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网讯(通讯员:蔡祖红)为积极响应科学助力饲料业转型的号召,同时为疫情后的现代饲料业发展现状提供相关市场数据,深入调查养殖牧民对于青贮饲料使用的看法,助力新型饲料菌剂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并推广“自给自足”的绿色循环理念。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出乎益料”在1月9号——1月19号于校内和各自成员居住地积极开展以“了解饲料使用情况,助力畜牧行业发展”为主题的实验与调研。
出乎“益料”团队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组织建立的寒假社会实践团队,由来自农学院的15名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团队历经10天,探索饲料发酵与菌种的有机结合,用缜密的实验和充足的调研书写助力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篇章。 前期准备出乎“益料”团队的实践立足于产品研发的基础。从尾菜中提取一种具有优良发酵特性、可用于青贮发酵的植物乳杆菌C20,将该菌种混合其他有益菌种一起加工成添加剂用于饲料的发酵,可以有效解决养殖户的问题。所研发的青贮混合饲料添加剂,立足于青贮技术,实现尾菜、作物秸杆麸皮、食物残渣等的资源利用化,帮助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饲料品质。团队队长组织成员多次召开实践前期的准备交流会,就实验的产品改进方向、调查问卷设计、数据搜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详尽的讨论,为获得可靠的结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确定将团队成员分为两队,即科研实验与线下调研双管齐下。
图 实践队员在实验室中进行植物乳杆菌C20繁殖涂板的操作。通讯员 邓雅文 供图
科研实验
1月9号——1月12号部分留校的成员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微生物系研究室,进行菌种活性的测定和产品的改良。经过一系列研究,实践团队最终将青贮饲料发酵菌剂的核心菌种配比精细化,将植物乳杆菌C20与戊糖片球菌的比值在接近1:1的上下进行梯度实验,测定每组的菌种活性。团队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产品的新系列,尝试将菌种培养的环境中融入中药成分的提取液,利用超微粉碎混匀,使得中药材利用价值最大化,同时实现混匀菌种的高效化。产品成本低廉,原材料选用两种微生物,其中一种微生物来源于尾菜,实现变废为宝,天然环保。团队的实验不仅优化了现有的青贮饲料发酵菌剂,还为后续该产品的继续研发奠定了深厚基础。
图实践队员在实验室不断调整产品两种核心菌种的配比。通讯员 蔡祖红 供图
线下调研
一切实验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团队成员归家后进行线下问卷的设计、调查、收集和整理统计工作。围绕百年历史新起点的饲料业发展现况、饼干青贮饲料市场问卷调研、畜牧养殖调研等方向,收集了部分有效数据。此次线下问卷调研结合已经开展过的实验,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将调研深入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以及养殖不同畜牧的农村居民,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助力产品研发。最终团队所有成员的线下调研深入至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阿坝州、攀枝花市、乐山市、甘孜州;重庆市万州区、荣昌区、巫溪县;贵州省贵阳市等,共涉及云贵川3个省份,8个城市,12个区(县),包含村、镇、户以及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收集有效问卷100份。
图实践队员在甘孜州丹巴县邀请当地牧民填写调查问卷。通讯员 邓雅文供图
后期的数据分析与交流总结
团队在队长的组织下开展线上交流会议,进行总结分析。在获得的100份有效问卷中,团队成员通过统计图、数表、智能图形等多样化统计方式处理调研数据。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与当地牧民深入走访交流。发现农村地区的牧民们养殖大型动物多采用野外放牧养殖模式,但野外草地的品质不达标,并且容易对草场进行破坏,造成经济收益低,难以形成产业的现状。主要因为人工喂养的饲料发酵成本高、发酵时间较长、发酵形式单一。面向市场,由于过度放牧下生态环境的破坏,优质价廉的青贮饲料成为畜牧养殖者的刚需,市场需求缺口大,但从市场上购买的饲料营养品质良莠不齐,因此生产一款既方便又便宜,可以用于饲料发酵并改善饲料品质的添加剂,显得格外重要。
图实践队员深入走访阿坝州养殖场并了解牧民的养殖情况。通讯员 周俞年 供图
“通过微生物发酵的综合利用,能提高青贮饲料的粗蛋白,抑制霉菌、芽孢杆菌等腐败微生物生长,提高了尾菜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改善了饲料的适口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尾菜、作物秸秆、食物残渣等饲料发酵原材料的变废为宝。” 四川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辜运富教授说。
此次实践响应“青春礼赞二十大,昂首奋进新征程”的活动主题,以团队形式关注新时代下的饲料业发展,在团队内切合实际地开展科研实验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达到“饲料助牧”的使命。同时鼓励青年农科学生根植农业、热爱农科、关心农事、助力农情,鼓励同学们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在现代农业中担当使命扬新帆,服务农业、聚焦三农、深耕三农,引导青年农大学子不断创新,将自身力量融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