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魏明生 | 经世致用:“中国符法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学价值

作者:四川文化网 | 时间:2025-1-23 13:49:37 | 阅读:1334|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提要】实学的本质就是实用。实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用价值,包括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探寻中华文化根脉,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追求,密切关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符法艺术”在实学领域尚属未开垦的处女地,本文仅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用价值作一试探性论述。


  【关键词】实学;符法;价值。

  实学是一门以“实体达用”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潮流和学说。实学继承了古人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优秀成果,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实学的本质就是实用,在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实用价值就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追求,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符号”既包含当代符号学所称“意义符号”[赵毅衡:“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第2页。],也包含远古无文字时代和后文字时代的“元符号”和“纯符号”。“中国符法艺术”是以点线组合表达一定心理意象,以“元符号”和“纯符号”为基本内容,守素抱朴,具有“神韵”特征的原生态创新型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实学领域尚属未开垦的处女地。本文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用价值作一试探性论述,借此就教于国内外实学大咖。

  一、探寻中华文化根脉的实用价值

  “经世致用”一词早在西汉刘向的《别录》中就已出现,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宋代理学家通过对历代“经世致用”思想的研究,创立了“实学”思想流派。因此,探寻中华文化历史根脉,自古就是实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北宋张载主张“穷理尽性”,发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的豪言壮语。宋代理学、实学思想家在他的影响下,兴起了一股“为往圣继绝学”“穷理尽性”的“易图之风”。所谓“易图”,即《易经》所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系辞上》)的“太极八卦图”。巻入“易图之风”的学子,以图解易,力图探索“易图”之源,巴蜀因此而成为关注焦点。张行成在《易通变》中说:“先是(邵)康节之学有所传十四图者,世莫之传。先生得于蜀中估籍吏人之家,因演解之,以为象数之用。”比张行成略晚的袁桷借薛季宣、袁溉之语评论说:“河洛易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阴购之。”士大夫要得到《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图,须“走后门”“阴购”,其风之盛,可见一斑。朱熹为了从蜀地得到太极图,于绍兴四年(1193)嘱其友蔡元定(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三图”(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

  其实,宋代掀起的“易图之风”,并未达到“穷理尽性”“继绝学”的目的,直到当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太极纹”和“八卦符”,才为宋代兴起的“易图之风”找到了答案。颇受质疑的“河出图,洛出书”(《易经·系辞上》),竟然按照一六、二七、三八、四九格局雕刻在古代巴蜀的玉板之上,让人们破天荒第一次见到了《太极八卦图》与星象《河图》的真面目,从而开启了“中国符法艺术”的探源之旅。

11276.jpg
图为古代巴蜀玉雕《太极八卦》与《河图》实物图

[张如柏,杨庆林,刘天祐:《论三星堆古蜀国玉器上“河图”与“伏羲八卦”组合图的发现——对“河出图,洛出书”出处的质疑》。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一)探寻文明起源的实用价值。追索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的源头,既是一个历史性命题,也是一个世界性命题。人类文明起始于刻符记事,以符号为基本内容的“中国符法艺术”更是责无旁贷。《易经》八卦符号的阳爻(连“—”)和阴爻(断“--”),揭示了宇宙生成原理,早在伏羲作八经卦之前就已产生了。人们对此进行了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使用和研究,但是,从来没有人把这两个符号和声音联系起来。声音是万物皆有灵气的直表现,听之者有,视之者无。动物学家发现,自然界有许多低等动物不会发声,相互的交流主要靠触觉,而高等动物相互交流主要靠声音,且以两性间对声音的体认最敏感最频繁。“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本文所引《道德经》章句,均见黄友敬著《老子传真》一书。香港,儒商出版社,2003.]声音是知雄守雌的无形标识。“雄以音知雌”(《淮南子·天文训》),雌以音知雄,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声音的粗长与细短。公鸡声音长鸣高昂,母鸡声音细短叫低沉。老虎和猴叫,声音粗长的是雄性,声音细短的是雌性。这种雄性声音粗长,雌性声音细短的特点,是动物体内的生理激素决定的。人类从动物群中脱颖而出之前就会发出声音,在长达数万年的声音交流之中,感受到了声音的美妙,萌发了一种把声音记录下来的冲动,画一长横,表示男人声音的粗长,引伸为代表男人的符号;画两短横或两点,表示女人声音的细短,引伸为代表女人的符号,并把这种符号刻画在石器或陶器上。这一长一短,后来被称为阳爻连“—”、阴爻断“--”。声音本来虚无缥纱,一旦被实实在在的符号记录下来,冲破了时空限制,可以凭视觉观看,可以在时空中延续,透过这极其简单的符号感悟到男人或女人及其声音的存在,从而产生美的感受。将人的声音记录下的第一个符号,就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发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连“—”断“--”符号的初次出现,是野蛮人向智人转化的开端,是从低级的具象思维向高级的抽象思维升华的标致,是洪荒世界生发出的第一枝艺术之花。

  既然声音可以由听化而为视,由无转而为有,可以“保存”,不受时空限制而延续,那么,俊俏的人体、盛开的鲜花,美丽的山水等等,不是也可以转化,也可以保存,在他(它)们逝去之后,不受时空限制地延续下去吗?于是,各种艺术门类无一例外地遵循着声音转化为符号的规律,生产出无以数计的艺术品来,把过去的美留到现在,把现在的美传给未来。由此,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华夏先民将声音转化为连“—”断“--”符号,对于开启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无论怎样高度估价,都不过分。

  (二)探寻文字起源的实用价值。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以汉隶为主命名的。早先的甲骨文,或更早的苍颉造字,也早不过五千年。那么,五千年之前、万年之前的文字是啥模样?有学者认为,即使有三星堆文字[屈小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三星堆文明社会已经具备了文字。至于这种文字是否就是三星堆陶器和石边璋上的刻划符号,则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发现。”《三星伴明月》,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第53页。]和殷墟甲骨文,也只是一种刻划符号,并非约定成俗的文字。因此,“中华民族的文明,直到孔子所作《春秋》的底本——《鲁春秋》出现之前,基本上处于无文字记载的黑洞之中。”[黄奇逸:历史中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第135页。]众所周知,华夏文明经历了磊石记事、结绳记事和刻符记事三个漫长的发展阶段。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之前非常普遍的记事方法。但是,用绳子打结,是打不出形态万千的汉字来的。刻符记事代替结绳记事,把华夏文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记录了文字产生之前那段悠久的蛮荒史。


12620.jpg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杨家湾和秭归县柳林碛出土的刻划符号(摄于宜昌博物馆)

  现代考古发现大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诸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出土器物上的刻划符号不计其数,犹如满天星斗,分布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照耀着原始先民走出了漫长的历史“黑洞”。“中国符法艺术”则是将“黑洞”之中的星星点点发扬光大。

  对于这段刻符记事的历史,孔子讲到了“八卦之说”,除了八卦,也许还有许多内容在早已失传了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或《河图》《洛书》中就有记载。就拿较近失传的《乐经》来说,也是“纬编成灰,字皆蝌蚪,不能识读”的符号。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告诉我们,文字不是一蹴而就的,原始符号为文字的形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中国符法艺术”以原始符号为主要内容,采用手书、雕刻等手段,将原始符号或文字放大展示,让沉睡了几千上万年的刻画符号活起来,成为探索文字起源和和远古历史的重要参照物。

13036.jpg
图为手书三星堆玉刻文字
[张如柏:“有的专家在著作中得出结论:‘三星堆没有发现文字’,此乃天大的错误。”《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1],世界华人出版社,2009,第5页。](摄于四川雅符民俗艺术博物馆)

  (三)探寻现在与未来的科学实用价值。“中国符法艺术”所谓“符法”,即“神符妙法”的省称,早在汉代《上元经》中已经出现,唐宋时应用更为广泛。“神符妙法”所产生的能量被称做“法术效力”,自古“神之又神”。这种“法术效力”,用现代前沿物理理论解释,可能是量子力学中的纠缠现象,也可能是暗物质暗能量产生的结果。两个互不相干的量子之间超乎想象的联系,与“神符妙法”所体现的“万物互联”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符法艺术”在扩大观赏性和民俗性的同时,除了保留中医祝由术养生治病以外,也可通过观符、持符和用符产生一定“法术效力”。现代科学证明,人类对宇宙物质能量的感知只占4%,还有96%的暗物质暗能量不可感知。符法艺术在创作与解读过程中,仿佛激活了某种深层次的灵感,与量子纠缠的原理相呼应,所产生的能量,或许是暗物质与暗能量在宇宙学领域的隐秘链接,开启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为理解量子世界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

  二、践行中华民族最高艺术精神的实用价值

  实学涵盖的领域相当广泛,并且能够包容各门学派思想理论的有用成果。宋代理学代表人物“二程”(程颢、程颐)等人的“实学”思想,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实学与道学的融合。南宋时期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是将实学和道学较好融合的学者之一。这些学者对道学思想的融合与包容,为实现“经世致用”的目标起到了内在支撑作用,并且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宋代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文学、戏曲、工艺美术等新兴领域,遵循道家提倡的“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的民族艺术精神,不能说与实学思想对老子最高艺术精神的包容及其影响没有关系。

  老子《道德经》自古被称为“百家经典”“万经之王”,作为道家哲学的瑰宝,蕴含了深邃的实学思想,展现出超越时代的艺术精神。老子是修炼成真的“至人”、神人,本无心于艺术,所用的工夫,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人生而艺术。《道德经》没有使用近代才有的“艺术”概念,从头到尾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以“道”为最高境界,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总纲,提出了以“守素抱朴”为核心的“五大”艺术精神理论体系。《道德经》的“五大”艺术精神,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直若曲”“大成若缺”“大巧若拙”,既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也是“道法自然”的本质特征,应归于艺术精神之上,“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29页。],亦即“中华民族的最高艺术精神”。[拙作:中华民族的最高艺术为精神——论《道德经》的艺术价值。詹石窗谢清果主编《中华老学》第一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第57页。]

  “中国符法艺术”作为艺术百花园中的一个新品种,坚持守素抱朴、守正创新,实现了《道德经》最高艺术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以符明道,弘符济人,在现代化进程中践行中华民族最高艺术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点线功夫的特点与应用。点和线不仅是符号的基本元素,更是一种深厚的艺术理念。就远古原始符号而言,以点线组合表达一定心理意象,成为原始先民的智慧结晶,拥有独特的韵律与美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创造。“中国符法艺术”的点线功夫,以守素抱朴为最大特点,体现了最高艺术精神的核心理念。素者,白也;朴者,纯也。纯白如玉,晶莹剔透,没有瑕疵。白的反面是黑,“知其白,守其黑”(《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相反相成。老子的黑白色彩观对中国美学影响至深,尤其对书法和水墨画的色彩建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的物质基础,是由纸、笔、墨的发明奠定的。纸静,笔墨动,“虚实生白”(《庄子.人间世》),虚空之处即为自然之白。无论书法行文,还是泼墨作画,水墨行处,与纸上的空白浑然天成。老庄的朴素审美观和黑白色彩观造就了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的独特艺术风格;书法和水墨画的纸上功夫,把虚空的宇宙意识变成了艺术现实,产生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知北游》)的艺术效果。

  (二)“神韵”品质的形成与应用。符者,符号也。“中国符法艺术”所包含的原始符号,及其民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桃符”,中医医术中保存和使用“祝由”,道教斋醮中保存和使用的“符箓”等等,作为与神沟通的信物,在长期的人神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惚兮慌兮”的“神韵”品质。这种“惚兮恍兮”的梦幻般神态,超越了物质的局限,触及了精神的深处,是看不到的宇宙奇观,是瞬间即逝的海市蜃楼,无法用语言表达,无法用画巻铺呈,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与美好,是中华民族最高艺术精神的生动诠释,是中国一切文学艺术的灵魂!

  “中国符法艺术”作为一种创新型艺术形式,运用现代文化理念和艺术手段,实现了“三保留、三增强和三个突破”,即:保留原始性,增强艺术性,实现了符号形制的突破;保留法术性,增强实用性,实现了应用方式的突破;保留隐密性,增强普世性,实现了传播范围的突破。因而在画符、持符和用符的实践中,熔入了体现暗物质暗能量的法术效力,实现了从宗教迷信到崇尚科学的转变,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品质,有利于增强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促进中华文化艺术的高质量发展。

  (三)画符持符的方法与应用。“中国符法艺术”所谓“符法”,即画符、持符、观符、用符的方法和技巧。画符必须按照规定程序,遵守“八忌十戒”,用咒结煞,聚精凝神,运气转笔,一意归中,一气呵成,一笔扫就,做到符头、符腹、符脚完整,首尾呼应,祝词贴切。符的用途:一是悬挂赏析;二是张贴辟邪;三是佩戴护身;四是安放镇宅;五是养生治病。用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静心定神,摒弃杂念,眼随符转,引符入心,明摹暗画,默念祝词,可以起到其他艺术品起不到的作用。通过研究和传承符法艺术,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属于心灵的宁静之地,感悟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融,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

  三、开拓文化新产业的实用价值

  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实学”思想,既包含了对道的深入思考和对心性的修养要求,同时也强调将这些理念应用于社会生活和人伦日用之中。张载明确提出“学贵于有用”,具有实现实际社会价值的实学倾向。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也体现了对社会现实和人伦日用的关注。明代顾炎武强调学术研究应当关注社会现实,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清代唐甄强调社会的发展应以民众的富裕为基础,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中国符法艺术”既是一个传统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也是一个创新型艺术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实学价值,着重表现为文化产业领域的守正创新精神。

  (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远古“三大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今社会相当活跃的市场因素:“中国石”作为“垒石记事”的传承与创新,“奇石”大行其道,以“发现的艺术”之名登上了博物馆的大雅之堂,“美丽的石头”,唱响大江南北;“中国结”作为“结绳记事”的传承与创新,以工艺术美术的名义,工厂生产,商店销售,进入大街小巷和百姓家,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中国符法艺术”简称“中国符”,作为“刻符记事”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填补了远古“三大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缺环,完善了“中国结”、“中国石”、“中国符”三位一体特色文化产业,而且超越了垒石记事和结绳记事的具象思维,作为刻符记事抽象思维的结晶,用涂更多,受众面更广,享有更深文化内涵和更高层次的高质发展空间。

  “中国符法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和观赏艺术,无论是在政府批准的博物馆里陈列展出,还是在各地巡回展览,以传承千古的“纯素”之美,展现出艺术的魅力,让现代人得以触摸到古老文化的脉搏,成为参观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新宠。收藏符法艺术品,不仅是对艺术品的拥有,更是对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守护。在收藏的过程中,艺术家、收藏家与研究者共同努力,挖掘与传播符法艺术的内涵,使其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收藏价值的提升,不仅促进了符法艺术的传承,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符法艺术”经过二十多年的精雕细琢,完成了著作权登记和商标登记,已经成为一个特色文化品牌,受到央视《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栏目组的关注。

16284.jpg
图为魏氏祖传神荼郁垒符

  (二)恢复和发展“桃符市场”。桃符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桃符”始于黄帝时代“立桃梗于门,驱鬼辟邪”,是在中华大地上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习俗。周代将桃符作为朝廷对臣民的赏赐,唐代以桃符作礼物赠友。宋代商贸发达,符法艺术的买卖遍及城市与乡村。苏轼在《和子由踏青》诗中写道:“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不知是什么人佯装道人,聚集众人买他的符,把交通要道都扎断了。成都市场更加繁荣,特别是“桃符市”,对全国各地商贾均有吸引力。北宋名臣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十二月市》中记有“十二月桃符市”。“十二月”即农历“腊月”,正值年关将近,除旧迎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之时。宋代“桃符市”在成都延续时间最长。民国初年,有一个名叫余庆全的诗人,写了24首咏《十二月市》的诗,其中关于《桃符市》诗这样写道:“千门腊酒饮屠苏,利市争喧闹岁除。只恐送穷文艺拙,权将辟鬼买桃符。街头爆竹响愁人,肖像桃符采换新。堪笑成都迷信久,年年交替说门神。

  恢复“桃符市场”仅仅是借题发挥,关键在于发展,在于创新。桃符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桃木为主的实物符号,如桃人、桃弓、桃剑、桃杖等等;二是画在桃木板上的符号或文字。桃符的符号多种多样,除了神荼、郁垒符之外,还有生肖符、辟邪符、吉祥符、护身符、镇宅符、和合符、神童符、无量寿符等等,不计其数。桃符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书写于纸、帛,雕刻于金、石,烧制于瓷器、陶器之上,也可绣于锦缎,织于竹编、苇编等等。符号的多样化和符号载体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桃符兴盛,花样翻新,带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桃符市场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挖掘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激发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与研究,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桃符简而易行,适合在乡村普及,男女老少画桃符,家家户户挂桃符,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可以带动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增加乡村文化古韵和乡土味,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17149.jpg
图为国内外争相求购的《无量寿符》

  (三)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中国符法艺术”作为国际国内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艺术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收到了一定成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为进一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法艺术理论研究走向世界。关于“中国符法艺术”的定义、定位、内涵、外延,以及核心内容、主体内容、社会基础等理论问题,自上世九十年代以来,先后撰写了10多篇学术论文,形成了符法艺术的理论体系,并多次入选论文应邀出席全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被安排作大会发言,获得国际奖项。在中国道教学会事会长卿希泰教授主持符法艺术鉴定会上,得到书法绘画音乐艺术界和医学界、宗教界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的好评。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的46名专家学者签名认可,支持开创“中国符法艺术”新门类。

17540.jpg
图为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学者为“中国符法艺术”签名

  2、国际友人盛赞桃符艺术品。“中国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首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赠送给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接着,被指名邀请参加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展出,受到国内外文化旅游人士和旅游部门的青睐。为加强四川对外文化交流,四川省人大外事委员会和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以“中国符法艺术”作为文化项目之一,向外国驻川机构和国际友人推荐,已被德国、韩国、泰国、法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澳大利亚、以色列、波兰、奥地利、尼泊尔、智利、西班牙、土耳其、巴西等驻蓉领事馆和其他外国驻川机构和国际友好人士踊跃请购与收藏。四川卫视、中国新闻社、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40多家媒体就此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中国新闻社记者报道说:“最令外国友人们好奇的是桃符艺术”。泰国驻成都总领事孙建功夫妇求到一张“古龙符”和一张“和合符”,高兴地对新闻记者展示并发表谈话。孙建功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桃符,“是很难得的艺术品”。

18007.jpg
图为泰国驻蓉总领事孙建功夫妇向新闻记者展示桃符艺术(中新网截图)

  3、“中国符法艺术”与亚、非、欧企业家结缘。四川省洪雅县的边远山区,许多老人会画桃符,保留着古代流传下来的桃符手抄本,有一些较为古旧的房屋,至今仍然保留着悬挂桃符的习俗。成都洪雅商会召开年会,同时举办“中国符法艺术”展览,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家、实业家现场参观,并对《中华古龙符》《无量寿符》《三星堆文字书法》等作品表现出极大兴趣,共同探讨文化艺术与经济技术的协调发展。洪雅县委、县人民政府还派代表向联合国“地球日盛典”捐赠了保护地球资源的《水神符》《茶神符》《酒神符》。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接受捐赠,并亲笔签名回赠《地球仪》一枚。此次活动,经120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全球直播,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符法艺术”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以其观赏价值、收藏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展现,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18544.jpg
图为“中国符法艺术”与亚、非、欧企业家结缘

  综上所述,“中国符法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探寻中华文化根脉,践行中华民族最高艺术精神,开拓文化艺术新产业,具有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本质。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坚持文化自信,坚定文化立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入选“第十七届东亚实学国际高峰论坛”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