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西部桃花源 秘境开新篇 ——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探秘

作者:赵良田 | 时间:2023-10-29 06:17:13 | 阅读:598|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桃花源  秘境开新篇
   ——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探秘
(赵良田 编撰整理)

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嫘祖故里,千年古县盐亭县北的三台、梓潼、盐亭交界地神秘广袤,群山起伏,翠柏森森,鸟语花香,旖旎迷人。这片桃花源般的神秘世界,东接三峡,直出夔门,海路连世界,北连剑阁,直达长安,陆路贯帝京。锦绣河山孕育出了驰名中外、光耀千秋的灿烂文化,梓江山水润育的养生文化、丝绸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生生不息,交相辉映。
   在这片神秘的大地上,曾经建邦立国,是古岐舌国中心,中医始祖、《黄帝内经》的作者岐伯就诞生在这里,他精通医术,遍尝百草,悬壶济世,拯救黎民。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世世代代的耳濡目染,让今天的鹅溪镇长寿村及其周边地区寿星云集,远近驰名。这里盛产的鹅溪绢,让历代帝王、骚人墨客和千古美人西施等赞不绝口、写诗长吟。这里油坊街盛产的油品,润滑了郑和下西洋的帆船,成就了“一带一路”的远古使者,传播了华夏文明。红军的火种曾经播撒在这方古老的大地,场场出奇制胜的战斗,让反动派胆战心惊,唤醒了巴蜀人民。
    悠悠岁月,绵绵大地,被新世纪伟大复兴的宏亮钟声唤醒,源远流长的古老土地迎来了华丽转身。未来这里将以梓江原生态景观和田园风貌、潺潺流水为自然基底,以龙门湖为巨大画板,创建全新山水相依、四季常新、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必将铸就蛮荒古国的现代辉煌。

一、岐伯故里风光美,养生福地寿星多

    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地处盐亭县北的三台、梓潼、盐亭交界地带,距盐亭县城41公里、三台县城65公里、梓潼县城49公里、绵阳市区82公里,距离G93绵西高速26公里,这里曾经建邦立国,是古岐舌国中心,中医始祖、《黄帝内经》的作者岐伯就诞生在鹅溪、岐伯两镇相连的这片古老大地上。
     中医药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命规律的不断探索。岐伯作为“黄帝针灸”这一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流派的创始人和传播者,他怜民疾苦、济世救人,被世人尊奉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相传,远古时期,古蜀巴山南余脉、五指山中段,有一个岐舌民族群居的古“岐舌国”,即今四川省盐亭县鹅溪、岐伯两镇这一带。
     这里的山水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风韵,给人以不同的乐趣和享受。阳春三月,百花争艳,青枝绿叶,交相辉映,微风吹拂,沁人心脾;炎炎夏季,浓荫蔽日,蝉鸣深山,心静尘涤,凉风送爽,好避暑气;夏去秋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林涛低唱,月明如水,一派丰收景象;进入冬季,瑞雪纷纷,银装素裹,其景胜似北国风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丽世界,生长着上千种名贵中草药材,这里被称之为药谷神山。歧伯就出生在这里,他自幼聪慧,诚实正直,勤奋好学,志向远大,他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而无法拯救,心中非常痛苦,便立志学医,常常不分寒署,不畏艰险,到山谷采药,研究医术,合药配方,治病救人。他经常奔走四方,为当地老百姓治病而不取分文。
     黄帝闻名访贤,前来与他研讨人体养生之道,以黄帝问而岐伯答的形式,解释了一千零八十个难题。后来,编辑成中华医学史上第一部中医学术巨著《黄帝内经》,构建奠定了中医学术理论基础,开创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岐伯一生“以医济世、以药救民”为中医学术、为人类健康、为社会发展、为历史前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岐伯逝世后葬于故里药神山,家乡人民广建药神庙、医祖庙,塑金身四时供祭,历代香火鼎盛,至今还传承下大量的遗迹、遗址、民俗、民歌、民谣等丰富多彩的地缘文化。
    改革开放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七日和其他有关的传统节日,为祭祀这位中医始祖,盐亭县的鹅溪、岐伯两镇这一带,都要举行岐伯拜祭典礼。
     岐伯精神和他的养身之术,经过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世世代代的耳濡目染,让今天的鹅溪镇长寿村及周边地带寿星云集,远近驰名。
     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所在的盐亭县鹅溪镇,这里有个长寿村,全村17个村民小组,580户,2163人,其中60--69岁有165人,70--79岁134人,80--89岁46人,90--99岁11人,100岁以上3人。60岁以上老人占全村总人口16.6%。
     这个村区域呈浅丘向中丘过渡地貌,四周山岭起伏绵延脉接龙门山;中部地面开阔平坦紧紧相连。片片沃土五谷丰登桃花艳;长长梓水四季浇灌米粮川;无山不绿古树成林;无地不绿野花迷漫;无草不绿坡上小鸟枝头舞;无水不绿江中银波送鱼船。
     长寿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无霜期长,常常夜雨昼晴,雨后万物清新。宜行、宜桑蚕、最宜中草药物生长。感天地日月精华,山水钟灵毓秀之气养育了古今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和高寿老人。他们一生勤劳动、勤学习、饮井泉、食五谷粗粮,以忠孝为本、和善为先、纯厚待人、宽容处事为世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和榜样,恰为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文化旅游区增光添彩。
       这片神秘的土地,必将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到此来研学、考察,期待有识之士早日来解开岐伯故里长寿村的朵朵谜团,为中国西部写生基地建设添砖加瓦。

二、绝世珍品鹅溪绢,帝王美人竞相赞

     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所在鹅溪镇,有着驰名中外的特产鹅溪绢。在川西北紫云缭绕,群山环抱,绿波掩映中的“鹅溪寺”(市),是黄帝元妃嫘祖故里、北丝路上宫廷贡品鹅溪绢的原始生产地。神秘广袤,旖旎迷人的大地,悠久的历史,深沉的丝绸文化积淀,万种的民族人文风情,饱含钟灵毓秀之气而分布于有形的山水,美丽如画的原始生态环境,占尽了栽桑养蚕的地利、天时、人和。
     鹅溪寺(市)地处四川省盐亭县安家镇,与三台龙树、梓潼交泰接壤,西通梓江盐亭县,北连七曲剑门关。鹅溪寺座落的凤凰山,形同金鹅展翅,庙宇建筑在企鹅的背颈上,观龙河、来龙河交汇于鹅溪滩,像玉带绕行金鹅头下入梓江,再直流盐亭县城南与弥江汇合。正如乡人所咏:


前傍银流后依林,桑榆冉冉绿成荫。
二龙戏珠鹅溪锦,双凤朝阳织罗绫。


     鹅溪寺(市)始建于初唐(618年),迄今1390余年。于清康熙415年再度培建。庙宇建筑群占地二十余亩,有先蚕殿、观音殿、大雄殿、禹王殿、川主殿和金鹅山左翅下的文星宫、孔圣殿、文昌殿及金鹅头对望鹅溪左岸金宝山上的丝姑庙即嫘祖殿,形成构图有序、各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鹅溪寺(市)方圆数十里的罗织坪、金宝山、回龙山、龙洞山、金凤山等峰峦绵延起伏、叠翠相连,像百鸟朝凤一样紧紧拥抱着金鹅山。
       相传上古时期,西陵族的山民过着餐风露宿、无衣少食、饱受生活煎熬的日子。西陵姑娘嫘祖发明栽桑、养蚕、抽丝、编绢、制衣之日起,族民们不但男女老少穿上美丽暖和的丝衣,还逐渐地学会了栽种五谷杂粮,百姓们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舒心日子。作为酋长的嫘祖她想到的不仅仅是西陵族民有衣穿,还要让各民族、各个地区的人民都有衣穿才好。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舅父岐伯,得到了岐伯的赞扬。他们商讨决定扩大栽桑养蚕地区,向更多的民众传授栽桑养蚕技术,并制订了由近到远、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计划。岐伯提议先在通往中原的地方岐舌国,选一处有山有水地理条件俱佳的地方进行发展。这个打算很快征得了众头领们的同意,决定由岐伯、嫘祖全权负责实施。
     岐伯、嫘祖带领一行十多人,涉过了一道道水,翻过了一座座山,经历了数十天的行程,走遍了岐舌国的辽阔地域,当他们来到了五指南余脉段的凤凰山、金鹅山时见峻岭环绵四面,奇峰直耸九天,山岭攒簇、蜿蜒起伏,有的雄奇,有的俊逸,有的浑厚,有的似蛟龙腾空,有的像玉柱撑天。碧森森的密林,绿茫茫的树丛,重重叠叠,郁郁葱葱,万顷苍翠。那绽开的山花,争奇斗妍,妩媚嫣润,在春风中散发出股股沁人的馨香。凤凰山辽阔大坪一望无际,真是建造纺织坊的最佳之地。
      当他们踏遍金鹅山到梓江支流鹅溪河边时,被那潺潺的流水、淙淙的山泉吸引住了,岐伯与嫘祖商量后决定在鹅溪建造丝帛纺织坊,具体分三部分施行:一是广泛发动族民大面积栽桑,家家户户养蚕,为了确保栽桑养蚕的顺利发展,特在西陵族民中挑选了10名种桑养蚕能手负责技术指导。二是在凤凰山下的大坪台上建设煮茧、缫丝、纺织的作坊,由岐伯亲自指挥,地方的族民们主动积极地为丝绸作坊挖土、筑墙,伐运树木、竹子、茅草,三百多名石匠、木匠、泥匠昼夜施工,岐伯等头领更是亲自和族民们一起干活。真是人心齐,泰山移,当年二月初二动工,到冬月初二时,罗织坪上石基、木柱、土墙、茅草房顶结构组成的几十间纺织房屋就整整齐齐地耸立在平整的大坪上。紧接着开始制造煮茧、抽丝、纺织的各种工具,对纺织作坊的室内装置设备进行安装。三是筹建茧子、丝、绸和农副产品交易的集市,金鹅山居群山之中心,上过梓潼达剑门,下经梓江达西陵,四通八达,区位适中,山势平坦,日照期长,便将其地平整后,并设置多个饭店、茶水站、住宿所,给前来交易的客商提供方便,各项工作都干得热火朝天顺顺利利。
     天气渐渐地变暖,到了初夏,山坡上、田野里成片的桑树长出了嫩生生的绿叶,岐伯、嫘祖忙着安排技术人员到各地去动员蚕农们洗晒蚕具,教处女们把蚕种放在怀中感温孵化,让小蚕能齐齐地出来,经历千辛万苦,终于生产出蚕茧,织出了丝绸。
      鹅溪绢源于嫘祖,成于岐伯,岐伯时期因鹅溪丝帛而成市,名鹅溪市,盛于隋唐,由宋至清不断发展。《隋书》载:“蜀地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件于上国”。《盐亭县志载》:“隋文帝开皇四年,县令董叔封倡导蚕丝,居新城郡(今三台县)之冠”。初唐开元年间经史学家赵蕤在《嫘祖圣地》碑文中,记述了当时嫘祖故里嫘轩宫内塑有岐伯等圣像,也折射出岐伯故里必有丝帛之盛况。《新唐书》载:“鹅溪绢为唐王室之贡品,皇家画院广为采用。” 北宋诗书画家文同喜用鹅溪绢作画,有诗云:“待将一段在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文同游鹅溪时曾题咏:“掷梭两手卷,踏茧双足并。三日不住机,一匹绢可剪”。苏轼赞云:“鹅溪清丝清如水”。“为爱鹅溪百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 当代著名历史文学家蒙文通先生在《汉潺亭考》中言:“鹅溪在城北,流入溪,溪上人家以绢为业,坚洁异他处,即文与可诗所云鹅溪绢也。”  
      “鹅溪绢”历史之久,质量之优,价值之高,文化之深者,前人多有鉴定 。 1974年10月10日,原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秦基伟将军,率部队野营拉练经过这里时,也在鹅溪寺安营住宿过,在听闻鹅溪绢的有关传说后赞叹不已。写下了《住营鹅溪》一诗:


     天上瑶池秀,人间鹅溪幽。
   清风新雨后,江山显风流。


而在春秋时期的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也曾写诗赞颂鹅溪绢:


草棚煮千米,湖中钓鳖鲤。
织就鹅溪绢,做成嫘祖衣。


唐代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曾同样写诗称赞:


丝绸龟首富,贝锦鹅溪绢。
功比马头娘,月印水三潭。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但盛产鹅溪绢,而且还盛产优质油品,这里油坊街盛产的桐油,润滑了郑和下西洋的帆船,成就了“一带一路”的远古使者,传播了华夏文明。出产的菜油等食用油,通过交泰场运到梓潼县加工成梓潼酥饼,上贡宫廷,成了宫娥彩女的美食。
      鹅溪绢、鹅溪油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鹅溪连通梓江,地形独特,风景优美,山水秀丽,具有古树丛林奇花异草相依衬的原始生态环境,有很高的开发价值。这一独特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助推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地的发展壮大!


三、红色火种播古县,光耀千秋照后人


    谁曾想到,在鹅溪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还有着红军的传奇战斗故事,还留下过徐向前元帅的足迹。
     那是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命主力部队从剑阁县的王河、元山一带迅速向梓潼方向推进,4月3日直抵县城。派一小队到剑、南、盐三县交界分水岭,在簸箕岭一个窑洞驻扎。红军小分队到达石牛庙的行动吓坏了敌人。接着红军相继进入茶亭、安家一带,宣传群众,让敌人军心动摇、惶惶不可终日。
     4月12日,几个红军战士,从梓潼定远场来到安家猫儿山侦察,向敌人战壕内扔了几颗手榴弹,使敌人无人生还,红军灵活撤走。
     4月17日,仁和方向红军配合游击队,在盐亭原太平乡境内(今剑河与梓潼交泰交界处)的凉水井一带进行宣传, 并对盘踞梓、盐边界的盐亭保安团黄东平部的二十一、二十二团进行毁灭性袭击,一举端了黄东平驻在金台寺的老窝。
      4月25日(农历3月27日)红军9人来到丝公岭对面明心寺,红军给寺僧宣传叫“他们不要怕,不要乱跑,我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是共产党军队。”寺僧王官宗给红军烧开水吃干粮,红军战士付了三个铜元水费。晨光曦微的时候,红军战士转瞬登上卧龙山,侦察敌情。
      茶亭民团和县上赵锡之派出的三个大队进攻红军,红军战士机智勇敢地在昆仑山腰,用旧衣帽挂在马桑树上,布下疑阵,便安全地转移。
      红四方面军进入盐亭,人数虽少,但经过几次与敌战斗,击败了敌人对红军的围追堵截的阴谋,有力牵制了田颂尧军队对红四方面军的围剿,更加鼓舞了盐亭人民拥红支红的信心和决心,达到了主力红军顺利北上抗日的目的。


      红军在盐亭鹅溪、岐伯两镇这一代的战斗,数夜袭金台寺最为精彩。金台山地处龙门山脉五指山系尾部、盐亭县安家镇金台村,右接走马岭,左连凤凰山、罗织坪、金宝山、金鹅山、鹅溪寺,群山绵延,奇峰耸翠,山势峥嵘,林木茂盛,古木参天,野花迷漫,一派名山大川气魄,金台山高耸于群山之中,峰顶直插蓝天,而山顶却是一片宽阔的大平台,金台寺就座落在此。古寺占地30余亩,是一处佛门净土,世代香火鼎盛。
       民国21年(1932年)民国盐亭县政府为了清共,建立反动保安团达到48个,在安家和剑河的交界地,金台寺建立保安团,为二十一、二十二团,编制、实有团兵100多人,以团长黄东平为首的一伙团丁打着维护地方老百姓的治安口号,按保、甲、户征集粮、钱来作为保安团购置军装、枪支弹药及生活的支出,起初每年征集一次,后来改为每半年征集一次,而且钱粮的数量逐渐增多,老百姓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若有拖欠未交的,便派团丁上门催收,还把欠钱粮的乡民抓到团部里进行拷打,并加收罚金。甚至在白天穿上军服的保安兵就在保卫治安,夜晚便化装成小股土匪到乡间去抢劫老百姓家里的财物,闹得四乡人民鸡犬不宁,不知实情的乡民还到团里去报盗案。但时间长了,群众也慢慢地发觉了真实情况,可也是敢怒不敢言。
     红军到来后,当地老百姓听了共产党为穷苦人谋幸福、求翻身、闹革命的道理后,纷纷向红军诉说黄东平保安团的种种罪恶行为和兵匪一体欺压人民的事实,老百姓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恳请红军为民除害。
     当时红军小分队负责的张排长和战士们了解情况后,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消灭反动保安团,可当时小分队只有13名战士,保安团却有一百三十多人,而且金台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需要有出奇制胜的战斗方案。张排长和战友们经过反复研究和化妆侦察后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歼敌战斗计划。首先联络组织了梓、盐边界的游击队员30多名并进行了具体的战前准备工作和战斗分工。
     1935年4月17日,离小满节只有一天,天亮时分金台寺一带就下着滴屋檐水的雨,到中午雨点子渐渐增大,金台山涨着洪水,山路上无法行走,住在金台寺内的黄东平民团一伙,有的打牌赌钱,有的喝酒划拳。到了天黑时候,下起了倾盆暴雨,震耳的雷鸣声响震山谷,只有古庙楼上四处内哨有哨兵值班,也根本看不见什么,几处外哨被迫全撤回寺,保安团更觉得这样的雷雨夜间一定是安全无忧的。雨越下越大,雷声越来越响,只有闪电一忽闪时才有一线光亮。就在这个时候,红军小分队和游击队员们正从山间小路朝金台寺靠拢,不久,寺内的保安兵们突然间听到在雨声中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和激昂的军号声,当他们回过神来时,五个团丁寝室门内都冲进了红军战士,一声缴枪不杀吓得团丁们不敢动弹。寺庙的外边和房上四周也响起了枪声,很快就把全部团丁都押集到天井坝上,团丁们看见黄东平等六七个头目也被反绑着押了出来。
        当时大多数保安兵丁都是被迫征来的穷苦人,有的是为了生活勉强当的团兵,经过简短的训话教育后被放归回家,黄东平等少数罪大恶极的头目由游击队和地方处理,并将缴获的粮食分给当地人民,部分枪支弹药分发游击队。至此,黄东平保安团被红军彻底抄了老窝。事后才知道红军把鞭炮装在镔铁桶内充当机枪声迷惑了敌人,利用恶劣的天气出奇兵,打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大胜战。


回来有乡人吟诗赞颂道:


兵匪一家罪恶大,
无辜百姓尽遭灾。
红军夜袭金台寺,
人民群众喜开怀。


     红军夜袭金台寺成功后,见盐亭县鹅溪镇金台村北面,张家嘴紧连的梓江支流河,水面宽二百多米,深约三米多,有长达五里多的河段上没有一座桥,地方的两岸人民生产劳动和外出,都要往上游或下游的浅水滩涉水过河,洪水期便无法过河,给老百姓们种庄稼和南来北往的行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红军张排长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困难,他立即召开群众代表会,并十分激动地说:“乡亲们,共产党革命,红军打土豪推翻反动政府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长长的梓江河上没有桥、老百姓怎么过河种田地?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人民有这么大的困难,没有解决就走我们放心吗?对得起群众吗?”紧接着提出了抢修大桥的意见,立即得到了老乡们的赞同,张排长要求大家要像夜袭保安团一样抢修大桥!
      在红军战士们的感召和带领下,安家、剑河、茶亭的群众结队参加劳动、主动捐粮捐树、送蔬菜,经过昼夜不停地紧张施工,在梓江河架起了一座200多米长2米宽的桥梁,在大桥合成的当天夜里,由于军情紧急张排长就带着战士们踏上了新的征程。
     大桥落成后地方民众异口同声地说:“这座桥就叫红军桥吧!”他们还在红军桥纪念碑上刻着一首诗道:


惊雷一声震天响,红军战士从天降。
消灭反动保安团,穷苦人民得解放。
军民共建红军桥,历史丰功万古扬。
两岸人民齐欢唱,感谢救星共产党。


       至今,在鹅溪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流传着共和国徐向前元帅的一个故事呢,当时徐向前总指挥还送麸麦面馍馍给一个霍秀英(现已故)的小女孩,她是村民龚远树的母亲。就是这个霍秀英从小到老经常对人讲述“两个面馍”的故事,多次在“忆苦会”上,在党的路线教育会上,她都应邀讲述了这段历史故事,就在她临终时还对儿孙们说:“您们一定要珍惜新社会的好生活,要勤劳,要守法,要听党的话。”
当年该村农会会员还编了一段民谣道:“一九三五年,来了徐向前。穷人拍手笑,恶霸心胆寒。安营庙儿岭,军民共言欢。”

四、 奇山异水迎机遇, 古老大地谱新篇

      鹅溪古镇这一方肥沃而又神奇的奇山异水,源远流长的文化孕育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如悠长的梓江三千年来对这片土地的洗礼和浇灌,浸润着悠久的华夏文明,当历史巨卷翻到公元2017,这片土地迎来了千年难得的机遇和崭新的华丽转身。长长的梓江水将汇聚成巨大的龙门湖,一面二千五百八十八亩的巨大明镜将展现出崭新的河岸风景长卷。
     这里将建成以的田园风貌和潺潺流水为自然基底,以龙门湖为巨大画板,创造出全新山水相依、四季常新、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基地面积约6.48平方公里,其中:盐亭县域面积2.48平方公里。项目以森林康养、中医颐养、教育教学和写生创作为整体设计方向。以 “三区一小镇”的结构贯穿全景。突出养老养生、养智养心、健康养生、旅游养生、度假休闲养生的多重功能。设有运动休闲区(包括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运动康养学校和5个民俗部落),中医顾养区(设有6个民俗村落),森林康养区(设有4个民俗部落)”和“龙狮小镇”,小镇上设有游客接待中心。龙狮码头、驱瘟码头镶嵌在梓江河的两岸,使小镇气势磅礴。游客流连忘返。“三区一小镇”共设有2280间客房接待国内外客人。15个特色村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将梓江的美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在这里,千星立林影,一江画中行。可推窗观鲤,赏雪鸶群舞,听风过竹鸣;可拾笔染色,挥毫泼墨,绘就心中的白云画卷;可拔篙推舟,碧波粼粼,看翠雾缥缈。项目区规划用地面积9700余亩,水域面积2500余亩,项目建设采取 “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计划总投资14亿元,打造“一湖一带”人文景观,搭建超凡脱俗的乡村振兴的平台,凑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华丽乐章。这里将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示范景区。项目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的抓手,有利于该区域进一步集聚人气,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济腾飞和群众致富奔小康增添丰满的羽翼。
      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到这里来参观、考察,洽谈投资,中国西部写生创作基地项目建设部一定会热情相迎,让你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