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二十四节气,传承千年的生态文明》

作者:黄建文 | 时间:5 天前 | 阅读:100|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节气,仿若熠熠生辉的星辰,镶嵌于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长河,乃是传承千载的生态文明之瑰宝。

其远非单纯的时令划分,实乃古代劳动人民洞悉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自立春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万物萌生,至雨水之润泽大地;从惊蛰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春雷乍响,到春分的“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昼夜平分;由清明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追思缅怀,及谷雨的“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播种希望。每一个节气恰似大自然精心策划的一场宏大演出,井然有序地演绎着生命的律动与交替。

二十四节气指引着农耕生产,使民众得以顺应天时,妥善安排农事。“谷雨时节种谷天,寒露时节收山楂”,此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模式,彰显出对土地、气候以及生态的敬重与敬畏。

它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夏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吃面,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啖饺子,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饮米酒,立春食春饼。这些因节气而生的独特饮食文化,不但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更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它教会我们于寒暑交替、阴阳消长间领会平衡之道,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中体悟生命的轮回与无常。

在当今之世,二十四节气依然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警示我们珍视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一种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传承并弘扬二十四节气这一传承千年的生态文明智慧,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共同谱写美丽中国的崭新篇章。

一、节气与自然规律的紧密契合

二十四节气乃古人依据太阳于黄道之位置划分所得,精确地反映了地球公转及其所引发的气候、物候等自然变化。譬如,小暑之际,天气渐趋炎热,蟋蟀入宇避暑,正合“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之景;大暑之时,高温酷暑,老鹰因地面酷热而于清凉高空活动。这些物候现象与节气的对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敏锐的观察力与深邃的洞察力,是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鲜活例证。

二、节气于农耕文明中的核心意义

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二十四节气是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时间坐标”。除“谷雨种谷、寒露收山楂”之外,尚有诸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芒种忙,下晚秧”等谚语,指引着人们于不同节气播种、插秧、收割、耕作。这种遵循自然节律的农耕模式,不但确保了农作物的生长与丰收,还维护了土壤肥力与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了过度开发与资源浪费,是古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质朴实践。

三、节气文化于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尽管现代科技已能精准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然而二十四节气依旧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方面,传统节气习俗持续传承,如立春“打春牛”象征五谷丰登,惊蛰“炒虫”意在驱除害虫等,这些习俗在部分地区依然保留且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节气文化亦在创新发展,诸如出现以节气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旅游项目,像“春分竖蛋”挑战赛、冬至赏梅文化节等,使古老的节气文化重焕生机,吸引更多人关注与传承。

四、节气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珍贵借鉴。它启示我们要如同古人一般,深入探究自然规律,将生态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进程。例如,于城市规划中,依据节气气候变化合理布局绿地、水系;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种植、绿色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与水资源。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真正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美丽中国的目标早日化为现实。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应持续深入挖掘其价值,传承并弘扬其精神内涵,让这一传承千年的生态文明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为绚烂的光彩。
0a2691d7ddb9b8bc8fbd648e5f3f2155.jpg
643e6ec5281f73b0ceab0bb6f1d47b06.jpg
18110c180bed047c170fc742b734ff13.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黄建文

主题 377
帖子 377
积分 1604
黄建文,中共党员,仁寿县作协、诗词学会会员,眉山诗歌协会员,美篇“文学爱美”圈主,《中国乡村》杂志四川选稿基地主编,香港荷花文艺杂志社员、乡土作家。发表诗文500篇(首)。
阅读作者更多精彩帖子

热门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