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原创首发)观诗碎语诗情处

四川文化网 2017-9-14 22:42 1641人围观 学术评论

近来身边朋友很热心于讨论诗,言辞中很有唐吉诃德的精神,态度近乎呵责当代一些主流诗刊、一线诗人的作品,大意差不离就是“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这个伟大的命题。对于高尚的诗,这里笔者不敢妄自尊大大发歪言,也 ...

  近来身边朋友很热心于讨论诗,言辞中很有唐吉诃德的精神,态度近乎呵责当代一些主流诗刊、一线诗人的作品,大意差不离就是“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这个伟大的命题。对于高尚的诗,这里笔者不敢妄自尊大大发歪言,也不甘妄自菲薄沉默不语。忧心而发,随意而表,略谈一点鄙人的砖言砖语。这里仅仅探讨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诗歌。请原谅,我们看惯了大中华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对于外国的大鼻子大眼睛有点与生俱来审美差异性。


中国古代的典籍《易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实际上就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一切的活动规律,都是以人类的自身和万物生灵的生长法则来进行的,任何违背这些自然法则的行为,最终都会走入死胡同,最终都会打回原形。世间万事万物,当我们面对时不知所措了,往往需要从历史中去找到智慧,所以中国有本史书叫《资治通鉴》,所以中国文学史上有N多次的复古运动。当然,新生的麦苗一定不是去年的麦苗,形似而神不似了,个中道理请稍等就来。


     诗歌作为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概莫能外,她的历史是从“哼唷”开始的,也就是说“抒情”是诗歌的最核心元素。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些都是人类的固有情结,感之于心,自然发之于外,这些具有社会属性的口语或书面语的物理声音,毫无疑问是诗歌的原点。


     事实上,《诗经》就是一些好事者去民间观民风把一些好听的、流传较广的民歌记录下来,作为最有价值的《风》而留存至今。《风》中四言为主的诗句往往都是风雅颂赋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看起来脱离了诗的原生态浅表层面。当后来有了屈原,如同古典小说有了吴承恩,诗歌主流不再是民间集体口头创作了,加入了士大夫的浮浮沉沉、喜怒哀乐、风花雪月,主动在文辞中融入香草美人之类意象表情达意,句式开始参差舒展,形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诗歌的原始核心“抒情”依旧强大,不然不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情语。
再后来,有了“迢迢牵牛星”这样形式固定五言诗,有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等风骨,都没有摆脱“歌以咏志”这样的主旋律。直至盛唐,尽管形式上出现了“宫体诗”乃至律、绝,始终没有丢失“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现实主义抒情主脉。后来的后来,古体诗而言,那就统统都是望其项背的学习复古了。


     说了这些,主要是想陈清笔者的观点,一切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所有的作家都必须要学会描写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一个合格的作家,他首先需要懂人体的生理学,其次要懂社会的心理学,还要懂儒释道这些中国的传统哲学,还要广泛的了解西方的近现代的哲学流派和现代的人文社科自然知识。诗歌作为擅长描写心理的文体,她的核心价值是抒情,其余诸如叙事阐理等等都是其外延的铺垫。接下来,如何抒好情,就是笔者想谈到的什么样的诗歌看来是好的诗了。


    诗歌的抒情,从古至今的思路往往有具体的教条。那就是个人之思到家国之情,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些,但是这些套路并非我爱。笔者一直以为,诗歌必须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是真我的感受或观感,反映的是我世界,不是什么时代的概括,是高于生活之类的论调,否则,就不是诗歌,是小说、戏剧其他类的了。因为个人生活在时代,自然而然就有时代特征的情愫,个人的自然就是时代的,个人的瞳孔世界合起来才是多彩的世界本原,非要上升为家国,可能有点伪伟大。


    诗歌的抒情,上下求索其套路无非只有两条。一是直接,二是间接。这两条路本没有啥优劣,如同我们说话的婉言和直言,对啥人事就说啥话。不能说有的诗直白就不好,比如爱情诗,爱就要大声喊出来,爱祖国等等也是一样的,“我爱你”三个字顶一百万个字。如果含蓄了委婉了,说不定有的一般智商的就感悟不到,起不到唤醒和感染的教化功能。当然一般还是比较推崇含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处世风格,反映到诗歌里,有了比兴这些,也是正常不过。现在有些主流刊物很喜欢陶渊明的风格,诗人们也乐于自比于五柳先生,力求有桃源的神似。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就如同人们面对一桌的大鱼大肉,最后就喜欢那一碗青菜汤一样,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下面会简单分析一下。


     诗歌的抒情,到底如何抒发最有情怀呢?不管是今天的桃花体还是梨花体,口语体,更甚身体写作,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在于如何让情感共鸣,并把情感口耳传递出去。说白了,就是诗歌要学白居易能够给老太婆听,像新闻一样浅显地传播,像传说一样有意蕴地传播。实在不行,浩浩鸿篇里至少应该有一两句,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之类让别人记住流传。否则,就可能昙花一现,行不远也。


     上面阐明了诗观,试着自相矛盾来看看当下的诗坛。笔者最近才读了有限的一些诗,没有勇气举具体的例子,因为鄙人水平和地位有远远没有达到哗众取宠和担当唇枪舌剑的磨心子的分量级上。总而言之,感觉是当代新诗抒情性欠缺,缺乏诗歌应有的鼓动性、号召力,韵律不优美,主旨欠崇高,过于个人化,小众化,技巧化,贵族化,很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写作,贴近生活而不贴近读者,游离了这个纷纭烦嚣的时代心理特征。


    笔者曾翻过一本诗刊,整版的多是口语类的现实题材,很有点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中有真意”的风格。个人以为这些诗歌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觉得语言浅白,零碎,修辞泛滥,追求怪异的想像和联想来凸显才华,诗心隐晦,飘忽,需用点心思去琢磨留白,堪称淡而味蕴。但是,读完了,更像是分行的诗意散文,笔者收获了感动却没有收获记忆,没有找到一两句值得反复咏叹的章节,读就读了,罢了。


     其实,那么多的文学形式,为啥可以用散文表述的情结非要用分行的文段——诗歌来表达呢?从常识我们知道,诗歌是明珠,但也是文学的初级形式,她的表达固有很多的死角,请你不要争辩诗歌是万能的,啥都可以用诗歌的分行文字来表达,特别是不要举出《荷马史诗》之类吓人的作品,只要叙事为主了,他就不是真正的诗歌。如果这样,我们的生活或许可以只需要砍刀而毋须剪刀了。文学从源头诗歌走来,因为,诗歌的单纯性和局限性,所以与时俱进有了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惟有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表达对象主要是情志的文学创作,我们才可以选用诗歌这种形式来承载,反之,其余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文体那是散文,如果非要叫诗,美其名曰散文诗吧。


     另外当下,古诗词、赋、韵体新诗等可谓百花齐放,大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之风,目前看不置可否最好。新文学一百多年了,像鲁迅等很多大家都在穷其一生探索,努力学习外国的技巧,重构我们的文学语言系统。如今走得远了,肯定是会有偏差的,激光都要散射嘛,一切走向岔路的探索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最终正确方向的背景与参照。有时候回头看看,回到原点思维,正本清源,来一个再出发,历史经验表面,古人什么“前七子”啊“后七子”的,都是这么琢磨着走过来的。


    不管怎么说,当下的文人们多题材、全形态、广领域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这里笔者主要是想提个醒。但凡作品要多写真善美,浮华之世贵清新脱俗,多难之秋贵慷慨之歌。切莫为了写诗而把散文裁成诗。文字贵在思想,价值在于传播,最贵口耳相传,诗人们一定要学习点传播学的知识,自觉运用媒体的视角实践文字,宁可有句无篇,也不要有篇无句,但可三年得好句,不可一日得三篇。还有外国的月亮其实不一定圆,借鉴别人的优点不一定是其长处,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根脉从未中断,斗转星移,纵然流浊而源清,历史上无数先贤仁人面对困惑,都是逆流而上找到创新和疗救的良方。今天这样一个盛世,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去观照未来,找到中国文学、中国诗歌的新气派。最后罗嗦强调,功夫在诗外,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大众,做一个时代的思想引领者,冷静抒写我们的世界观感吧!这是诗歌的使命所系,与诸君共勉。




原作者: 何立新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