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逐宏梦,情系桑梓书华章——船城文化名家铁波乐及其创作述略

栉风沐雨逐宏梦,情系桑梓书华章——船城文化名家铁波乐及其创作述略

谦谦 2017-8-30 16:10 2513人围观 文学作品

2014年7月14日,资中县人民政府授予孙文光、杨祖垲、铁波乐(本名何永忠)、陈建国、唐友民等五位先生为“船城文化名家”称号。在资中这座川南古城,除却那些去国怀乡的大家,长期扎根本土、深耕文史领域并取得卓著 ...

 2014714日,资中县人民政府授予孙文光、杨祖垲、铁波乐(本名何永忠)、陈建国、唐友民等五位先生为“船城文化名家”称号。在资中这座川南古城,除却那些去国怀乡的大家,长期扎根本土、深耕文史领域并取得卓著成就者,铁波乐可谓二三十年来之翘楚。在我心中,这位耆老不仅是资中本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也是一位在资中文坛上埋头耕耘的孺子牛。然而,这头躬耕文苑几十年的孺子牛,所走的文学道路却是野路子,人生道路也和我国现代史一样,曲曲弯弯。他学历初小,师法杂家,上的是社会大学,读的是各类杂书,却最后修成正果,在文史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不凡成就,并为资中的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品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茶馆山野受启教,采购风尘造绝学

铁波乐是喝沱江水长大的,看惯了老资中县城的风土人情,听惯了历史沉淀的故事。他于1944年出生在资中县重龙镇泥巴湾,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后来举家搬到县城西门外的孝子街做小生意。铁波乐本姓何,其姑父给他起名何永忠。

少年时的何永忠顽劣至极,上课打瞌睡,下课满天飞,经常因功课问题被父亲以食指敲额头,当地人谓之“敲波乐”。时间久了,铁波乐居然“练就”一个金刚不坏之头,在与玩伴的打斗中,来之能战,屡战屡胜。成年后,为纪念少不更事的懵懂,他将笔名取作“铁波乐”。未曾想此名一出,很快成为川内文坛的一个“品牌”,这可能是铁波乐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19509月,铁波乐到西街小学读初小,读书时是以“上课思想开小差,不专心听课,暗中与同学讲话、搞别,伏在桌上乱写乱画、偷吃东西,或者下课时和别人打架、溜下水池摸鱼、爬上桂花树采花、邋遢顽皮”闻名的。为此,班主任还安排班长谭秀云专门监管他(《我的女领导》一文有载)。一次,师范学校的学生来班上实习,头天班主任就告诫铁波乐要遵规守纪,哪知第二天铁波乐就从厕所收罗了一包苍蝇,在教室当着新老教师来了个“天女散花”,为此被学校记大过一次。

生性调皮的铁波乐有着极强的读书天分,每次考试都位列班上前三名。1954年,铁波乐初小毕业前,父母给他许愿,考取高小就给他买一条解放裤和一双胶鞋,考不上就继续穿开裆裤,还要饿三天饭。于是铁波乐考试特别用功,估计不得一百分都要得九十分。出乎意料的是,录取榜上没有他的名字。气得他把谭秀云帮他领取的初小毕业证撕得粉碎,并在心里发誓,这辈子就是进不了学堂,也要拼尽全力自学成才。

他的学问最初是从一群爱坐茶馆的老先生那儿得到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铁波乐家对面有个利群茶馆。失学在家的铁波乐除帮父母看摊子外,每天都要提个水瓶到茶馆打开水,晚上就去参加茶馆的“文艺晚会”。在听川剧、听一些老学究摆龙门阵中,一来二去也让自己日渐“博学”起来。

1963年,四川省政协通知资中县政协对全县文物古迹进行调查登记。当时铁波乐还是个毛头小伙,他听说后就扭着一帮老先生,非要参加文物普查队不可。老先生们被扭不过,也被他的热情所打动,就收下了这个“野”弟子。他每天屁颠屁颠跟着普查队,跑遍了资中的山山水水,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特别是通过考察君子泉、御河沟、罗汉洞的唐宋石刻和宁国寺、甘露寺、永庆寺的明清建筑,为他后来梳理资中的历史文化脉络打下了坚实基础。

铁波乐汲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广泛搜罗各种书籍阅读。他虽然是小学都未念完的半文盲,而且成天调皮捣蛋,却喜欢读各种杂书。小时最爱看《荒江女侠》、《七剑十三侠》等武侠小说,加之天性好斗,爱打架,威风了好几年,却在一次斗殴中被人用鹅卵石打得头破血流,从此心灰意冷,架也不打了,武侠小说也很少看了,在利群茶馆的老夫子们影响下,他逐渐爱上了唐诗宋词,并立志要当诗人,写了不少四言八句。

他的“处女作”是首打油诗:“狗咬耗子多事,耗子偷油狡猾。只有猫儿不狡猾,睡在桃花树下”。此“诗”被县文化馆长李成楷看到,认为很有诗意,帮他发表在《沱江报》上,还得了两块钱稿费。他兴奋之余加紧创作,相继发表了几首对口词和金钱板,可惜不久爆发“文化大革命”,《沱江报》更名《红内江报》,再也不敢刊发他的作品。但他还是悄悄写了许多猫儿狗儿花儿鸟儿一类风花雪月的东西,其中最多的是情诗。

铁波乐从1957年开始在资中木器社上班,木器社在改革开放后改为家俱厂,他的工作变成了采购。于是就一路游走天涯,一路读书交友,一路采掘风土人情,一路考察历史文化,他的《采购风情录》就是在这期间写成的。在采购过程中,他发现解放后整个内江专区竟然没有火柴厂,于是积极建议成立火柴厂,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任了资中火柴厂厂长,后来因打火机流行火柴厂被迫倒闭,1997年内江市委宣传部专门上报省委宣传部同意,铁波乐调到资中文化馆任文学创作员,从此走上了专业的写作道路

通过茶馆旁听、跟着别人考古、看杂书、采购游学等“旁门左道”积累了学问的铁波乐,在后来的文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却取得了很多专业人士都不曾取得过的成就,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于他的天份和勤奋。事实上,在专业从事写作之前,铁波乐已有多篇作品获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铁波乐已有《川江号子川江船》、《利群茶馆话沧桑》、《狂人苏眼镜》、《采购风情录》等文章或书籍获得过省市县级奖。在调到文化馆成为专业写作人员后,他更是成了资中文学界的获奖专业户,先后有小说《猫的故事》、散文《腰饰的变迁》、文史散文集《资州揽胜》、散文《这一群美女》、戏剧小品《生意经》、论文《谈谈“沱江文化”》、散文《资中的五位御史》等很多作品,获得了四川省文化厅、内江市文化局、资中县委、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等各级部门的数十次表彰奖励。

二、扪参历井索史灰,文化名城系长情

 在铁波乐的生命历程中,他用力最深、用情最专、取得成果最令人叹为观止的部分,是在资中的文史研究领域。因为这是他在二十岁不到时的一个梦,他的后半生,其实都在矢志为实现这个梦而努力着。此后的几十年,他在付出大量汗水和心血后,果然成为了一个真资格的“资中通”和著名的“资中掌故”作家。

资中是座有着两千多年置州县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特别丰厚。由于岁月沧桑,尤其是经过“文革”的严重损毁后,资中的许多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变得模糊不清,多数资中人对资中的悠久文明和灿烂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对此,铁波乐很有一种重任在肩的感觉,特别是在跟随老先生们考察资中的历史文物过后,他立下了一个志向,无论面对再大的困难,自己也要努力把一个更加全面的、真实的资中历史文化发掘出来,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辉再现于世人面前。于是在调到文化馆上班以后,他利用工作之便,通过各种途径查寻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一篇篇、一句句的探寻蛛丝马迹,并亲自到现场考察访问,然后结合残留遗迹,一个一个详细考证,竭尽全力的拂去岁月的风尘,解开尘封已久的谜团,让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重新彰显于世。在此过程中,他常常夙兴夜寐,有时忙得忘了吃饭睡觉,有时急得焦头烂额汗水长流,有时又因为一个奇妙的发现而高兴得抚掌大笑甚或一蹦三尺高,有时一大早起来早饭不吃就不见了踪影,有时半夜突然爬起来查资料或写写画画。为此,夫人没少埋怨过他,一把老骨头了还在那里“板命”,可他总有办法哄得夫人高兴,让其转怒为喜,破涕为笑,在埋怨过后还是配合着、服伺着铁波乐把这艰巨浩繁的考证工作进行下去,直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通过好几年沉迷于“草灰蛇线”的辛勤工作,铁波乐完成了他在资中文史研究领域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他从《庄子-外物篇》、《诸道图经》等七、八本古籍中考证出孔子的音乐老师苌弘确实是资中人,并从古代礼仪和苏东坡、朱熹的言论中考证出南宋时期资中文庙的孔子是站像而不是坐像,便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书写了三次提案,提议恢复历史原貌,将孔子由坐像塑立为站像。在铁波乐和郑拾风等多位“主站派”的呼吁和努力下,资中文庙的孔子像终于由坐像改为了站像,而且是全国文庙中唯一的孔子站像。

第二件是他从《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舆地纪胜》、《资州直隶州志》等古书中查证出资中宁国寺便是唐代的德纯寺,武则天亲笔御书“菩提道场”,赐与木棉袈裟,新罗国(现韩国)王子无相禅师曾在这里修行14年。根据这些史料,他写了《木棉袈裟何处寻》、《宁国寺的三位高僧》、《无相禅师与木棉袈裟》等多篇文章,发表于《历史大观园》、《文史精华》、《成都晚报》上,引起轰动。20057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到资中拍摄专题片《寻找木棉袈裟》,延请铁波乐为顾问和片中“男一号”,进行导拍讲解。韩国电视台也到资中拍了《无相禅师》,请铁波乐撰写串词并解说。

第三件是他对资中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做了大量发掘工作。铁波乐不但对资中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特产名吃、文物古迹、奇闻逸事做了“包罗万象”式的收集整理,里面涵括了状元进士、僧道走卒、书院会馆、花园民居、名人墓穴、碑林、牌坊、祠堂、驿道、驿站、古城夜生活等林林总总,还搜集整理了数以千计的川江号子、滑杆号子、抬工号子、山歌、民歌、儿歌,甚至连端公道士仙娘婆装神弄鬼的阴咒文驱鬼歌也尽数网罗。如此巨量的发掘工作和丰富的发掘成果,不但彰示铁波乐曾为此付出过非比等闲的艰辛和汗水,而且还可看出他对三界内外、三教九流似乎样样都懂,至少比一般人更懂。对此,铁波乐半是谦虚半是自我解嘲的说:“我是门门懂,样样瘟。陶渊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也是。但我对自己选中的重要课题,那是一点也不会含糊,非得实事求是认真研究,非得严谨不可。” 由于铁波乐对资中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了解,19951118日,在摄制《华夏百城》电视专题片《船城资中》专集时,摄制组诚邀他担任了民俗顾问。

上述研究成果,铁波乐除写了大量文章来论述外,还结集出版了《资州揽胜》、《资州文化面面观》、《古城夜话》等多部文史专著。铁波乐的文史研究之所以包罗万象,而又能条缕清晰的取得卓著成果,甚至引起一些外国友人的关注,在于他善于广泛的收集资料,然后结合正史、野史和各类笔记,进行详细、严谨、反复的比对和考证。他既不盲从别人的结论,自己也不轻易下结论,总是以一个作家、文化研究者和佛学研究者的敏锐眼光审视各种资料,以严肃的态度广种博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有逻辑性和有依据的分析论证,因而他的研究结论远比那些空对空、甚至故作惊人的“成果”更有说服力。

近年来,资中之所以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头越来越响,也越来越让人信服,与铁波乐、杨祖垲、钟奇元等大量深入的考证、热情的呼吁和广泛的文章传播有着重要关系。显然,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过程中,还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建和再建过程中,除了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投入,铁波乐等文化学者可谓居功至伟。

三、生花雄笔灿文苑,人生酸甜付笑谈

铁波乐不仅在乡土文史研究领域有着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卓越建树,而且多年来勤奋笔耕,发表了大量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文革”结束后,铁波乐“重出江湖”,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中国火花》杂志、《上海商报》、《龙门阵》杂志、《历史大观园》杂志、《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40多家刊物,结集出版了文史随笔集《资州笔谈》( 1995年11月成都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采购风情录》( 1997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波乐小品》( 1999年7月内江市文联、内江市作家协会出版 )、文史随笔集《资州揽胜》(2001年年1月内江市文联、内江市作家协会出版)、随笔集《铁波乐随笔》(2003年9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文史随笔集《古城夜话》(2006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文集《畏上斋文档》(200712月中国楹联出版社出版)、《铁波乐选集》(2009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民俗资中》(2011年1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资中文化面面观》(2012年3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老生杂谈》(2014年1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等等。2016年他还主编出版了非遗文化作品《资中民间歌谣(“下里巴人”传唱集)》【资中档案局出版.资新内出2016(005)号】。目前,他正在辛勤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端方传》。

铁波乐的文学创作,并不局限于某一种体载,而是涵括了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剧本、楹联等各种体裁,并且在每种文体上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问世。他的写作题材也是放眼世界周纳万物,大到国计民生、江湖风云、城市变迁、名人轶事,小到贩夫走卒、家庭琐事、邻里趣闻、夫妻扮嘴、白日做梦、夜饮街摊。不管是宏篇巨述还是方寸小品,他都力避堆砌文字或无病呻吟,而是把握时代搏脉,见微知著,审叶知秋,取凡事而论至理,洞精微而察大千。他写得最多的是“小”:小地方、小事情、小人物、小片断,但却反映了很多的“大”:大时代、大政策、大气候、大变迁。可以说,铁波乐的文学作品,真正体现了来源于生活,但又不仅仅是生活的原象摄影或照搬,而是取其最动人、最有味、最有趣的瞬间,对之进行生动的记录和描述,并加进自己的观察、认识和思考,从而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享受后的回味、共鸣和启迪。铁波乐之所以能涉猎这么多题材,并给世人留下这么多回味无穷的作品,这与他在敦实粗犷的外表下,拥有一双生活的慧眼,一颗跃动的热心是分不开的,也与他始终心系时代关注苍生,始终注重鉴别和思考是分不开的。

铁波乐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堪称铁氏风格。铁氏风格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无论面对任何题材,他总能用极为生动贴切的语言去写人叙事、状景抒情,把生活的百千况味和人生的酸甜苦辣用轻松写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其语言既不失现代白话的通透准确,又融进了四川话特别是资中当地的一些特色用语,从而形成一种极致的生动鲜活和自然的幽默风趣效果,让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活的原真气息和大地的泥土芬芳,有时甚至达致“用此语则若有神助,不用此语则姿色全无”的传神效果。中国人的幽默,四川人的幽默,资中人的幽默,一种散发着麻辣鲜香味道的幽默,在铁波乐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描摹一些生活的小片断、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肉食男女的口角交锋,勾画一个人的轮廓特质时,他的幽默语言更是如泉水般汩汩流出,让人读了笑出眼泪,或者拍案叫绝,尔后又感觉若有所思、若有所获、灵魂开窍、醍醐灌顶。例如《我的统战情缘和文化之旅》中,他写自己追求一个单眼皮招风耳的幺师妹,“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两首炽热如火的诗歌献给她,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没有一首能够打动她的铁石心肠,只好仰天长叹,壮怀激烈”。寥寥数语,把一个为了俘获美人芳心的单身老九的贼心贼胆和失败后的无可奈何写得惟妙惟肖,让人读了既感同身受又忍俊不禁。《六大代表风采录》中,他对内江市的每一名省作协代表的特点和性格,都用风趣的语言作了精准刻画,让人在发笑之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写丁鸣,“将丁鸣称为老弟,是因为他的芳龄都快不惑之年了,尚还待字书斋之中。许多妙龄美眉慕其才华,频频发出‘关鸠’信息,他却眼观鼻,鼻观心,意守丹田,比唐三藏还莫测高深。”这类自然浑成、妙趣横生的语言,在他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中比比皆是。

铁氏作品的表达方式,虽然用了一些乡土和市井语言,但明白如话,只要是中国人都不难明白,四川人对其“笑果(效果)”更是心领神会。正如四川省作协原常务副主席傅恒先生所说:“铁波乐的文字很抓人,语言简练生动,看似极随意的几句话,便将简单平常的事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著名法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邱远猷先生也说:“铁波乐的作品很有特色,论事理深入浅出,讲故事娓娓动听,说的话妙趣横生,用的词幽默风趣。读他的文章宛如身临其境,其乐无穷,让我们获得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的确,铁氏作品就是拥有这样一种独特的“抓心”、“挠人”魅力,读他的文章不但可以增长见识洞明事理,还是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和心灵按摩。

中国的文学传统注重“抒发性灵”,而铁波乐在创作中确实是将性灵的抒发推进到了一种“妙趣天成”般的极致,从而形成了一种将内在的深刻张力和外在的轻松幽默无缝链接于一体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尤为集中的展现在他的散文、杂文、小说和诗歌创作中。比如《采购风情录》主要由小说构成,其轻松写意的文风让人读来如沐春风,但又能从中品味到很多极具典型性的人情世故,以及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宛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市井百态图和民俗风情画。他的小品文《名片三题》,通过一张小小的名片,对世情给予揭示点染,对人物进行简笔勾画,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留下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四、宵衣旰食建协会,古道热肠扶后辈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资中改革开放后率先“闻名”起来的作家之一,铁波乐深感资中要长期保持文化名城的品牌,必须在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并持续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不断扶持培育新作家,不断产出新作品,否则不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后继乏力,而且文化名城的招牌也会受到影响,文化名城就会失去时代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而培育新作家,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成立作协,健全组织,完善支持体系,加强联系交流。

于是在1997年,铁波乐通过奔走呼吁,征得有关部门许可,“拉拢”一干资中的文朋艺友,牵头成立了资中县作家协会,并在众人的推举下,挑起了首任县作协主席的担子。在任县作协主席期间,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作协章程,并逐渐完善了作协的工作流程。和写文章一样,铁波乐做任何事情都不喜欢玩花架子,他认为既然成立了作协,就要做一些实事,否则就失去了成立作协的意义。因而对于作协每年搞些什么活动,在哪里聚会和采风,如何支持新老作家不断提高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如何把文化名城资中通过作家们的笔更好的宣传出去,他一直在用心思考,并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一项一项的组织一帮文人去热火朝天干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县作协主席不久,他就搞了一个作协的“机关刊物”《磐石》杂志,用于刊载资中人创作的优秀作品,以此一方面宣传资中,另一方面调动全县文人的写作积极性。作为主席,铁波乐不但对内乐于当好资中作家的勤务员和协调员,对外还是一个优秀的“作协外交部长”。他东跑西颠,南下北上,以三寸不烂之舌和毕显无遗的诚意,先后“诳”得郑拾风、康式昭、邱远猷、黄代培等很多资中籍文教界、政界、军界名人,或者欣然为资中作协刊物题名,或者在外为资中作家作品叫好打广告,或者为资中文化的发展出钱出力。例如,著名作家康式昭老先生就慷慨解囊十万元,在资中设立了旨在奖掖文学新人的“康式昭文学奖”;又捐资五万元、藏书两千多册为资中图书馆设了个“磐石阅览室”。“康式昭文学奖”前后颁发了八届,每年都有十多名作者获奖(包括一些中小学生),但他却从来没有给自己评过什么奖,由此可见此君之人品高洁。

随着铁波乐创作的日益丰饶,加上资中作协的工作卓有成效,他开始不断“高升”,担任的社会职务越来越多。先后成为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内江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资中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资中县文化馆文学辅导员等。虽然职务越多就越累,但他工作热情仍象一个年轻小伙子,每天生龙活虎,累并快乐着。

在铁波乐的“运筹帷幄”下,不但他自己创作硕果累累,而且近年来资中作协“旗下”的作家每年都有百多件作品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资中作协也多次荣获省作协颁发的“四川省文学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伴随着资中作协如芝麻开花节节壮大、资中作家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的铁主席却日渐苍老,由四五十岁的壮年人,一年年变为了花甲老人、古稀老人。为让作协后继有人,前几年他坚辞了市作协副主席、县作协主席的职务,但并没有袖起手来“颐养天年”,而是义不容辞的担任了作协顾问,时时关心着作协的发展,关注着文学新人的成长。他对文艺青年和晚学后辈,总是满腔热情的指导提携,对他们的登门或电话请教,总是笑容满面的与之交流,并中肯的指出其优点与不足。此时,这个浓眉大眼、爱憎分明的铁脑壳男人,就俨如一个慈眉善目、古道热肠的弥勒菩萨。更令人感动的是,在辞去作协主席后,他还义务参与了每一期《磐石》的组稿和编审。杂志印刷出来之后,他又亲自骑着他那辆破旧不堪的电瓶车,穿大街过小巷、步履蹒跚的将杂志送往县委、县政府和各局行,送到作者的手中。

近二十年来,鉴于铁波乐在文史研究、文学创作和提携后学上的突出贡献,各级组织和有关单位给予了他高度肯定。他多次被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艺术创作中心、资中县委宣传部、县政协、县文体委评为先进工作者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文艺工作先进个人; 20097月,他获得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颁发的在岗工作20年以上的文史工作者纪念奖; 2014714日,他被资中县人民政府授予“船城文化名家”称号;20164月,他被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内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首届内江“书香之家”称号;同时在2016年,他还入围了内江首届文学贡献奖。

回望铁波乐七十多年的波澜人生、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和三十多年的作协工作历程,不能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他的两个梦,一个文化名城重光梦,一个资中文学复兴梦,都通过他艰苦卓绝的努力,正在一步步实现。我想,用我这枝拙滞的笔,可能概括不好铁波乐老先生的这一生。但我还是想试着概括一下:这是一个少年顽劣、青年沧桑、壮年和晚年文芳璀灿的人;这是一个由野路而入正道、由半文盲而成学者、作家的人;这是一个外表“粗犷野蛮”,却内心柔情善良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保持可爱天性、永远斗志昂扬、永远百折不挠的人;这是一个一心热爱家乡、一心想着为历史文化名城做一点什么的人;这是一个研究痴、工作狂,也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他的工作历程,好比宋濂的“勤且艰”;他的生活个性,类于苏轼的“疏与阔”;他的心心念念,其实就是范仲淹的“忧和乐”。看来古今的优秀文人,其实是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至于他的文史研究和文学作品,其涉及领域之广、研究论述之深入、文字之生动有趣,本文只能作一点既略且浅的评介。欲察其香,欲品其岚,还请诸君去读一读铁波乐先生那洋洋几百万字的作品吧。

 “沱水东流去,深情倩谁寄?古城有波乐,波目长相忆。”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热爱文学的资中人,我得发自内心的感念波乐,祝福波乐——愿他永远生命之“波”荡漾,永远快“乐”健康!

作者简介: 顾建德,男,1963年生,现为四川省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成都师院教师教育实践专家、川师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内江师院客座教授、内江市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带头人、内江市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优秀人才、内江市教改标兵、四川省老年诗词学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内江市诗词学会理事、内江市作协理事、资中县作协副主席,已在师范院校、教育系统和老年大学以及有关社团做学术讲座数十次,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近200篇,在各媒体发表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文章等近1000篇(首)。

原作者: 顾建德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