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网—四川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标题: 路丁 | 何云芳踪 [打印本页]

作者: 四川文化网    时间: 2023-1-30 07:46
标题: 路丁 | 何云芳踪
       《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古老的《诗经》里在水一方的伊人,也许并非现如今人们想象中那仙气飘飘的窈窕淑女,而可能歌颂的是一位辛勤劳作的劳动妇女呢。她鸡鸣而起,推开清晨的薄雾,择一湾溪流,濯一篮衣衫,就着溪水简单梳洗,又匆匆离去。她踩着自己忙碌生活的节奏,却不经意间踏出了如诗如歌的旋律。岁月的河流带走她平凡的传奇,何云芳踪……

                                 ——题记

       公元1927年,时局动荡不安,一派兵荒马乱。而在内陆地区一些闭塞偏远的农村,彼时却波澜不惊,依旧过着亘古不变男耕女织的生活。我的婆母便在这一年,诞生在四川梓州一个名唤“回龙山”的乡村。
       婆母排行老四,前有两兄一姐,后有小妹。婆母的父亲是一位能工巧匠,主业是瓦工,人称“何瓦匠”,还颇会纺织、编织等。加之正派公道、能言善辩,方圆数里若有纷争,都爱请他去断断是非曲直。
       婆母自幼聪慧伶俐,虽未念过书,但六岁便能放牛,八岁便能纺线,十岁上下便会织布、刺绣,甚至能用毛笔手绘绣稿。她创作的绣稿,孔雀、喜鹊、小猫、牡丹等动物花草无不栩栩如生。尤其爱在其父调解纠纷时,专注地趴在窗户上全程观摩。婆母的长姐为此颇为不满,认为她是借此偷懒少干农活;其父却慧眼识人,从此把她带在身边,不时考考她对各种纠纷的见解。此后几十年,婆母那过人的人生智慧和修养,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积累的。
       待到1945年前后,婆母十多岁时,她的娘家人男丁做瓦、女子纺布,靠着日复一日辛勤劳动已经积累了殷实的财富。外公原本准备买田买地兴建房屋,但在外做工时听到风声说快要解放了,地主日子将要不好过了,遂打消了念头,改把钱财换作儿子的家底和女儿丰厚的嫁妆。女儿许配了人家,就把有名的裁缝请到家里来做两年衣服,四季的衣服做上好几大箱,风光大嫁。解放时外公积极向政府上交大量钱财,因此家里成分定为了贫下中农。
       1946年,婆母十九岁,嫁到了河对面范家堰的公公家。婆母一生感念她的父亲,在那童养媳盛行的年代,姊妹三人都是成年后才出阁放作人妇。婆母一生也极感念新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因为在新中国男女平等,女子也能吃上饭、读上书。姐姐常说,以婆母那先进的思想理念,如若解放前的战火烧到了婆母的乡村,婆母必定是个能立下赫赫战功的进步人士。
       公公长婆母两岁,生得魁梧、白净。公公的父亲一脉数代单传,夫妻二人都读过书,其中祖父学到了《诗经》,但一生无为,在旁系兄弟众多的大家族中举步维艰。每当家族大锅饭开饭时,族人就搬出大道理来奚落一番,意指读书人要谦让,只能最后盛饭。祖父一家被欺压到长年吃不饱饭,祖母二十九岁含恨离世、伯伯和大姑母病死饿死,因此祖父深感读书无用,坚决不让公公读书。解放后,婆母一度想到村上识字班上学,带着孩子去学习了两晚,才学到几个字,便被祖父所阻拦。
       公公自幼年丧母后,便被寄养在他家境较好的娘舅家,衣食无忧,倍受溺爱,喜爱上了垂钓打猎等闲情雅趣,烟酒茶赌无一不会;但对于家庭与责任,却是一点概念也没有。与婆母结婚当天,公公还在场上赌馆与人掷骰子;被家人拖回家拜完堂后,洞房都未入,旋即又偷跑回赌馆。其荒唐的青少年时期像极余华笔下《活着》的主人公。一次为猎取“毛狗”,公公与其猎友于离家十数里的山里,在“毛狗”洞旁边守候数昼夜。因此,婚后家里大小事务,自是指望不上公公,多是婆母操持。
       婚后第三年,婆母便生下了大哥。自二十一岁到四十二岁之间,婆母一共生下了十个孩子,其中抚养成人的一共是七子一女。原本在大哥与二哥之间、三哥与四哥之间各有一子女,然而因病不幸早夭。原本数代单传的一脉,到我先生加之子侄这一代,已赫然成为一个庞大的家庭。
公公快成家时,大家族不想为他准备彩礼、花费钱财,就草草地分了家。公公和祖父、小姑母三人仅有狭小的住房两间。哪知外公根本不用他们花钱,不仅准备了丰厚的嫁妆,还出钱给物张罗了婚礼。外公许给公公家的最好的聚宝盆,正是婆母这个可人儿。公公家窘迫的状态,在婆母嫁进来后一天好过一天。
       公公家有一张织布机,婚前自己捣腾一通,一机布被织得稀烂,荒废多日;婚后,婆母三天就把这机布抢救成一匹织工精细的成品,连线头都不易看出。从此,婆母农作之余便会织布,常常一天就织出一匹布,交由公公拿去很远的场上出售,卖出钱便换回粮食,足够家里吃穿用度。婆母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织女,谁家的布织毁了,便请她去指导抢救。
       虽然婆母织布换回了粮食,但大家族里只有一架公用的石磨,族人每天一早便拿粮食去把磨占住,未出阁的小姑母从早上守到天黑也用不上磨,婆母只能晚上去磨米磨面。族人因为看不惯婆母的小家过得风生水起,竟还密谋坑害公公的性命,恰被正在织布的婆母听见,当面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婆母生下大儿子后,外公担心他们一家在大家族里有什么闪失,干脆让公婆一家搬回了回龙山下。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原为佃农的公婆家里也有了自己的土地,靠着种地、织布,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是在解放后这十年里,公婆家里陆续添了六个儿女。在能干婆母的精心料理下,全家人吃得好、穿得漂亮,生活蒸蒸日上。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农村号召过共产主义生活,同工同酬同劳动,几个生产队的人在一起吃大锅饭,一家一户去排队盛好饭菜拿回家吃。公公家里人口众多,每顿饭都是由十来岁的大哥领着二哥、三哥、四哥一起去打饭,每逢雨天走斜坡泥泞路滑时,推的推、拉的拉,护送饭菜从未有过闪失。而别人家有的半路上打翻了饭菜,一家人都得挨饿。一开始,饭菜洒了也就洒了,后来掉在地上立马有人拾起来塞进嘴里,婆母由此闻到了饥荒来临的味道。
       此前因为兴办钢铁厂、煤矿、建筑队、筑路队等,到农村招过工,很多人还停留在解放前被抓壮丁的认知中,因而畏畏缩缩不敢去。这时因修建成昆铁路,亟需大量木材做枕木,凉山州普雄林场面向农村招工,也是1958年的最后一次招工。公公身材壮硕,饭量大、力气大,婆母便毅然为他报名前去参工,认为至少他一人的吃喝不用愁了。祖父本意不想让公公去,但婆母晓之以理,说再不出去就要饿死了,从此公公便在普雄、盐源、小金等地当了将近二十年的伐木工人。
       就算当上伐木工以后,公公也有好几次因为太劳累而动摇过。特别是1962年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搞精兵简政,林场也削减工人,和公公一起干的同乡有几人趁机回家了。如果婆母以家里需要为由提出申请,公公就能正大光明地辞工回家,但婆母从没叫过苦,没有给公公辞工的理由。后来三哥也走上了同样的路,在米亚罗川西林业局工作;五哥在公公退休时接了班,在小金林业局工作,后转为干部。
       公公虽说干着繁重的体力活,确实解决了他个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在屈指可数的几次探亲时往家里拿回了些皮袄、牛肉干等吃穿物什,并在退休后光荣地拿上了退休工资,但公公的工资基本都用于囤他的烟酒,几乎没往家寄过钱。除开七十年代有几年,婆母断断续续到公公工作的地方当“家属工”、在林场里挖草药的经历,二十年里就有十多年是婆母一人在家养育众多子女、为祖父养老送终,可以想见何其艰难辛苦。
1958年到1962年,也是新中国历史上艰难的饥荒年。只能由生产队统一派工挣工分,不能自己搞生产;只能吃大锅饭,不让开小灶。婆母一人照顾祖父和五子一女,从来都是和衣而眠,以便喊出夜工就出夜工,尽可能多挣工分。
       一个偶然的机会,婆母发现一位邻居奶奶常常半夜三更摸出去偷集体地里的粮食,以此养活家里的三个幼子,可能因为是干部的亲属,总之从没受到过惩处。看着自己家里的八张嘴,婆母只得放下礼义廉耻,放下骄傲自尊,每次看到那个邻居奶奶出门便紧跟上去,但很智慧地从不拿得比她多。拿回家的玉米、豆类、蔬菜等时令粮食,须趁夜里升火做熟,匆匆往每个孩子嘴里塞几把,又赶紧把灶火扑灭,以防检查到开了小灶而受罚。夜里这样一折腾完,又快鸡鸣天亮、出工干活了,因此婆母那时平均每天只能睡上两三小时。在婆母的艰辛努力下,祖父直到1962年逝世,也没有挨过饿。而已出嫁的小姑母及其一双儿女,还有舅母等亲人,都是在1961年饿死的。
       1966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已有六子一女的婆母还流产过一个孩子。公公为此非常生气,认为婆母不珍惜他俩的骨血,甚至有段时间因此拒绝回家探亲。其实在那缺衣少食的年月,这么大一家人能活下来,子女四肢健全地长大成人,已经是天大的奇迹了,也是婆母一生颇为自豪的事。那时不但日子清苦,还不时有族人为难。在我先生尚且年幼时,婆母曾对我先生说,就算那些人百般加害,她还是不会离开这个家,会坚决地将我先生及哥哥姐姐养大。虽然婆母没有上过战场,但在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守护着家人,何尝不是她一个人的保卫战、持久战?
       1962年,农村继续过集体生活,但伙食团下放至一家一户,人民公社食堂正式取消,家里可以开小灶了。由于人口众多,在生产队常当“超支户”,婆母得自力更生解决一家人钱物用度短缺的现实问题。这时,婆母闺中习得的纺编刺绣绝活儿派上了大用场。远近乡邻那些爱时髦的大姑娘小媳妇常常带着食品物资,来找婆母讨要绣样。婆母的绣样不但是时兴的,而且是原创的呢。村子里的姑娘要出嫁了,都要请心灵手巧的婆母缝制精工刺绣的嫁衣喜鞋,并于婚礼当日请婆母去梳头妆扮。一袭华美的嫁衣,一个精美的妆容,一番吉祥祝福的话语,每每换回一个丰厚的红包,足够一大家人一阵子的开销。很长一段时期,婆母都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站在村里的“时尚前沿”。有一阵子农村女子时兴“干部头”,成群结对地来找婆母为她们剪掉长发。
       婆母的女红好到什么程度呢?姐姐回忆,有一年家里养了蚕,结了茧,舅舅来将蚕茧缫了丝,婆母亲自将丝染成了桃红色,织成丝绸,又用丝线绣上精美的图案,一对国色牡丹丝绣枕套和喜鹊闹梅丝绣花边的床单,便在一个农民之家新鲜出炉了。可惜婆母用以创作并养活一大家人的织布机等家什,在“文革”那场浩劫中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砸掉了。更可惜的是,出自婆母之手的那些精美的织品、绣品,如今一件都没能留存。婆母从没学过美术,为何能画出那么逼真的绣样、绣出那么生动的绣品呢?五哥分析,那正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沉的热爱啊!
婆母在“文革”中被批斗,还因为她的名字。婆母的好友杜氏,是一名从事“迷信”职业的“仙娘”,“文革”时成为批斗对象。杜氏的名字中有个“芳”字,而婆母闺名“云芳”,还有另外两个名字中有“芳”字的乡邻女子,此“四芳”便一同被批斗了。  五哥回忆,生产队的干部为了惩罚婆母,在婆母已怀上了六哥挺着大肚子时,罚她在烈日下翻一大块地的红薯藤,而婆母就因此落下了脱肛的病根。那时三哥已参加工作,有次回家探亲听说这事,若不是婆母苦苦拦着,愤怒的三哥就要去把那个干坏事的混蛋给收拾一顿。
       婆母向来注重与生产队搞好关系。除了文革时那一任生产队干部外,其他历任干部都在婆母的维系下对这个人口大家照顾有加,有什么招工、派活儿等讯息都会早早透露给婆母。三哥参工时报名的人挺多,但久等不见通知,就去找招工的人询问。招工的人啥也没说,只给了三哥一个空酒瓶。三哥回家问这是啥意思,婆母说赶紧去供销社打一瓶酒送去。管供销社的干部被婆母认作本家兄弟,当即免费给三哥灌了一瓶酒。就这样,那一次整个大队就三哥一人顺利参工去了。
       婆母广交周边朋友,与邻里的关系相当和谐。不仅有“四芳”这样共患难的密友,还让儿女们认了好几位“同年妈”。家里日子难过时,儿女们不时去她的好友家里蹭饭。家里宽裕些后,又与儿女们感恩回报,邻居们有困难必鼎力相助。至今仍有许多当年因有婆母资助才完成学业、改变命运的人,念念不忘婆母的恩德。
       改革开放是婆母最为拥护的,因为她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她对儿女们说,“人不穷,天不穷,不会划算(计划筹谋)一世穷”,开始带领一众儿女红红火火地大搞副业。她陆续借来人家的母猪、母牛、母羊,养至生崽后连本带息还回,鸡鸭鹅兔更是成群地饲养,如此搞上了家庭畜牧业;她指导儿女们编制竹门帘、竹窗帘、草帽等,卖到供销社,如此展开了家庭手工业……此后每当邻里有人抱怨政策、抱怨政府,婆母都会义正辞严地怼回去,说现在这么好的政策,勤劳的人都能吃饱穿暖,还有什么理由怨这怨那?
婆母对孩子们有科学的分工,人人都能参与到她的副业中来。我的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年为了喂养鸭子,与六哥一起去捡“天螺丝”(蜗牛)的情形。为了能让鸭子更好地吞咽“天螺丝”,还要把它们一颗一颗地用石头砸烂。“天螺丝”要雨后才大量出现,因此我先生那时雨一停就与六哥背着笆篓出门上山去捡拾,常常因路滑摔跤而搞得全身泥乎乎的。
       儿子们陆续长大,婆母为了他们的生计而绞尽脑汁。二哥身子弱,中学毕业后,去伐木身体又吃不消。婆母听闻隔壁公社医院的院长德艺双馨,便想让二哥拜其门下,为此数度上门,每次都要带上鹅蛋或鸭蛋或花生等土特产。鹅蛋、鸭蛋要挑大个的,凑上一百只;花生要挑粒大饱满的“三胞胎”,装上一大筐。要知道,那时拜年走比较亲近的亲戚,互赠的礼物不外乎就是一把面条、两个柚子之类的。院长被婆母三番五次的诚意所打动,遂将二哥收至门下。深奥的医书二哥自是读不懂,但院长给他的《赤脚医生手册》熟读半本便能看病问诊。后来二哥当上大队的赤脚医生,鼎盛时期每天流水进账千元,成家后养育一儿两女再不用愁。
       儿子们到了婚娶年龄,婆母又操心他们的终生大事,生怕姑娘们嫌弃家贫,不肯嫁进门。因此但凡有媒婆上门说亲,便拿出自家舍不得吃的鸡蛋、面条殷勤地招待。大哥成家时,因为大嫂娘家开出的彩礼太高,已在宣传队的大哥前去退婚,却被大嫂看中其一表人才,愿意放弃彩礼,直接跟着回了家。仓促之下,婆母东奔西走张罗了数十桌酒席迎娶,把公公送她的崭新皮袍送了大嫂,五间房子最大的一间给了大嫂,又许诺来年的布票都给大嫂置办新衣,后来又在分家时给予许多家畜家什,总之不让大嫂感到受委屈。贫穷的家里顺利娶回了大儿媳,探亲回家的公公却很不能接受,抱头大哭一场,认为婆母和儿子们忽视了他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威。
       儿媳妇们陆续进门后,婆母又担心留不住她们,所以对她们比对女儿还要好。在钱物用度上,婆母也是补贴了这家又补贴那家,甚至不惜节衣缩食为儿还贷。六嫂曾经和六哥闹到要离婚的地步,都说婆母对她比亲妈还好,就算离了婚也要认婆母这个妈。
       也许是年少时见惯了家族恩怨、听多了婆媳纠纷,儿子们陆续成家后,婆母坚定地不让大家挤在老宅里围在她身边。用婆母的话说,就是大家不要都在家里争“南瓜窝窝”。用上好的土地,为大哥换了一块公路边上的地用来修建楼房住宅;听说生产队的保管室要卖,就借钱贷款买回来,二哥成家后就可以搬去住了;三哥去阿坝当森林工人,公公深知个中艰苦,拿着扁担想要追到三哥单位去把三哥打回来,是婆母坚定地支持三哥的选择;四哥当兵退伍不回自己家,却要到百里外四嫂的老家去落脚,婆母虽然耿耿于怀却也没有加以阻挠。
       婆母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在儿媳妇们面前凡事谨言慎行。有一次公公探亲在家,婆母让其上街买菜,公公对物品的多少完全没有概念,竟然买了两麻袋红薯回家,就算顿顿吃,吃到红薯烂了也吃不完。婆婆也隐忍着不责备,生怕媳妇们听见了如法炮制,遇上点事便责难她的儿子们。
       婆母养育了七个儿子,唯一的女儿真正是贴心棉袄。姐姐十多岁便协助婆母操持家务,见证了婆母的艰辛、操劳与智慧,也继承了婆母的优良品质,以照顾兄弟们一大家人为己任。幸好姐夫也是出自于多兄妹的大家庭,是极有家庭责任感之人,在婆母年老和走后的日子,姐姐、姐夫数十年如一日,无私忘我地为大家庭里大大小小的人和事操劳奔波着。
       我的先生出生时,婆母已四十二岁,因有1966年那次擅自流产的前车之鉴而无奈生下。但捉襟见肘的家里,再添一口真是难上加难。婆母生怕把幼子饿死,想要送出去给别人养,是十多岁已懂事的四哥、五哥和姐姐劝住了她;三哥为了防止弟弟被送走,赶紧抱着他的小弟弟躲出去了。先生三四岁时,有一顿家里吃萝卜,他吃完了还没吃够,吵闹着还要吃萝卜,四哥说:“哪里还有萝卜?全部都给你吃了呀!”四川话中“萝卜”的“卜”与“全部”的“部”同音,先生便不依不饶地哭闹:“萝卜没有了我就要吃全部,我要吃全部!”多年后,这段“吃全部”的经典笑话,还在弟兄们中讲一次、笑一次、心酸一次。
       公公1977年退休回家,亦只渔猎烟酒茶赌。先是以打猎为主,爬不动山后就以钓鱼为主,钓不了鱼后就主要在村子的场上喝茶、打长牌。退休回家的公公方才知道他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用的,看着尚未成人的几个孩子就发愁,竟扬言要将女儿、六儿子和小儿子分别派给几个已成年成家的儿子抚养。这项举动遭到了全家尤其婆母的强烈反对。婆母说,既生之则应育之。非但如此,婆母还在已接父亲班的五儿子接济下,极力支持女儿、六儿子和小儿子读书,恢复高考制度后鼓励儿子女儿们都去参加高考。
       也许是二十年里工作太单一,公公退休回家后很不适应,面对家里大小事务心烦意乱,所以常和婆母闹矛盾。退休工资自己一个人用了还不够,反而怪罪婆母养了鸡鸭卖的钱没有给他喝茶用,因而无故把家里的鸡鸭打死。闹得最厉害时,竟然要与婆母离婚,某天竟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等家什全砸了,把一锅刚煮好的饭也扔进了竹林。但公公自是依赖婆母的,哪里真能离婚呢?八几年时婆母因病住院,公公还亲自为其炖猪脚,其恩爱可见一斑。
       八十年代中后期,打工潮初兴,我的先生还在上高中,婆母已届花甲之年。看到物价不断地上涨,婆母在家里呆不住了,觉得供不起小儿子读书了。一天,她到学校来找小儿子,说要出去打工。问她出去能干什么,她说什么都干。好在后来婆母打消了出去打工的念头。1989年闹学潮时,小儿子正在省城上大学,大字不识的婆母竟独自到省城探望,找到已停课的小儿子,将他带离省城,去到阿坝州理县三儿子工作地,有如神助般帮小儿子躲过风暴。小儿子工作后,儿女常劝婆母不要再种粮食了,但她自立自强了一辈子,总说老了不能靠儿女,坚持自己种着地。
       进入九十年代,婆母终于圆了年轻时想学识字的梦想,开始和六哥上小学的儿子一起学习。她说,以前自己不识字,每每儿子们写信回来都只有请别人念,现在她已把最小的儿子供到工作了,她也要学习认字写字到能读念、回信的水平。以婆母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和过目不忘的学习能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一些常用字。不知怎样的机缘,婆母后来竟然信佛了,把她的识字水平全用到诵读佛经上去了,佛经上的繁体字也能认出个大概。
       进入古稀之年,婆母将修建寺庙当作了一项最重要的事业。她把儿孙们孝顺她的钱都拿出来,一砖一瓦地,将朱君公社的朱真寺重建了起来,并修通寺庙到公路的水泥路,自己成为这座小寺庙的住持,长时间住在简陋的寺庙里。小小的寺庙香火不多,但婆母认真地记着账,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当教师的女儿帮助对账。
       这朱真寺,传说是解放前一位神医云游到此地,拯救了很多病中百姓,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建,文革中被毁。婆母重建了朱真寺,也继承发扬神医济世救人的精神,帮助了许多贫苦中的人,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佛。
       住在朱真寺,婆母将寺庙周围的土地都开荒利用起来种菜。年纪大了没有体力,就借天公之力,雨后再去播种、施肥,种出的新鲜蔬菜每年都要往周边的学校送去好几百斤。“5.12”汶川大地震后,时年八十一岁高龄的婆母还为灾区捐献了七千元人民币。
       走进新世纪后,村上搞起了场镇建设,有钱人在公路两旁修建起小楼,却不让菜农在屋檐下摆摊卖菜,双方僵持不下好一段时间。后来婆母挺身而出加以调解,说场镇建设的地原本也是农民集体的,如若自己占了好地、住了新楼,却不让农民在屋檐下摆摊卖菜,不如收回集体土地重新分配。场上的居民一听言之有理,从此与摆摊的菜农相安无事。菜农们拍手称快,对婆母感恩戴德。
       信了佛,婆母从此就吃素了,甚至粽子、月饼中有肉和猪油,她也吃得出来。佛家有过午不食的戒律,想必婆母一个人在寺庙清修,营养严重缺乏,竟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渐渐模糊,姐姐发现后就将她接到镇上的教师公寓照顾。但她老人家始终知道自己有七个儿子,在镇上女儿家生活,别人是会说闲话的。所以一得机会,她老人家就会跑出女儿的家,一个人凭着潜意识往老家跑。儿女们怕她老人家走失,在公公去世后,商议决定今后婆母的生活主要由二哥一家来照顾。
       恰在这时,姐姐的女儿要生孩子了,二哥的孙子也刚出世,姐姐和二嫂就都要去带孙子了。四嫂已退休在家,两个孙女要稍大点,便主动回来与二哥一起照顾婆母。二哥从医多年,四嫂亦曾照顾自己瘫痪的老母亲几十年,有经验、有耐心,大家方才放心些。
       婆母八个子女中,大儿子颇擅吹奏长笛,其他子女也都多少遗传了婆母的艺术细胞。在婆母接下的绣样、竹编订单太多时,儿女们也纷纷加入,自然形成了生产小组。而我的先生则更多地受益,幼时偶尔随婆母学画绣样,少时想要考入美术学院未果,遂于学习、工作之余勤奋自习,书法、篆刻等颇有心得,中年后更是重拾美术梦想,师从名师大家研习国画,艺术俨然铸进了他的灵魂。
       婆母一生重视子女读书,八个子女都读到了中学以上。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小儿子读到了大学。我的先生五岁便被送进学校,自幼勤奋好学,中学时的图书馆藏书很快被他看了个遍,考入大学后读起书来更觉如鱼得水。在职读硕以后,若不是因为在乡下高中才开始学英语,英语实在差得太远,差点就能考取文史专业博士。婆母读书的梦想,在小儿子身上算是得到最好的实现。
       正所谓百姓爱幺儿。据说我的先生小时直到三岁都抬不起头来,婆母说“这个娃儿怕不是个‘pa子’(软骨病)哦”,对体弱多病的小儿子最是疼爱。婆母常说,“若不是他姐姐总是想方设法为他补身体,他咋个长得大哦”。大嫂嫁进门第二年,婆母为她缝制了一件粉红色的衣服;我的先生才一两岁,哭闹着也想要,婆母只好给他也缝制了一件,外出时别人还以为他是个女孩呢。我的先生小时十分淘气,一次竟骑在婆母借来生崽的母羊背上玩耍,害得母羊滑胎;还有一次甚至害得一只母羊被吊死。不论闯下多大的祸,婆母都没舍得打骂。
       我的先生大学毕业即进入部队,十多年后转业回川时,婆母已将近八十高龄。只在小儿子大学时到过省会城市一次的她,应该是很想跟着小儿子到成都生活的。我的先生为了转业时回到入伍之地成都,曾以婆母的名义在成都买了一套小房子,并将婆母的户口迁移到这套房子处。但是这套房子太小,小得连厨房都无法设置,仅能称为标间,如何作为一个家、如何能接婆母来同住呢?因此婆母户籍虽进了大城市,和小儿子在一起,人却仍在乡下,只能逢年过节见到小儿子。我先生自己也是颠沛流离,辗转多处临时居所,当了八年“成漂”后,才装修了这间小房子住进去,为此深感不孝自责。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处承载着我的先生和婆母情感的小房子。在婆母走后,还围绕着它发生了不少事。先是房屋所有权属变更,婆母既已不在,若要变更至我的先生名下,就须作为婆母的遗产,由其他七个兄姊分别前往户籍所在地公证处,出具自愿放弃此处遗产的公证书。兄姊们散落在好几个地方,这一系列公证自是很费了一通折腾。后来我们想要置换一处有电梯的改善住房,碍于成都当时的购房资格限制,又不得不将这处意义重大的小房子出售。历尽波折虽寻得有缘人,但除去当年精装的开销,和卖方担负的20%所得税,应该算是妥妥的贱卖了。
       婆母在最后的两年,已然不认识所有儿孙,见到小儿子回家时,仍秉承年轻时的待客之道,很殷勤地招呼:“你吃饭了没?我去给你做饭!”看到小儿子身上的花衬衣,婆母竟然对衬衣上的图案饶有兴趣,说“这花做好好哦”。那津津有味的神情,大概和年轻时看到新绣样时如出一辙吧。
       我与婆母的缘分极短。当我第一次见到婆母时正值金秋,她的曾孙已长大成人准备参军入伍。以大片果实累累的稻田为背景,我给他们拍下留念的照片。我的先生向她介绍“这是您的小儿媳妇”,她慈祥地微笑着将我上下打量了一番,最后目光停留在我穿着的阿迪达斯运动鞋上,羡慕地说:“你这双鞋子很贵吧,至少得花二十元吧!”
       第二次见到婆母是在冬季,她的外孙女结婚时。在我们彼此的心里完全没有婆媳关系之忧,因为婆母应已到阿尔茨海默症中晚期,回归到小孩子似的无忧无虑。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我基本没有什么交流。
       第三次见到婆母是在她生前最后一个国庆节,她瘦得只剩下皮包骨。我用勺子喂她吃五嫂买的芝士蛋糕,她用无牙的嘴吃力地咀嚼着,许久也只吃了两小口。她还跟我解释,“我并不是真的肚子饿了,我只是心里觉得饿”。又说,“你和我说会话吧”,但又没真的说出什么来。十多天后再见到婆母时,她已静静地躺在了棺木中。
       我与婆母的缘分又似极长。在婆母走后第二个年头,我竟然不可思议地怀上了小女儿。连连挫折中,这个孩子的到来,于我和先生就似关上门后打开的那扇窗,又似枯老树枝上萌发的那颗芽。小女儿心明眼亮、敏而好学,莫不是婆母转世,以另一个身份再次来到我们身边?
       婆母走时很安详,享年八十九岁。儿孙们都回来送她,齐聚一堂竟有五十多口。她的女儿亲自主持操办她的后事,在二儿子家堂屋指挥若定,恰如她当年操持一大家繁琐事务的风范。
       婆母和公公合葬的墓在回龙山半山腰上,正好俯瞰大儿子、二儿子、六儿子的院落,以及在外工作生活的儿孙们回老家的必经之路。隔着那条通往城市的乡村公路,还有一条流淌多年的小河——数十年以前,正值芳华的婆母,想必常常在这条清澈的小河边取水或浣洗衣衫吧……

                           路丁癸卯岁首于蜀都北门里


作者简介:
       路丁,生于1978年4月,四川大竹人,四川轻化工大学工学学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管理咨询师。曾于乡镇及市级机关工作,现供职于省级某部门。代表作有诗文集《停在最美的那时》等。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1-30 07:52
感恩母亲!
感恩亲人!
感恩夫人!
……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1-30 07:52
感恩母亲!
感恩亲人!
感恩夫人!
……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1-30 07:52
感恩母亲!
感恩亲人!
感恩夫人!
……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1-30 08:09
母亲是母……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1-30 08:11
母亲是福……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36
感恩尚举兄弟……
感恩母亲……
感恩亲人们……
感恩夫人……
感恩……

[玫瑰][玫瑰][玫瑰][太阳][月亮][抱拳][咖啡][咖啡][咖啡]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37
我小舅舅大概也是那年招工去当伐木工人的,先是在平武,然后去的小金

(胡瑾师妹留言)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38
谢谢幺舅妈的好文采!眼前出现外婆勤劳勇敢朴实智慧的一生,感人肺腑!我像看电影一样看到外婆在回龙山下从呱呱坠地,小女孩,大美女,为人妻,为人母的一幕幕,无比思念,[合十][合十][合十]深深感到要好好向外婆学习。

(甥女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38
幺妈写的,真好[强][合十]

(二家兄大女儿红梅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38
幺妈写得很好,让我了解了婆婆一生的艰辛和伟大

(四家兄大儿崇俊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39
粗略拜读,感同身受。但世间尽有此等对公婆如数家珍的才女儿媳,不甚嘘嘘!收藏了,不胜荣幸[强][强][强]……

(中学同窗好友雪域战友文勇兄长语)

[玫瑰][玫瑰][玫瑰][太阳][太阳][太阳]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2
祖婆[拥抱]还一直不知道祖婆的故事呢现在才知道

(二家兄的大孙女佳玲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3
全靠姐姐提供大量素材和生动形象的讲述[抱拳][抱拳][强][强][玫瑰][玫瑰]

(夫人路丁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3
外婆是佛,精神食粮护佑子孙[合十][合十][合十]

(甥女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4
拜读了李桅夫人的文章[强][强][强]

(大学同窗国洪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5
还记得有一年婆婆信佛吃素后,过年时大爷做了一桌子素席,全是豆腐做的扣肉、肘子[愉快],酒米饭!

(二家兄儿子锐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5
[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真实再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兄弟姐妹之情——手足之情![强][强][强][强][强][强][666][666][666][666][666][666][666]

(五家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5
文字清朗,婆媳情深!

(省委党校民干班同学本家工作于父亲曾工作过的小金的世军兄语)

[抱拳][抱拳][抱拳]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6
才女[强][强][强]德才貌俱全[合十][呲牙]

(武昌战友涛哥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6
帅哥真有福气啊[拥抱][拥抱][拥抱][爱心][爱心][爱心]贤妻相伴[拥抱][拥抱][拥抱]她对您的家人感情极深[握手][握手][握手][拥抱][拥抱][拥抱]令人羡慕感动[爱心][爱心][爱心][玫瑰][玫瑰][玫瑰]代问才女弟妹新年好[拥抱][拥抱][拥抱][礼物]祝您们幸福快乐[爱心][爱心][爱心][礼物][礼物][礼物]妙笔生花[玫瑰][玫瑰][玫瑰]记录述说更多的更感人的故事[拥抱][拥抱][拥抱][爱心][爱心][爱心]

(悲鸿大千院中国雪山画派秀芹师姐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7
@蔷薇花开(西域李桅)非常好!朴实真实隽永感人!向夫人问好![握手]

(西政同窗战友泓戈大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8
粗略拜读,感同身受。但世间尽有此等对公婆如数家珍的才女儿媳,不甚嘘嘘!(武昌战友涛哥云,这条评论代表大多数)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48
我们长辈的生活,都可用穷,苦,累三个字来概括。他们养儿育女,历尽艰辛,劳累成疾,无私奉献,令人感动,永世不忘![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良伦大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50
认真拜读了师兄夫人写的〈我的老母亲〉,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她的作家水准,佩服佩服![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修武大兄语)
在机关工作可惜了,应该去作协去班。

(邓哥语)
描述相当到位,我有同感啊[强]

(邓哥修武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51
母亲平凡又伟大的一生[合十][合十][合十][合十]

(国洪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51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二家兄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当了大队上的赤脚医生……[玫瑰][玫瑰][玫瑰][太阳][太阳][太阳]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52
拜读了![强][强][强]
(世波师弟留言)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53
兄弟好!你夫人的文笔很好耶。[强][强]

(典华大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53
写的不错[强][强][强]

(思明岛上楼兰战友竹乡人赟兄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1 22:54
今天清晨,拜读了尊夫人的文章,感触颇深啊!虽然对于文学,我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但是字里行间的人情冷暖善恶美丑还是能够识别。

(中学同学益言堂主留言[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太阳][太阳][太阳][咖啡][咖啡][咖啡])
@蔷薇花开(西中高86李桅)拜读了几遍老同学夫人的《何云芳踪》,感触颇深,不仅仅自己写不出自己的父母,可能放眼天下也没有几个媳妇儿女能够为之!婆媳情深啊![强][强][强][强][强]

(益言堂主语)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3 20:04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中介绍,“罗曼.罗兰则说,凯绥.珂勒惠支……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突然觉得,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玫瑰][玫瑰][玫瑰][太阳][太阳][太阳][合十][合十][合十]
作者: 蔷薇花开    时间: 2023-2-3 20:09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中介绍,“罗曼.罗兰则说,凯绥.珂勒惠支……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突然觉得,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玫瑰][玫瑰][玫瑰][太阳][太阳][太阳][合十][合十][合十]
作者: 迷909603    时间: 2023-2-23 09:25
幺妈写的好!




欢迎光临 四川文化网—四川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https://scgoo.cn/)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