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逸西诗人 2017-12-21 22:10 4511人围观 学术评论

不论改革之路走得多远,我们永远需要有刘光第这样的人格存在。仅仅把刘光第看做一个改革家,是低估了他的意义,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神符号,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廖时香先生
 

  【人物简介】廖时香(1956—),四川富顺县人。小说家、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四川省重点签约编剧。现居自贡。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乐胆》;大型原创川剧《还我河山》《刘光第》《人迹秋霜》《惊蛰》;五幕民族歌剧《盐神》;电视连续剧《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我不回家》。

  主要成就:中国优秀戏曲展演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川剧节金奖、田汉戏剧奖、四川省文学奖;巴蜀文艺奖金奖、四川文华奖金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奖。首届自贡市优秀专家。中篇小说《乐胆》入选建国以来四川优秀小说;川剧《刘光第》入选四川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剧作;川剧《还我河山》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剧《盐神》入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阅读提示】

  ◆文学写作不好玩,只要做好他自己,不把自己当作家,只把自己看成一个踏踏实实的文字劳动者就行了。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的刘光第,一出生就承受了异于常人的艰难苦恨。

  ◆我看刘光第,是把他还原到清末的社会环境中去,在时间空间的经纬坐标上突出他这一个原点。

  ◆刘光第短暂一生给后人留下最丰富的精神遗产,就是他高洁的君子品质。

  ◆要为剧本创作注入丰富的文学元素,这些文学元素多少能消除人们认为一般传统舞台剧粗俗简陋的感觉,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唯美主义倾向。

  ◆不论改革之路走得多远,我们永远需要有刘光第这样的人格存在。仅仅把刘光第看做一个改革家,是低估了他的意义,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神符号,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踏踏实实的文字劳动者


  钟永新:廖先生,您好,您是当代知名的作家,能否首先谈谈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廖时香:我出生在四川沱江边的富顺县赵化镇,少年时代在古镇街巷度过,青年时代随戏班浪迹于西南各省。年轻时,我在富顺川剧团等工作多年,擅长弹三弦、琵琶等,有一定的舞台演出经验。

  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因为写小说,被调入自贡市文联,而后陆续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其中《乐胆》被《小说月报》转载,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后荣获第二届四川省文学奖,入选四川省“建国50周年文学作品选”。

  由于我的许多小说表现剧团和江湖艺人的生活,深受戏剧人士的喜爱,所以许多人邀请我创作剧本,《人迹秋霜》就是我的第一个剧本,获得过田汉戏剧奖等。

  回顾我这30多年创作生涯,写小说、剧本、散文、旧体诗词、碑赋,就是没有发表过一行白话诗。年轻时候爱诗爱疯了,想象自己是拜伦、普希金,活三十多岁就死,留下动人的诗章,让后世的文青陶醉。结果在二十六岁就停止胡思乱想,开始发表小说,编写剧本,做编辑,以此谋生。

  我认为,文学写作不好玩,只要做好他自己,不把自己当作家,只把自己看成一个踏踏实实的文字劳动者就行了。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刘光第像


我和刘光第有特殊的渊源


  钟永新:巴蜀乡贤、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是您的赵化古镇老乡,您和刘光第也有特殊的渊源,可否介绍下您所了解的刘光第在家乡的主要往事?

  廖时香:我是刘光第的同乡和远亲,他的故居距离我老家不到四十米,他曾经任教的文昌书院就是后来的赵化中学,我在此读过两年书,那也是我一生中唯一受过的课堂教育。

  关于刘光第,我算一个研究者。我写过一部中篇小说《残阳如血》,并主持过一期纪念刘光第遇难百周年的专刊。为家乡特意撰稿、由自贡电视台拍摄的风光片《赵化风韵》,其中重点写到这位历史人物,拍了他的故居、他在故乡生活的诸多痕迹。最重要的,就是我编剧的大型川剧《刘光第》,还有一首怀念刘光第的小诗《野菊花》被谱成歌曲。

  今天一数到家乡的名人,总是首先说出刘光第。

  公元1859年(清咸丰九年),刘光第出生于富顺赵化镇。其一生所经历的岁月正是中国国危民忧的多事之秋: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辛酉年北京政变、垂帘听政、太平天国、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成长的刘光第,一出生就承受了异于常人的艰难苦恨。

  刘家是客家人,从福建省西迁入川,定居赵化镇世代务农。在刘光第出生时,刘氏家门已经破败到最低谷,沦为乡里受人歧视的门户。刘光第父亲当理发匠养家,这在当时属于贱业,后来还影响到儿子的前程。

  刘光第是家中老大,从小帮着母亲做事,每天捡柴,到木匠铺捡刨花。最穷困时,全家每天只能吃豆渣当顿饭。然而一个人改变了刘光第人生的预定轨迹,这就是善良能干、贤而明理的刘母王氏。他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抱着“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的心态,把振兴刘氏家门的希望寄托于大儿子身上。刘母从小给光第讲古代贤良忠臣的故事,讲刘家一位祖先在明朝做过知府,有很好的政绩。并狠心咬牙,卖掉房子,将光第送进赵化最好的私塾学校。

  刘光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他挑起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个人前程,更有刘氏一门的命运,其勤奋刻苦的程度是今天的孩子不可想象的。我仅说几个细节。

  刘家为保障光第夜里温习功课,尽量不点灯,摸黑干活、吃饭。夏夜常有暴雨雷电,光第放学后回家时,将书本护在胸前,在漆黑的街上借着倏尔一闪的电光照路,飞快跑几步停下,等待第二次电闪。这样断续跑路,方得以回家,换上干衣服后,就点上微弱的油灯复习当天功课,若不熟读,绝不睡觉。次日天明,光第最早醒来,开始朗读课文。邻里乡亲听见诵读声,就知道天已亮,催促自家孩子该起床了。

  不久刘光第初次参加县考。县考乃科考的第一关,考上便是秀才。光第到富顺县城考试,留下一个传奇故事。

  据说,知县陈锡鬯阅卷前夜,梦见群狼追逐一只孤豹,豹子逃入他书案下躲藏。次日他阅卷,一眼相中光第卷子,列为县考第三名。一些考生不服,联名求见知县抗议,称光第出身寒微,父亲操过剃头匠的贱业,不应录取。陈知县要众人举出《大清律例》,看看哪一条规定了剃头匠儿子不能录取。力排众议后,陈知县再看光第卷子,认为他见解出众,文笔流畅,所论均为治国安民良策,十分赞赏,拔为第一名。他专门接见光第,惊讶地发现这个头名孩子就是梦中的豹子。于是陈知县十分疼爱光第,据说收他为干儿子。自此,陈知县开始拨出专款资助光第,一直保持终生。

  接着刘光第在省城成都参加乡试取得举人身份后,公元1883年(清光绪九年),刘光第24岁,他赴京会试,中二甲进士,任职刑部候补主事。按照当时惯例,光第到刑部报到后立即回乡。由于刘母去世,光第留下来为母亲守孝三年。这三年中,光第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合办了文昌书院,就是今天赵化中学的前身,与我老家只隔院墙,曾名裴村中学(光第表字裴村)。我也在此读了初中。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搞教育。改造一个民族,必先从教育着手,这一点光第在那时候就认识到了,他在书信日记中也屡屡谈到。

  然而学校合作很难维持下去,陈知县和自流井刘安怀堂的主人自流井盐商刘庆堂都劝说光第返京赴任。1888年,刘光第和妻子张云仙携带全家儿女,在赵化镇沙湾码头上船,他这一去就是永别。

  光第最后返京,除了在家乡的不如意,还有一份担心,他担心人家对自己失望,尤其是陈知县和盐商刘庆堂。他们一直在资助自己,可不是为了仅仅资助出一个平庸的乡下教书先生。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富顺赵化古镇刘光第故居(2016年摄 钟永新)


还原到清末社会环境中


  钟永新:您曾以刘光第为原型写出小说《残阳如血》,题目宏大,情怀浓厚,认为应该“把刘光第还原到清末的社会环境中去,在时间空间的经纬坐标上突出他这一个原点”,能否谈谈您对京官刘光第的人生作为评价?

  廖时香:从刘光第1888年(光绪十四年)到达京城,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遇害,刘光第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他生命里最为耀眼的,只在最后一年的最后几天!那么,在其余漫长的日子里,他都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

  归纳京官刘光第的人生轨迹,可以分为以下四段:

  一、勤勉廉正,洁身自好

  刘光第在刑部广西司(位于前门内大清门西侧)任候补主事,主事相当于今天的科长,但刑部属于国家部委,主事就应该是县处级了,官阶六品。光第给自己的座右铭是:勤勉、廉正、谨慎、公心。

  当时刘光第住在距离前门十余里的丰宜门(今称右安门)外,距离较远,却风雨无阻按时到衙上班。他没有马车,也租不起车,每日来去步行。长达十年的来来去去,和沿途的各行各业人物都很熟悉了,这也成为他和底层联系的纽带。

  很快刘光第引起刑部上上下下的注意,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清贫自尊,不卑不亢,对同事友好尊重,对工作勤勉认真,治事精严。加之业余大量读书,满腹才学,一手精彩的颜体书法,出口成章的诗词文赋。时至张之洞六十大寿,北京官员们就一致推举刘光第为张公写寿序,得到张之洞极高赞誉。

  光第辖区的案件,都由他办理得令人心服口服,许多当事人往往要求刘大人来审案,说刘大人最公平。

  在寄给家乡亲友、陈知县、刘安怀堂的书信里,刘光第写出他的许多生活细节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他在一封信中不无得意地说,刑部很重视自己,甚至有同事夸他为国器,栋梁之才。

  然而刘光第并不适应北京官场,在衙门尽职,回家则闭门读书、种菜。他的苦恼有时从书信中流露。他一直受着陈知县和刘安怀堂接济,每次他们汇钱来,都要告诫他切勿乱用浪费。

  刘光第业余闭门读书,读的都是老古董,四书五经,朱熹集注,杜少陵集注。表现出他纯粹是位传统意义上的官僚士大夫,与新生事物不沾边。似乎注定了他一生要如此当一个清廉的小官员,获得实缺,慢慢升官……如果这样,今天我们就不会记住这个人,古往今来,官员何其多也,刘光第只有一个。

  一个案件改变了刘光第的从政轨迹。刘光第直接上司,主管刑部广西司的薛永升,亲自交代刘光第经办一桩案子,案情很简单:九门提督福昆[音译]的奶妈,在庙里进香时与香客口角,奶妈用香炉砸死对方,害怕起来,恶人先告状,来衙门状告死者调戏她。光第非常痛苦,一方面案情明白无误,奶妈应该杀人偿命,一方面她是九门提督的奶妈,薛永升特别关照光第办案,示意他从轻处理奶妈,办好了可以巴结提督,对将来大有好处。

  此事令光第对自己的官场前途感到一丝灰心,他没有料到,自己还将卷入一场更大的危机,那就是有名的甲午条陈事件。从这个事件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刘光第不自觉地进入了维新运动。

  二、甲午条陈,石破天惊

  1894年,中日爆发黄海海战,以北洋水师完全毁灭告终。次年,李鸿章赴日本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在五四运动前,还没有哪一次政治和军事事件如此震动大多数中国人。他们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这样悲惨屈辱的失败。尽管甲午海战失利原因诸多,当时人们无法接受的现实就是:如此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也不行了,我们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沉默已久的刘光第爆发了,他写出一封条陈,请上司转呈光绪皇帝,上司一看,魂飞魄散,将条陈丢弃于地。《甲午条陈》具体有哪些内容,令人如此敏感,谈之色变?

  其实刘光第所表达的也是老生常谈,要求一直抓住权力不放的慈禧撤帘还政,让年轻的光绪皇帝真正拥有实权,清算甲午海战失利的责任人,整治贪腐,推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要害不在条陈内容,在于它出现的敏感时间,当众人都噤若寒蝉之际,突然一声石破天惊,道出千千万万人闷在心里的想法。

  不过我坚持认为,直到此时的刘光第,依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基本不能接受外来的事物和思想。

  三、百日维新,皇帝选材

  甲午海战的惨败直接导致一系列中国近代史上大事件。首先是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名1300多会试举子“公车上书”,拉开百日维新的序幕。

  一时间,北京兴起各种学会,知识分子们聚集在会馆里探讨改革变法维新……闭门不出的刘光第也受到感染,他和四川同乡好友杨锐等经常聚会,并参加四川京官发起成立的蜀学会。还携带儿子出席过康有为发起成立的保国会,欣然签名成为会员。仅仅如此,刘光第依然算不上一个维新派,他其实也不想当什么维新人士。

  不久28岁的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听从康的诸多献计。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从7月开始,光绪着手筹建自己的工作班子。

  整个7月,光绪皇帝不断召见臣属,一共见了上百位。7月19日,他召见刘光第。光第受到召见,是因为湖南巡抚陈宝箴,陈的儿子陈三立,和光第有私交,对刘光第的道德文章工作能力非常敬佩,听儿子赞誉,父亲就向皇帝举荐。

  关于这场召见,史书上只有寥寥几句,说刘光第“对颇详直。”就是说,皇帝提问,刘光第一一对答,又详细,又直接。四个字可以看出刘光第的个性。

  最后光绪皇帝任用的四个最重要的人是:刘光第、谭嗣同、杨锐、林旭。四人为军机处章京,四品衔,也就是军机处机要秘书,直接受皇帝领导,为皇帝处理文件、批阅奏章、撰写诏书谕令。光绪皇帝这个做法,一下把军机处的大臣们甩开了,自己组建了一套维新变法的工作班子。

  1898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三),刘光第正式入军机处值班。四个章京分为两班,老成持重的杨锐和浮躁冒进的林旭一班;勇猛激进的谭嗣同和沉稳仔细的刘光第一班。每隔一天轮流。这样不同性格和见解的人组合在一起,遇事可以相互商量,最后拿出一个折中的方案,争取尽可能为多数人接受。

  由此从四川富顺赵化小镇走出去的刘光第,进入了中国戊戌变法最高领导核心圈子,那么刘光第能做些什么呢?

  四、变法图强,大义凛然

  当康有为每天向皇帝呈上奏折,提出许多离奇出格的改革建议,刘光第却认为,改革变法是漫长细致、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年做好一两件事就可以了,而且,他的着眼点不在那些空洞的政治概念上,他想的是具体可行的有利民众的事体,如开矿山、修铁路、办学校。

  短短几天的值班,刘光第在日记中留下诸多值得沉思的文字。如谭嗣同和林旭年少轻狂,动辄要直接找皇上,得罪了所有军机大臣。刚毅则视刘光第为仇敌,见面咬牙切齿。杨锐对光第诉苦,说林旭所起草的文件、诏书,多数轻浮不切实际,每次都得替他修改,两人争吵不休。

  向来温和的刘光第和谭嗣同没有争吵,他总是默默地做着中和摆平的工作。但在湖南举人曾廉请求诛杀康有为时,他敢与谭嗣同一道联名批驳,愿以身家性命保康有为无罪。谭嗣同大惊,称光第为今日罕见的古之人也。后来刘光第遇难,就有保康有为一条罪状。康有为写挽联悼念六君子,其中写刘光第:我不识裴村,裴村能救我。

  打个通俗的比方,改革仿佛是在一条崎岖山路上行车,千仞绝壁,万丈深渊,稍有不慎,车毁人亡。激进派犹如轰油门,刘光第犹如踩刹车。只轰油门,容易闯祸,只踩刹车,永远开不动。

  刘光第进入军机处后,向光绪皇帝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不领一文钱工资。非但不领工资,连各地王公大臣进京赠送的银子,光第也一文不受。他抱着洁身自好的态度,等待干满一年,办成一两件实事,就辞职回乡,去圆教书先生的梦。

  刘光第期待一年,想不到,他只能干九天。短短九天中,百日维新骤然变成戊戌政变,以流血告终。

  六君子中,谭嗣同慷慨就义,留下壮烈诗句。刘光第到最后都表现得从容淡定。他是刑部官员,比别人更懂刑法,当六君子从监狱西门提出,光第马上知道是去刑场。在菜市口,临刑前,唯独他向监斩官刚毅质问:“不讯而诛,大清法度何在?”刚毅无法回答。传说刘光第尸身不倒,观者惊惧不已。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刘光第铜像(位于富顺五府山的刘光第墓园)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富顺赵化古镇刘光第旧墓(2011年摄 钟永新)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富顺五府山刘光第墓园(2016年摄 钟永新)

 

用音乐表现君子情怀


  钟永新:您以刘光第为原型参与策划二胡协奏曲《君子颂》,并进行文学阐述,用音乐方式展示了刘光第的精彩人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可谓从音乐中再现刘光第形象,请问您的创作缘起和艺术感受有哪些?

  廖时香:刘光第是中国近代著名人物、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百余年来,有大量诗词文章赞颂和研究刘光第,也有本人的舞台剧将刘光第事迹传播。

  刘光第短暂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最丰富的精神遗产,就是他高洁的君子品质。采用音乐形式表现刘光第的君子情怀,是家乡人对前贤油然的尊爱,更是当代音乐人不甘人后、富于进取、敢于创新的体现。

  但纯音乐不能借助文字,它的功能全在于诉诸听觉,将画面、形象、色彩,联想、思考……等等艺术元素通过乐章表现而感染听众。我们要删繁就简,将刘光第其人其事的最主要品质凸显,转化为听觉形象,从他大量的信息中只选择一条主线加以发挥。

  刘光第一生,从史实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寒窗苦读、金榜提名、廉洁京官、变法英烈。而音乐无法如此具体呈现,必须将之简化抽象后诉诸听觉。我以为,音乐最能发挥其本身功能的部分,就是刘光第在自己诗文中每每书写的三个形象:江河,岩石,菊花。

  江河,代表刘光第艰难苦恨玉成于汝的成长;

  岩石,代表刘光第坚韧凛冽的志节;

  菊花,代表刘光第高洁清廉的操行。

  上述三大元素,音乐最能展现的是江河,应该成为一棵大树的树干,而岩石和菊花,则是枝干。

  这样,我们就将刘光第的人生轨迹与转化为河流的乐章并列:

  第一乐章:(内容)寒窗苦读的天才少年;

  (呈现)奔腾激荡的溪涧。

  第二乐章:(内容)特立独行的青年才俊;

  (呈现)平静宽阔的大河。

  第三乐章:(内容)大义凛然的变法英烈;

  (呈现)巨流入海的壮丽。

  江河是流动的,一脉贯串而又富于情绪色彩的变化和对比,这个形象天然地与音乐交融,能极好地表现出二胡抒情叙事的功能,既有浪花欢快明亮的跳跃节律,又有静水深流的如歌行板,更有矛盾激烈时冲涌险滩的华彩乐段……

  溪流汇入沱江;

  沱江汇入长江;

  长江汇入海洋。

  这就是刘光第的音乐形象——层层递进,超越,升华;水流万里,千回百折,动静交织,由小到大,由窄到宽,涤荡两岸,终归汪洋,辉煌绚丽。

  岩石的形象和菊花无法在乐句中明晰勾画,可以适度加入刘光第本人有关的诗词,足以体现他的个性、情怀。如题写峨眉山清音阁的诗联,如梁启超对刘宅菊花的描写。

  一个人,一条河,一条由细流渐变为惊涛拍岸的大水,一条在满天云霞辉映中汪洋恣肆融入大海的巨川,化作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永恒元素——这就是二胡协奏曲《君子颂》的主题精神。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刘光第清音阁行书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刘光第手稿

 

愿为唱腔改革写新戏


  钟永新:新编历史川剧《刘光第》经您创作推出,成为自贡川剧的经典剧目之一,获得全国和省级许多奖项,为推动当代川剧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请问您的主要经验有哪些?您对川剧未来发展有何思考?

  廖时香:川剧《刘光第》取材于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史料,该剧共九场,以刘光第向光绪皇帝上书“甲午条陈”为主线,剧情从刘光第要求改革开始,一直演到刘光第惨遭杀害。前三场以慈禧做寿广拆民房激起民愤,刘光第愤然告状展开剧情,先给观众展示出一个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然后才从第四场慢慢进入推进革新的主题。

  回顾我的剧本创作,记得在排练我的第一个剧本《人迹秋霜》时,我听到著名导演任庭芳给演员说戏,批评一位演员踩不到点子上,由此我领悟到写戏“要踩到点子上”。所谓点子,就是形体和内心的节奏。剧作家写的剧本也要踩到点子上,舞台剧从整体到局部,无不在节奏点子上。戏曲剧本不能像话剧影视剧那样生活化,它的唱词、道白,都要像音乐一样追求节奏。

  谈及我的创作经验,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要以情动人

  我的每一出戏都特别重视以情动人。从“情”字入手,体现人文关怀。可以说,我的几个剧本,无一不是情感凝聚的结晶。实际上,我最关心的就是打不打动人,只要观众说看得流泪了,我就会有按捺不住的喜悦。

  二、要文学鲜明

  舞台戏曲剧本对作家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必须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是格律诗词,要大量吸收民间艺术营养,才能够胜任戏曲剧本的创作。所以要为剧本创作注入丰富的文学元素,这些文学元素多少能消除人们认为一般传统舞台剧粗俗简陋的感觉,从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唯美主义倾向。

  三、有家乡情结

  一个文学艺术家,在民间艺术世界里浸泡得越深,其作品就会呈现出越浓郁的独特风韵,具有不同于别人的地域情调、人文色彩。故乡风情的丰富多彩、故乡点点滴滴的深情厚谊都使我受益匪浅。

  四、多面创作手

  文学应该是大文学,不是单纯从体裁上划分出来的小说、散文、诗歌才属于文学范畴,文学应该有一种宽广的海纳百川的接纳能力。在纯文学寂灭的时候,一个有能力的作家完全可以冲出涸辙,成为多面手。

  戏剧大家魏明伦说,写诗如饮酒,写散文如喝茶,写戏剧如服中药。的确,今天的戏剧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考手艺、最费苦心的,也惟其如此,才值得下功夫。一部戏剧在舞台上成功,编剧的成就感要大于写出一部小说或者影视剧。
 

  至于谈到对于川剧未来的思考。

  我认为川剧唱腔不下力气改革,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观众。我本人早就不满意这种现状了,虽然我在川剧团浸淫过十年,自己却从来没有被川剧音乐感化过,总觉得不悦耳。业余时间,我们一些川剧人大奏京剧消遣,形成一帮京剧爱好者,这是很具讽刺意味的!

  川剧唱腔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产生之初,没有麦克风,到空旷的码头乡镇演出,为了字正腔圆,全凭嘴巴咬字清楚,很可能由此形成说唱味重的定式,且有宋词长短句之感。

  另一方面,川人说话声调平直、短促,不像吴越、北京人说话有种音乐感。尤其川西坝一带,汉族人群中不容易产生动听的音乐,四川的好音乐,大都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因素很可能对川剧创立产生过影响。

  川剧形成中,又加入了移民因素,昆、高、胡、灯、弹,有的来自川北,有的来自碗碗腔,形成几百种曲牌。

  一些业内人士由此看不起别的剧种,认为像黄梅剧只是上下剧,有点“小儿科”。甚至京剧,也只有西皮、二黄不多的几种。结果使得川剧曲高和寡,一说改进,便反应强烈地要“捍卫”。好像一旦形成,再先天不足,也是“祖制不可违”。偏偏有时候真理是简单的!简化倒易于流传。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川剧《刘光第》剧照

 

刘光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


  钟永新:在《我看刘光第》演讲“刘光第和我们今天时代的关系”部分,您指出“仅仅把光第看做一个改革家,是低估了他的意义,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神符号”,请问如何理解认识?

  廖时香:清代光绪帝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当时他虽然只有28岁,但看他选拔人才,就知道有多缜密全面。四个军机处新任章京,分别代表几个社会方面。

  首先,33岁的谭嗣同代表最激进的改革派,24岁的林旭代表最年轻一代人,42岁的杨锐是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得意门生,表明洋务派在新政中占有重要一席,39岁的刘光第不属于任何门派,代表中下级官员和底层民众。

  刘光第进入核心领导班子,对对激进派会形成一股牵制力量,他们代表的是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是礼义廉耻良心道德的底线,他们会在每一项政策研讨时,能站在中下层官员和底层民众的角度来看待政策是否可行。如果没有稳健保守的代表进入班子,改革就会以毁灭传统文化和道德良知作代价而发展。

  刘光第一生并不惊天动地,没有菜市口的一刀,他不会在历史上留名,最多就是个好官或回乡教书的好先生。但是,这个安静的人却代表了中国文化最好的一面,是传统道德良心底线的守卫者。

  不论改革之路走得多远,我们永远需要有刘光第这样的人格存在。仅仅把刘光第看做一个改革家,是低估了他的意义,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神符号,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廖时香:中国戊戌变法史上的刘光第及其文化影响
刘光第著作及研究书籍

 

  【访谈手记】刘光第乃近代名士,感召众多学子心系家国和奋勉学习,精神教化意义极为深远。今有廖时香先生与之共鸣感应,写小说、谱歌曲、编川剧、作演讲,将刘光第上升到中华国魂高度,其心可鉴,其情可赞,故约请访之,以致敬巴蜀乡贤之不朽伟业。(钟永新)
 

  【参考阅读】

  1.廖时香:《残阳如血》(《蜀南文学》)

  2.廖时香:《刘光第》(《剧本》)

  3.廖时香:《我看刘光第》(《刘光第手稿及研究》)

原作者: 钟永新 来自: 别客传媒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