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诗歌创作应回归生活,高于生活

吴雪莉 2017-12-1 16:15 1093人围观 文学动态

我不能以常人的阅读习惯、阅读趣味、阅读审美,来审视或评判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现代诗歌的创作探索和语言革新,首先要敢于打破看似正常的语言规则,提炼最真切的三感(感触、感受、感悟),进而重组语言 ...


   「图书作者」张宁,山西省长治人,95后,笔名冬夜雪痕。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著有诗集《流年残诗》,现为中国青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诗歌创作应回归生活,高于生活

——读张宁著诗集《流年残诗》有感

◎ 易白

   张宁是一位95后诗人,也是中国青年作家协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在协会担任义工默默服务文友的同时,他笔耕不辍,厚积薄发,一本诗集悄然问世。
   在这个眼高手低,乐于吐槽的时代。拜读诗集《流年残诗》,我已经能大致预知,这本诗集出版后,难免有些人会从技巧或形式的层面吐槽几句。但我深信,当读者拜读这些至真至诚的诗篇时,即将发生的吐槽显得苍白无力。
   我不想引用论据来论断,所有引经据典的论断都是基于别人的判断,这是一种对论点缺乏自信,借助他人言论证明对错的行为。
   我不能以常人的阅读习惯、阅读趣味、阅读审美,来审视或评判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现代诗歌的创作探索和语言革新,首先要敢于打破看似正常的语言规则,提炼最真切的三感(感触、感受、感悟),进而重组语言,营造语境,构建意象,表达思想情感。
   张宁就是这样一位敢于探索和革新的新锐诗人,他不是在从事诗歌写作,而是在从事诗歌创作。
   试问,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品读诗歌,读懂诗歌呢?活着死去的行尸走肉不会读,也读不懂。
   只有诗人才能捕捉到客观世界映射在心灵深处的“三感”,这是诗人的天性,也是诗人与俗人的区别。
   张宁拥有这种天性,所以他注定要成为一名诗人。
   “我得以目睹这座城市的一切/楼房、街巷、雾霾/以及行人匆匆/住在二十三层/俯视这人间尘世/仿佛得道的僧侣”。在《坐着,躺着,睡着》一诗中,张宁敏锐地捕抓到客观世界映射在其主观意识的真切观感,在诗中他化身为僧侣,站在所处的灵魂高度,透过雾霾俯视为了楼房疲于奔命的匆匆行人,行人的渺小恰如世间的尘埃。
   前几日,我和张宁讨论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话题。现实生活中的张宁不善言辞,性格内向,说话语气生硬的张宁就像他笔下的诗歌,不太懂得讨读者欢心,但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像一个纵马驰骋的骑士直奔心灵。
   张宁写诗的动机很纯粹,我从他的诗歌处女作《思兄》一诗中找到线索。他说:“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即伤感又平静,没有想过技巧,就是一起玩到大的同学要出去打工了,心里有很多话要说,自然而然地就写下了这首诗歌。”在诗中,诗人将曾经玩耍过的地方和回忆,隐喻为“那芳绿草地”,并用“机器轰鸣,高楼林立”的简洁诗行概括了所处环境。张宁告诉我,当时他在学校外面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有很多噪音。由此可见,他诗中的情境是构建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诗歌语言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正好应答了我问他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诗?”
   张宁对待诗歌的态度非常严肃,他极其讨厌那些拿诗歌玩味的人,一些文人,为了炫耀自己的文采,号称几分钟就可以写成一首诗,他是极其鄙视的。
   张宁并非那种为了出书而出书,为了写诗而写诗的诗人。没有灵感,他绝对不会下笔,而他获得灵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切身体会世态炎凉,将自己的“三感”和“三观”提炼为诗歌。
   张宁告诉我,3年前的他每天除了刷题就是刷题,灵魂被榨干,活下去的动力就是漂浮在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人民币。他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完自己的一生,而不是被种种社会规则所制约。最终,他选择了诗歌,并将自己的灵魂栖息在诗歌的世界里,诗歌创作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在张宁看来,诗歌就是情感的凝结,每一首诗歌,都能给人以赤裸裸的情感体验。他认为情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歌,只能是空洞的华丽,仅仅昙花一现。这样的诗学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且看《回去的路上》一诗:“我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却不懂我的冷暖/我的手、我的脚/都冻得不属于我自己”。诗人以真切的感受映射世间的不安和人心的冷暖。也许这些率真、质朴、细腻的诗行,摆在内心躁动的读者眼前,会出现读不懂的情况,最终俗人的可悲成就了诗人的孤独。
   “忏悔的对象是一名小女孩/从小女孩的眼中/我看出了我的恶心模样/我的恶心模样/由物质、谎言、世俗拼凑/突然之间/不想动、不想说、不想做/就想静静的躺着/直到窒息。”在《无聊的夜晚》一诗中,我仿佛看到诗人在物欲和灵魂之间挣扎,诗人在忏悔中对自己进行审判,并隐晦揭露现实人性的迷失与丑陋。
   不难看出,诗人是用心在写诗,他的所思、所想、所悟都记述诗中,这种真挚的诗心,正是张宁诗歌创作的动机和本质。他的这种诗歌语言,高度融合了日记诗和散文诗的写作特质,根据既有的创作动机、创作情境、创作思想灵活提炼,组合语境,构建意象,形成鲜明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最大的亮点在于结尾,给人以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最为可贵的是,他的诗歌创作先回归生活,后高于生活,正如他笃信的诗学观点“无生活,不作诗”。

易白
丁酉年秋 鹏城信笔


责任编辑:孙尚举



原作者: 易白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