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程国平,男,湖北建始人,65岁,现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温江区文联副主席,成都市温江区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主要相关著作有《毛泽东诗词赏析》、《毛泽东诗词大事年表》,研究毛泽东诗词论文连续6年(每年1篇)入选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专题论坛。 毛泽东诗词中长征精神略述 文/程国平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革命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本文略述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精神,以志纪念。毛泽东同志在长征期间,主要创作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等7首诗词;如果把长征开始前三月创作的《清平乐·会昌》算在一起,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词总共有8首。一般地说,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精神,主要是指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期间创作的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长征精神。但是,从广义上讲,在毛泽东同志其他时期创作的诗词中,也有长征精神的展现。这是因为,红军长征精神的形成,应该是自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之初就开始的;并且,长征胜利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保卫、建设和发展中,得到了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分别离开了根据地,面对蒋介石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出重围,翻越了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而兹伯里热烈赞扬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哈里森·索而兹伯《长征新记》,新华通讯社参考资料编辑部译编出版社,1950年版。]。长征的千辛万苦、艰难险阻,在毛泽东同志心里留下终生不灭的记忆。他在后来的谈话、文章中多次涉及这一内容。他曾对斯诺说:“到了1935年,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在随后的四个月,部队几乎不断地在行军,并且进行了最剧烈的战斗。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危险的江河,越过中国一些最高和最险峻的要隘。通过强悍的少数民族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在占全中国白军半数的敌人的追击下,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险阻,并且突破了湘、粤、桂、黔、滇、川、康、甘、陕各省地方军的堵截,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 《毛泽东文集》(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 ]毛泽东对长征的意义论述得最深刻、最精彩的是1935年12月27日,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他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135页。 ]长征中红军将士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毛泽东诗词中所展现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指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一)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人如果不怕死,还怕什么呢?正是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支撑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装备实力悬殊的艰苦条件下,敢于同强敌殊死抗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一切困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正是千千万万“不怕牺牲”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才最终将侵略者赶出国门,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诗词中,就有好几处形象地记述了共产党人的这种“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念奴娇·井冈山》)”正是红军长征,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闭幕词中指出:“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969年版,第1001页。]从此,“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奋斗,敢于牺牲斗争精神的写照。此后,它在军民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员令。 (二)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有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我军,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勇往无前精神最好诠释。[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39页。] 坚韧,是中华民族的国魂。战争年代,小米加步枪,吃草根,啃树皮,革命者“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969年版,第937页。 ]坚韧,使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夺取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坚韧,使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们挺过困境,赢得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传统中国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是中国在20世纪能够崛起的基本原因。人本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坚忍、温顺、勤俭的民风,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加起来,就造成了中国今天崛起的奇迹。毛泽东诗词中,就有多处描写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诸如:“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杂言诗·八连颂》)”等等,这些诗句都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坚韧不拔地战胜敌人和一切困难。 (三)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众志成城,指万众一心,一起面对困难。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团结互助,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在毛泽东诗词中,有许多地方描写我工农红军、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西江月·秋收起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西江月·井冈山》”“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杂言诗·八连颂》)”“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等。85年前,日本侵占我东三省;79年前,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民族救亡运动,终于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 (四)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中国先贤历来倡导、实践一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不屈不挠、自强自立、勤俭朴素的精神。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却几度衰微几度崛起,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折不挠,意指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也作“百折不回”。语出汉蔡邕《太尉桥公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似乎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面前,中国人民从不低头,勇于抗争,表现出万众一心、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回顾历史,中国走过很多艰难险阻,取得了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今天的世界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历了多灾多难,千锤百炼;愈挫愈奋,愈挫愈强;生于忧患,多难兴邦——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生动写照。毛泽东诗词中的这些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五律·张冠道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冬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等,就是对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最好写照。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孟子曾列举过不少受困厄而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人物,认为只有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炼,才会有大作为。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座右铭。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处逆境而奋起、遇厄运而发愤著书的先贤。而近代以来,无数先烈慷慨赴死以抵抗外侮、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计个人得失的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勇于钻研探索和积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正是拥有这样坚韧民族精神的中国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打造了中国“两弹一星”并书写出中国经济腾飞的不朽神话!在战争年代,把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用到极致的,还是在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 (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历史上关于勤俭节约、视勤俭为美德的思想也很多,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我们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范。毛泽东曾以南朝梁将韦睿“不贪财”、艰苦朴素的事例教育干部。他多次号召“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可见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同样源远流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精神的重要内容。建立革命根据地,离开艰苦奋斗精神是无法实现的。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更是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成为长征精神的一部分。在毛泽东诗词中,体现这种精神的诗句有:“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拒腐蚀,永不沾。(《杂言诗·八连颂》)”“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念奴娇·井冈山)”“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莫叹韶华容易失,卅年仍到赫曦台。(《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中国工农红军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业的需要,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正是因为我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般的联系,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我们的敌人一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正是因为我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长征精神,取得了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六)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的精神 有了坚定的信仰,有了革命的激情,有了强有力的执行,中国工农红军就有“一定能胜利”的自信,这就是红军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的精神,也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人所罕见,没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像的。红军在井冈山时有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条件虽然艰苦,可红军将士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果没有这种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精神,红军绝对不敢仅凭区区700多人的队伍,就把红旗插上井冈山。如果没有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也就不会相信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1969年版,第94页。]。红军的这种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精神,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上,是科学的、革命的乐观主义。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正义的力量必然战胜邪恶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毛泽东曾经说:“不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我们且看毛泽东诗词中关于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精神的诗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念奴娇·昆仑》)”“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念奴娇·井冈山》)”等等,气势磅礴,豪气满怀。正是这种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的精神,使红军把溃败转变成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建国后,我们的国家一片废墟,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国家的。没有乐观精神,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二、毛泽东诗词中长征精神对当代价值体现 毛泽东诗词中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乐观向上、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些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学习研究长征精神,主要是展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特别是它无比巨大的当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其无比的凝聚向心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135页。 ]。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屈指行程二万,不到长城非好汉。”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广大的红军指战员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主要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特有的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行为形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上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和指向,从而被塑造成一种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格。长征精神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人对科学的价值理解过程中的情感归化,是一种精神家园的依归。长征精神可以从本质上促进一个人整体精神的内在生长,帮助一个人自我完善。长征精神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消融私利计较造成的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分融。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方式中充满了主体的道德自觉,同时也有浓厚的生命本体意识和自然情感基础。 1936年10月,各路红军到达陕北大会师的时候,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岁月更替长征精神不能丢,环境变化长征精神不能变。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千百万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造的,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突出反映和光辉结晶。现实一再表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优良传统的生命就在于升华。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却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威胁,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弘扬长征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奋发拼搏、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毛泽东诗词中长征精神必须弘扬光大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继承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以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当前,党中央正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需要长征精神的支撑和推动。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 弘扬长征精神,就能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间奇迹,战胜艰难险阻,就是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将人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铸成一种摧不垮、压不倒的巨大力量。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样需要树立这一坚强信念,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学习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既无后方依托,又无物质保障的条件下,红军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克服了困难,扭转了危局。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出现挫折。比如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企业的改制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等问题仍然困绕着我们,犹如一道道无形的封锁线,考验着每一个党员、每一个人。克服这些困难要有一种精神,要像当年红军那样,满怀信心,勇于拼搏,去夺取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并努力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作为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它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而对个人梦的追求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也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和根本利益对国家和民族的梦所具有支撑和整合作用,就是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把党在长期革命和生产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长征精神继承下来,将其贯注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贯注到广大青少年中去,形成强大地鼓动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注释: 1、哈里森·索而兹伯《长征新记》,新华通讯社参考资料编辑部译编出版社,1950年版。 2、《毛泽东文集》(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 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135页。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969年版,第1001页。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39页。 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969年版,第937页。 7、《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1969年版,第94页。 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 9、《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135页。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