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个章节开始说怎么样为政。辰是什么,我们常常说日月星辰,辰是日月星的总称。北辰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处的为政非常重要,在地球转轴线的延长线上,我们北半球的人看见北极星就好像不动一样,北辰不动,而群星都围绕他动。这个就是无为而治,有人认为只有道家才说无为而治,其实儒家也说无为而治的。在论语里面孔子还直接提到,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儒家的无为是政府不要过多的干扰。君主也不要专制。君主不动不是不作为,是把握最好的地方,一不作为,来作为。让群臣都围绕自己,让老百姓都喜欢自己。这里我们要注意儒家的无为是最高统治者的无为,无为不等于不为。他的无为是让群臣如众星一样的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个章节是孔子谈自己对于诗的总看法。诗经又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首笙诗只有篇目。所以真实的文字的只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是概数。蔽就是概括。无邪是正,是人性的真实。孔子概括了无邪两个字。就是告诉我们诗经总的内容都是人性的真实。喜欢或者讨厌都离开不了这个主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是孔子德治思想的话用政令去引导,用刑法去约束整顿,老百姓不会犯法,但是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去引导,用礼仪去约束整顿,老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且都会守规矩的,我们知道法家的思想是法治,儒家的思想是德治。在大戴礼记中有孔子的话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一个是用辔,一个是用皮鞭。儒家的是用礼乐来教导这样人自觉服从社会的规范,法家是用法律来严格要求,我们因为害怕而要被动的服从社会的规范。从人性的基础来看,儒家的明显比法家有着一种优越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是孔子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这里时间都是约数。不是一定到了这个岁数才却学。比如三十就三十左右。这里的学是大学,古代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学都是官办的。平民以上都是要入学的,但是一般人都是小学毕业。而大学是有身份的人才去,去的目的也是做官。所以在尚书大传里面有话说入于学知君臣之仪,上下之位。很多说上包括礼记都非常详细的记录了十六岁才入大学?为什么孔子这样说呢?我们注意一下这里的志,就是立志去读大学。因为孔子的身份和实际情况。是的地位是可以去的,但是经济的情况有困难,所以一般人就会犹豫。但是孔子是立志去读大学的,是想去做官的。也就是以前我们讲的大学之道。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后我们会讲到孔子为什么去做官。孔子三十岁左右就立,立就是立住,也就是大学里面应该学的学到,可以谋生了,可以做官了,也算立身了。在论语后面的话里面有不知礼无以立。知礼就是知道礼法,礼法在当时社会中有普遍性必须性,也是君子生活的保证。四十岁就觉得自己够聪明没有迷惑了。孔子说过智者不惑。五十岁左右就知道天的意志了,六十岁对于别人的话听到耳朵,不用思考就明白其中道理了,这个郑玄注解是耳闻其声,知其微言。这个和后面孔子的话不知言无以知人,是一个意思。通过言谈就明白对方,这个也是对于世事的一种洞穿。我们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对于事情好像非常有预见性,对于人好像很了解。其实呢,反是。孔子不断的修身,到六十左右才有这样的的生活阅历的总结啊。七十的时候就做事情就很洒脱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规矩的,这个是一种乐道的精神。矩是矩尺,也叫九十度角尺。是画方的工具。孔子到了七十岁的时候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是合道的。我们再想一下我们读中庸的话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这个动行言三点都是成为规矩了,这个不是圣人吗?圣人所以被天下效法,这个和圣人自己的行为有很大关系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我们首先要介绍两个人,第一个是孟懿子我们知道在孔子在和孔子去世后,鲁国有三家大夫是鲁国的实际掌握权力的人,这里的孟懿子就是其中之一。孟懿子受父命和弟弟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樊迟也叫梵须是孔子的弟子。这里章是孔子告诉孟懿子为孝是按照礼规定的事亲的事情做。不要违背礼。樊迟正在给孔子驾车,孔子提到了这个事情。樊迟就问先生所指是哪些。孔子说父命在的时候用礼,死去了用礼安葬用礼祭祀。那么礼在这些方面具有什么规定呢。在礼记中都是有详细规定的。请大家参阅。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来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了。对于孔子的回答有三种解释。重要的地方在其字上,第一种解释把其解释成为子女,父命常为子女疾病担忧,我们要尽量不让父命担忧,保护好自己身体。朱熹就是这个解释。第二种,一个是关注的是唯字,把为解释成只要。就是只要父母在自己生病时候,自己担忧父母就行了。第三种把唯解释成为只要,把其解释成为父母。就是只要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担忧就可以了。明显第一种解释更优越些,曾子也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说,身体发肤受于父命,不敢损伤。这个和第一种解释很接近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姓言名偃,孔子的弟子。关于本章的解释也有两种,第一种是犬马可以服侍人,第二种可以人饲养犬马。在礼记坊记中有这样的句子 ,小人皆能有养其亲。不敬,何以辨?我们想第一种解释是犬可以守门,马可以运人,犬马都可以来服侍人,子女不心怀尊敬那么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啊。第二种解释是人都可以饲养犬马,子女赡养父母,不怀尊敬,那么和饲养犬马有区别吗?第一种是将子女比犬马,第二种是将父母比犬马。不言而喻,第一种解释更有优越性的,也更符合孔子的性格。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个章节也是关于孝的问题,关于色难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是顺承父母,子女要和颜悦色这个很难。第二是顺承父母的颜色,这个很难。就是关于色的主体的问题。历来有不少人争论争论的色是父母还是子女。朱熹就是采用子女,而包咸就是父母。接着我们看子弟,就是相对后面先生说的。先生就是先出生,这里指的是父母和兄长。子弟就是儿子和弟弟。有事情要做的时候,作为子女和弟弟的要积极的先去做。有酒和食物的时候,父母兄长先去享用,难道这个就是孝悌吗?这个是孔子的回答是一个反问句,肯定回答是这些不是。什么才是呢?是心的顺承。心顺承了这个和颜悦色才做的到。所以孔子说色难。看来色男解释成为子女更和后面的话联系在一起。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就是颜子渊,也就是颜渊,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孔子在的时候,孔子把颜渊作为经办人培养的,可惜颜渊先孔子去世。这个话孔子讲述颜回,从这个我们也可以看出颜渊的一些作为。孔子说我和颜渊一整天谈论,听不到他的其他意思,我还以为颜渊有些反应迟钝,但是后来我仔细观察他下来的谈论,他的言论也足以发明大道。所以说回也不是反应迟钝吧。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是孔子讨论人是不是很隐秘。孔子提出三点,也可以说三个方面。看他做了什么,注意他为什么做这些,究察他做这些安的什么的心。廋是隐匿的意思。所以在大学中有这样的语言。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社会是人的社会,自己的言行都是不是自己一个的事情,必然对外界有不同影响。我们在人类的社会,要脱离开,做完全隐匿的人,几乎是大多数办不到的。我们要认识到人的社会性。时刻恭敬奉礼。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关于温故知新的说法很多,一种是说温故就复习,知新就是学新的。还有解释习成故,是原来的有的,新是近有的。掌握故有,学习新有的。还有说故是往圣的学问,新是今天应该做的。常常这样的话继往开来。温故的目的就是继往知新的目的就是开来。这两点做好了就可以教他人了。我们看看孔子恰恰就是继往开来者,他整理古代文献,修诗书礼乐这个就是继往。教学就是开来。
子曰:“君子不器。”首先明白器是干什么的?是就用器。比如餐具农具等。器的用处是单一的。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的用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君子的才能才会显现。才会有更大作为。在后面有孔子说子贡是器的话,不少人以为这个是孔子看不起子贡。其实是由这个产生的误读。后面我们会详细谈到。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算一个君子呢?孔子说先做出要说的事情,然后再去说。也就是行在言前。孔安国在注解论语时说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说话重要的诚,做事重要的是信。小人言语很多而且有自己诡辩的伎俩,但是这些话都不是发源自己的诚心的。这不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吗?所以回到上面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个才是对的。作为君子不是不说话,是要看做的什么。这个行才是至要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小人,孔子常常拿来对比,有的时候他们区别是地位,有的时候区别是道德。这章涉及到两个词,就是比和周。比是偏向,周是周全。君子言行是周全的没有偏向,维护公道。而小人呢就会偏向一方。不会注意公道,往往注意的是自己在其中的利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是内外结合的,学是从外界获得,思是自己思辨获得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孔子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明确的说学了不思考,自己就糊涂。光靠思考,不学习新的便会疑惑。我们看看知道儒学里面汉儒重视考据,也就是重视学的方面。王阳明的呢,偏于心的发明,重视思。两者都是有偏颇的,到了极点就是可以成为一种异端了。孔子说执其两端,为学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些。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个句子很多解释,其中论语集解和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是攻就是治,就是说专注异端学说的学习危害不浅。南宋孙奕示儿篇却解释成攻击异端让他们的危害停止。清代焦循学习异端的学说和其交流切磋,异端的危害自然就停止了。当然还有很多解释不胜枚举。历来朱熹的解释是最多人接受的。也是较为合理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就是仲由也就是子路。是论语里面出场次数很多的人。给我们的印象有点莽撞的感觉。其实子路的特点是直,肚子里面装不了什么,不仅仅要说出来,而且还要做出来。孔子对子路说,由,教诲你要知道啊,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个才是真的聪明。据荀子记载这个话大约是孔子初见子路的时候说的,当然文本有些差异,但是意思差不多的。这个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的态度。很少人关注最后一个知字。这个知读智,也就是智慧的意思。为什么孔子要说智慧,因为子路一生好的勇,我们还记得在中庸的子路问强的段落,孔子的话可以做这个话的又一面。“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路缺乏的常常就是冷静的思考,也就是缺智。当然不是没有智慧,这个我们要注意一下。只是没有达到孔子心目中的智慧的要求。这里注意一下孔子是子路的老师,老师直接称呼弟子的名。而同学朋友之间称呼字。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祖先是陈国的公子,后来定居在鲁国。干就是求。干禄,就是求俸禄。也就是怎么样去当官。子张问孔子怎么样当官,孔子告诉他道,多听旁人的意见把疑惑和未信的放在一边不说,其他的不疑惑的也谨慎说,这样减少过失和错误;多去看增长见识把自己不安的放在一边不做,其余自己安的也小心去做。这样就少后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后悔,这个做官的俸禄就在里面了。这里好像孔子拉的很远了,子张问怎么挣俸禄,孔子却说言行的谨慎。孔子认为言行的谨慎是做人做官的基础。只要做好人做好官做人俸禄就来了。当今有不少人一进入公司单位就是想我能挣多少,这个是和子张一个心态。而老板看的是你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孔子呢看重的更是品行。所以有言行的谨慎来教育子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个段落是说亲贤人远小人才可以使得民众服从统治。哀公是姓姬名蒋,哀是谥号。对曰,是回答的意思。在回答君主问话的时候,用对曰表示尊敬。哀公问孔子怎么样让百姓服从,孔子敬答到,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把不正直的人放在一边,这样老百姓就服从;把不正直提拔起来,把正直放在一边,老百姓就不服从。也就是要任人唯贤。在孔子的时代基本上用人的制度还是保持着用人唯亲。孔子的这个思想可以说到现在也是进步的。官员直接面对是老百姓。一个正直的官员做事情才会不求私利,讲公道。也才会符合百姓的利益,老百姓才会服从的。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是鲁国的贵族季孙氏。也就是季孙肥。是当时鲁国最有势力的人,连国君都要看其颜色。也是当时鲁国的背后掌权者。这里的忠以劝就是忠而劝的意思。是连接词。季康子向孔子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敬让老百姓尊敬,忠让老百姓效忠,劝让老百姓劝勉鼓励积极的做事情。三点问孔子怎么样去做。孔子的回答很简单,你对待老百姓庄重,自然老百姓就敬你了;你孝顺父母慈爱百姓,老百姓就忠于你。你举贤才而且教育能力差的人,这样上下齐心,老百姓自然互相勉励积极工作了。三个方面是季康子提出的是他用来要求百姓的,孔子的的回答很有意思。其实就是告诉季康子你要要求百姓怎么样。你先的怎么样。统治者是百姓的表率,上行下效。一切政治的开始还是从统治者开始的。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或是有的人,奚是疑问词、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引用尚书的话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的思想推广开就可以参与政治。我现在就是在做这些啊,怎么说没有为政啊?孝悌是儒家的基本观念,孝是上下的推广开就可以到君臣,悌是同辈的,推广开就可以到朋友这样的思想可以看大学和中庸。这样的语言很多。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信有作为品德两个意思,一个是自己的言行真实,还有一个是对人讲信用。孔子说做人而没有信用,不知道这个怎么可以啊。就好像载重的牛车没有輗,载人的马车没有軏,怎么样可以行驶啊。这里要懂这里话輗和軏的意思我们了解一下,车辕前面有一个横木叫衡,衡下面有一个弯曲的木头用来架住牲畜脖子这个弯木头叫轭,辕端连接衡的木销也就是輗和軏。我们常常说制衡,就是控制衡木的。衡是控制牛马方向的。这个木销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连接。没有这个连接就根本没有办法前行。而信就是人际关系交往的关键连接。若人不可以互信那么这个社会也是非常糟糕黑暗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古代的礼包括很多从典章制度到生活规范,从鬼神祭祀到婚丧嫁娶。这个章节孔子告诉子张时代变迁的大致规律。子张问十代的事情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的礼法从夏朝来的,有所增减,但是大体是可以知道的。周朝从商朝来的,也是这样的道理。以后周代的继承者,甚至是更远的百代,都会延续这样的规律,在大体上的改变是不多的。这个话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看看我们汉族的很多东西都是和孔子时代有真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就会对孔子当时的预见感到震惊,想想西方各国民族,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民族传统没有保留。是不是我们的文化更先进些呢。道是变化的,但是道的本质是不变的。孔子看到了这个点。真是不容易啊。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鬼是自己家族祖先的灵魂。孔子说不是自己家的祖先亡灵而去祭拜,这个是谄媚的行为,现在有不少职业哭丧者,他们是为什么去呢,是为了利。遇到该去做的,不做就是不勇敢。这个话的重要是勇。前面是轻,后面是重,整个话也就是叫人远鬼神,务实民心。而义是根据身份来说的。朋友的义在诚,君臣的在忠,子女在孝。这个就是义,我们今天说义气是很片面的,这个话简单理解成为今天我们说的见义勇为也同样是片面的。努力的去做君子自己该做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勇。这个和中庸里面的君子素其位而行意思接近。做人一定要明白见义而为。而不是见利而为。君子和小人往往的区别就在义和利上。君子做事情重的是义,是考虑自己该不该去做,而利是后来义到了自然而得,是后面的附加,不是一定有,不是必须有。小人做事情看重是利,是自己有没有好处。往往口头上称道义,但是去做事情时候必然考虑利益的必须有。这个便是君子小人的区别了。我们看孟子梁惠王章句的开始便是利益的纠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