣坊的生产、创收。安靖镇政府很重视绣坊的工作,特地在镇上最好的口岸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卖场,其中一个店铺起名叫‘针针绣庄’,很快就要开业了。为了支持我们绣坊的创收,政府除了帮我们做宣传而外,还负责给我们接订单,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相信我们七彩绣坊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那当然,我相信,有你这样全心全意地为绣坊付出的负责人,绣坊的前景一定非常广阔。”


       “这也不能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只有靠大家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最近都江堰市妇联聘请我去做蜀绣技术指导,尽管我很忙,但我也没有推辞。能有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投入到发展蜀绣艺术的事业中来,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能和更多的人联手一起干,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嘛!我觉得,作为一个女性,从事这项工作是很好的,既不是很劳累,收益也不错,还能照顾家庭,我的女儿现在也在蜀绣坊工作。”


       “是吗?女儿多大了?你会让女儿也跟你一样,一辈子干蜀绣这一行吗?  ”我有些惊异地问道。


       她自豪地回答说:“是呀,干这一行有什么不好?我们的蜀绣是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产生于唐代,发源于我们安靖,一千多年来,我们的丝绸、刺绣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特别是受到国内外广大艺术家的喜爱。我们的蜀绣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形成具有很高经济效益的蜀绣产业。它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听了她这一席话,真的是振聋发聩!  我没有想到,一个民间蜀绣艺人能有这样的见地,对她所热爱的蜀绣艺术能做出如此高水平的诠释!我有些愕然,不知该说什么好,只说道:“你讲得太好了,太好了!”


      接着,她又说道:“我的女儿已经二十多岁了,也在绣坊工作。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好好上学,读高中、读大学才有出息。但是我认为,不管干什么,只要干得好就有出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你看我们绣坊的袁伟大师,对蜀绣的研究、创意多么高深!她创作的双面异形异色绣《文君听琴》、双面绣《母子熊猫》都是少有的极品,她的《九寨沟大熊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作为回归礼品送给了澳门特区政府;她的《金丝太阳神鸟》还被送上了飞往月球的‘神六’宇宙飞船;我们的孟德芝大师的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现在就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她的大型双面异形异色绣《文君    熊猫》还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2008奥运会纪念银奖。她们都是大师级的艺术家呀,能说干这一行没有出息吗?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蜀绣艺术需要传承啊,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要传承好。”


       又一番动人心魄的议论!她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在鼓励女儿以及和女儿一样从事蜀绣工作的年轻人,不如说是一个前辈艺人对蜀绣事业的发展和传承承担义务的高度责任感!是啊,曾老师,你不是正在一点一滴地做着传承的工作吗?你不就是一架供年轻人攀登艺术高峰的人梯吗?我默默地点着头,从心底深处发出这样由衷地赞叹。


       正在这时,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走了进来,曾老师一见,和蔼地问道:“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是来学习蜀绣的吗?”


      “我们是从遂宁来的,是想来学习刺绣,可以吗?”


      “当然可以!从哪儿来的我们都欢迎!”曾老师热情地说。


       听曾老师这么说,两个女孩高兴地笑了,接着又有些羞涩地问道:“老师,我们不是本地人,是在这里打工的,我们在电视上看见你们这儿在办蜀绣培训班,我们想一边打工,一边抽时间学习,不知道行不行?还有,我们外地人能不能和本地人一样免费学习呢?”


       曾老师笑了笑,说道:“可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只要你们自己把时间安排好,随时来随时都可以学。你们虽然不是本地人,但到我们培训班来,同样免费培训,不收一分钱学费。”


       得到这样的承诺,两个女孩高兴极了,说道:“那我们回去安排好了就来,谢谢老师!”


       听到这里,我不禁问道:“外地来学习的多吗?也都一律免费培训?管理起来难度更大一些吧!”


      “外地来的也不少,不管是哪里来的,只要愿意学习,我都愿意教。外地来的困难会更多一些,但只要对她们更关爱一些,更耐心一些,把培训班当做一个大家庭,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很多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这时,我看见门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正在整理一个绣花的绷架,他做得很认真,很仔细。我有些奇怪,便问道:“曾老师,那个老大爷是你们绣坊的勤杂工吗?”


      曾老师笑起来了,说道:“他哪是勤杂工呀,他是我们蜀绣培训班的学员!”


      我这下更加奇怪了,说道:“是学员?你还有这么样的老大爷学员?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他那么大岁数还来学刺绣,眼睛能看得清吗?”


      “我没有开玩笑,他真的是我们绣坊的学员,他叫江远一,你要不相信问问他看。”说完,她叫道:“江师傅,你过来一下!”


      老大爷放下手里的活走了过来。我问道:“江师傅,您也是在这儿学习刺绣的吗?今年多大年纪了?”


      大爷笑眯眯地回答说:“是呀,我是来学习蜀绣的,我今年都七十三岁了。”


      “七十三岁!你这么大年纪了,眼睛能看得见丝绸上那么细小的纹路和花样上的那些细微的层次变化吗?”     

 

      “看得清。我过去是从事机械加工的,机械加工是很细致的活,精度高,跟绣花一样,手眼配合要准确、熟练。几十年的机械加工工作,早把我这双眼睛和这双手练出来了!”说着,大爷伸出他那双饱经磨练的粗糙的大手,自豪地扬了扬。


       我还是有些不理解,又问道:“江大爷,您家住哪里呀?都七十多岁了,怎么会想到来学习绣花呢?”


      “我家就在成都金河街,现宽巷子西头。退休以后喜欢上了缝纫、刺绣,但水平太低,想拜师学艺又找不到愿意教我这老头子的师傅。后来知道这里有一个这么好的蜀绣培训班,还免费培训,我当然要来这里好好学习啰!”


       看到江大爷一脸的兴奋,很为他的热情所感染,我又问道:“你学蜀绣多久了?有什么成果吗?”


      “学了两个多月了,刚完成了两幅作品,一幅叫《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幅叫《富贵有余》。”


      “呵,太了不起了嘛,才学两个月就完成了两幅作品!”


       曾老师接着说:“是的,江师傅有刺绣的基础,学得也非常认真,每天早出晚归,从那么远的地方赶到绣坊来,他的这种刻苦精神真是年轻人的榜样。他的这两幅作品创意都非常高,《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描绘一首唐诗的意境;《富贵有余》则是我们蜀绣的传统题材,画面上有两朵牡丹花,下面有三条鱼。鸭子、牡丹和鱼所使用的针法和技法都是最复杂的,难度也是很高的,但江师傅都掌握得非常好。”


       “是吗?江师傅,能给我看看你的这两幅作品吗?”


        曾老师告诉我说:“他的这两幅作品都送给了老师,今天没有带来,所以你无法看见了。他现在要绣的第三幅名叫《茨菇花三鱼》,他刚才做的绷架就是准备绣这幅图的。”


       这时,江师傅把这幅绣样拿给我看。这是一张幅面较大的绣样,灰色的画面上方是一簇茨菇花,花下是几条游鱼。我问曾老师:“这就是制作蜀绣的绣样?它整个画面都是一团灰色,要把它绣得色彩斑斓,花草游鱼活灵活现,可真是不容易啊!”


       “是不容易。首先得通过特殊的技法把绣样影印在绣布上,绣布上了绷架,就要仔细地辨别花型,分清明暗,选择针法,搭配颜色,这每一步都是很细致的工作,丝毫不能马虎。然后布线走针,一旦有错就难以更改,所以初学者这每一步都得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那么,江大爷也是在你的指导下完成他的绣作的啰。”


       “是的。他学得太认真了,有了他的影响,许多年轻人都不好意思偷懒了。”


       我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他这份执着和坚韧,投过去深深的敬意。看着他那瘦小而苍老的身影,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位独一无二的绣花老人,以他对蜀绣的那份特别的爱,为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做出他特别的贡献;同时他又在发起挑战:谁说只有年轻人才能学习刺绣?老年人也一样可以学习;谁说只有女人才能飞针走线,我们男人,而且是老年男人也可以做到!谁说老年人退休后就只能打麻将混日子?夕阳的光辉一样会灿烂多彩。真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中午时分,我走出绣坊,走出这片静静的蜀绣公园。回望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七彩绣坊,它依然那么宁静,静得没有一点声响。在这里,我虽然没有看到袁伟、孟德芝这些大师级的蜀绣艺术家,但看到了在她们的影响下正在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蜀绣人。有曾祥芳这样的老师,有在她带领下的孜孜以求的年轻人,这里不仅是产生美的地方,也一定是一个产生传奇故事的地方。

          

 

原作者: 秦素华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作者简介:袁红,笔名卡莎,女,大专,系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达州诗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官方中国作家协会网站《中国作家网》会员、网易《中国作家》副总编辑、网易中国作家协会圈子管理员、网易四圈联盟电子会刊《中国散文》创始人、网易《温馨港湾快乐家园》《中国旅游文学》《玉融诗苑》首席圈主。曾任四川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刊《天府诗词》、内部文学杂志《柴门艺苑》副主编。上百篇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小作家》《成都颂》《大巴山诗刊》《中国作家网》《散文在线》《百家竹》《大竹文学》《川东竹海》《教苑荟萃》《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桂湖文艺》《重庆知青》《五津激浪》等。几百篇文学作品发表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