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钟永新:巴蜀书缘五记

2017-12-17 11:13 812人围观 文学作品

我主要生活工作过五个城市:自贡、绵阳、成都、上海、北京,每在一地,与书结缘,拥有的书香记忆总是挥没不去,成为充盈内心的一种浓浓情意,如今幸而在文学文史道路留下些跋涉足印,实应归功于昔日书缘。

我主要生活工作过五个城市:自贡、绵阳、成都、上海、北京,每在一地,与书结缘,拥有的书香记忆总是挥没不去,成为充盈内心的一种浓浓情意,如今幸而在文学文史道路留下些跋涉足印,实应归功于昔日书缘。

一、自贡书缘记

四川自贡是我的出生地,家中本无藏书,唯少时见阅沿滩邮电局报刊与沿滩工会阅览室大受教益,由此开启视野兴趣,进而开始收藏书籍。所居沿滩镇的新华书店今已不复存在,当年却是我购书的重要场地,尤有印象的是购读有本巴蜀先贤李宗吾的《厚黑学》。

沿滩书店曾举办过一次特价书展,那似乎成为我童年难得的自由选书节日,此外小镇上的废品收购站也成为我的常顾之地,每每不厌空气混浊,拣取到他人所弃之好书欣喜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自贡市区的滨江路书摊是许多老自贡人的淘书圣地,某年从外地返乡再去寻觅,那时书摊还在,多人仍记得我在此垂询光顾的容颜。

自贡时期的书缘,可谓激发起本人的文史爱好,培养出基本的写作意识,故而作文课总得优秀,还获过全国征文优秀奖,这成为鼓励自我奋发前进的最初动力。

二、绵阳书缘记

1994年,我勉力考取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生涯。学校位于四川历史尤其三国文化浓郁的绵阳市雏凤山中,乃一读书潜修之地。在那里我第一次有了在图书馆办证借书的经历,有一开架书区尤为难忘,其中对有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三卷本,我极感兴趣,读之未明,倍感文心。闭架书库借书则需填取索书单方式,等候取书时,每每有等侯多年未见书友之感。

绵师校内花园地带有一书店,店名文雅,似名“挥尘轩”,当年从桃笑亭赏花、清水园观鱼后移步过去,常是驻足浏览良久。绵阳市区的涪城路附近小巷原有一些旧书店,我也多次前往,今天或许都不复再有。

三年匆匆而去,毕业后在离绵阳不远的江油小城工作浮沉一年,多往涪江边上的一家小书店借书打发时光,内容以改革开放后的城市题材小说为主,极为震动,后离开江油在火车站托运书籍约近8袋。

绵阳之行是我人生一段重要的读书启蒙之旅,其间还得到地方史研究学者蒋志先生的诸多人文感染,受益很深,故而才有未来不忍舍弃的文史情怀。

三、成都书缘记

作为师范教育的改行者,在江油国企华西四建的工作非常失意落魄,又无其他出路可言,只得自费攻读第二学历(学习广告设计),于是19989月来到成都,四川省城成都所具有的文化资源确为全川之冠,周末多去成都市内书店阅书,初以专业书为主,夹杂文史类,某年获得的奖学金竟用以购买钱钟书《管锥编》五巨册作为纪念。

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多地工作过,离开又返回, 2003年非典时期再居蓉城,因缘际会广搜巴蜀文献,兼及中外文化,故而在杜甫草堂书市、送仙桥书市、川大书店、淘书斋等多地都留下我骑车奔走的身影,由此极大拓展文化视野,离蓉返乡时竟有10余袋之多。

至今我仍认为成都是一座读书圣城,若要体验四川及研究四川,不可不去也。

四、上海书缘记

对于大多蜀人来说,能够出川意味着人生命运的巨变。而直到2003年底,近30岁的我才通过互联网应聘自荐来到上海浦东软件园的火速网,发达都市的工作压力极大,人生事业作为却是乏陈,但居然也能利用在上海的机会四处访书,诸如上海文庙书市、上海古籍书店、上海书城等地,总共购有130余本,单位同屋中人还误以为我在考试苦读。这批书籍里有不少江南文化书籍,许多过去未曾见到的中外名著也在书市发现,想是上海文化积蕴所至。

2004年春节期间有江南六大古镇行旅,在西塘古镇购置《江南六镇》,以之为册观照江南,是为快意之游。2004年初夏离沪前,曾赴上海图书馆聆听著名画家陈逸飞的艺术讲座,给再次远行迷茫的我些许触动。

五、北京书缘记

怀着对文化首都的仰慕,2004年秋,我离沪返川,辗转五岳之行来到北京,近十年间,先后在中关村、清华园、西山院、建国门、花家地多地生活工作,这段北京经历丰富,一言难尽,实际长久并无造化,只是虚度年华时光,一直滞留着,苦苦寻找机会,此时唯有淘书读书游学旁听成为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之一。

最初在清华作培训期间就办理过清华大学图书馆临时阅览证,得以进入闭架书库观书,感觉甚是美好,而后游历京城各大书店书市,如中国书店、北大书市、万圣书园等,几乎每个周末必去寻书,当时所购的第一批藏书就有顾炎武《日知录集解》。今虽以网络购书为主,当时确是流连忘返。

2008年后困滞清华西门、北京西郊数年,所幸阅书数百余册成为一大收获。寓京时期还一直往返中国国家图书馆成为常客,从中获得大量文化资料,然而始终没有发挥时机,直到2011年才出现社科之行的重要机缘,方有文化突破的新贡献。

回想起来居京多年,积书以巴蜀文化及中国近现代学术、中外经典文史哲著作为主,两千余册的藏量成为每次搬家的困苦,还在清华西门一书店转让过几百册,但仍有大量跟随自己转战各地,至2010年到西山工作时,方置于山脚下的白家疃作为书库。2012年夏北京发生大水灾,幸未被淹受损,否则真是愧对书辈。

时光荏苒,2015年秋,决意将北京藏书托运回川,近50余箱。再加上原有家藏部分,岁末整理出巴蜀文献42箱,整体捐赠给故乡的自贡图书馆作为专架陈列,以求传承书香,期待来者,也为自己多年来的巴蜀书缘作一阶段总结,希冀承蒙我的点滴积累,在新浪潮新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延续新的书缘故事,若能唤起蜀学后劲之士几多共鸣,亦足矣!

201512

 

原作者: 钟永新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