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云轩读《论语》第十读 子罕

作者:四川文化网 | 时间:2015-8-5 16:17:09 | 阅读:3638| 显示全部楼层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个章节因为断句的不一样就有两种解释了。第一种就是前面的这个断句,与作为动词。解释下来就是说孔子很是谈论利,却常常谈论赞同命赞同仁。还有一种断句就没有这个逗号。与作为连词,这样解释下来就是孔子平常很少谈论利命仁。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更好些,虽然我们常常在论语和今天儒家经典中看见孔子谈论三个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孔子谈利的时候先会说义。就是主张义利,而不是利义,更不是单纯的利益。所以孔子很少说了。至于命就是天命性命之学,这个问题博大精微,孔子很少谈论,所以子贡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关于仁,我们知道孔子不轻易许仁。所以对于鲁侯几次问某人仁否,孔子回答未知。至于看来罕言解释成为不轻易说更为恰当。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是一个地名,古代五百家为一党,关于这个人,有的书说这个人叫项橐,也就是七岁就做孔子老师的神童。当然项橐说没有具体的根据。姑且就称为达巷党人吧。达巷党人说:“孔子太伟大了,学识广博,却不是靠一方面的才出名的。”这个就是说孔子不器。不器是什么,就是有天才的人。也就是圣人了啊。孔子听到后不敢自专,于是也很风趣的告诉弟子:“我有什么专长呢?驾车吗,射箭吗?我觉得我还是驾车厉害些。”孔子这里表现出一种谦虚,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是学而知之的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在射箭和驾车的选择上,孔子很有意思,选择了驾车。为什么呢,因为驾车在六艺中为最下的,最容易学的,在六艺中是最看不起的。也说明孔子虽然认为自己有驾车的才,但是也不是了不起的事情呢。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个段落反应的是孔子的于礼的看法,表面孔子对于礼的态度,从中也表面孔子并不是顽固的坚守古礼,对于礼的改变自己是有一定的原则的,朱子曾经引用程子的话来说礼的改变是看违背不违背义,要是不违背,礼就可以改变。要是违背了就不应该去改变。从孔子的这个话我们也就可以明白的,孔子说:“古礼要求用复杂的麻做帽子,今天改成为简单的黑丝绸,这样更为节俭,我所以更大家一样。古礼要求在堂下拜君王而后再升,今天却在堂上拜君王了,这个因为君王实力减弱了,臣子傲慢。我还是要坚持我的和大家不一样,我还是要在堂下拜君王。”从孔子对于俭的赞成和泰的反对就明白孔子对于礼中间是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的。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绝一定没有的意思。孔子杜绝四种不好的弊病。意猜臆的意思,就是自己之心去猜测别人,必是必须必要的意思也就要义之于比,固是顽固固执,我是私我的意,就是主观上影,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自私的意思。孔子杜绝了这四件。杜绝了去猜忌别人,杜绝了去强迫自己他和他人必须做什么,杜绝了顽固不化,杜绝了自私自利。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孔子在匡地出了危险,孔子十分坚定镇定 。他认为老天爷选择了自己,自己充满了乐观。此次的言语和上文在宋遇难相似。孔子说:“文王虽然不在了,但文王的典章制度流传到我这里来了。若老天要灭此种文化,我就根本不会学到。看来老天是不想这种又化失传呀,天意向着我,匡人又会对我怎么样呢。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太宰据考证为吴国的太宰。太宰是一种官职。太宰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你们的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有这么多才干呢?”子贡听到这个话,非常高兴,回答道:“老天爷要让我们的老师成为圣人,所以我们的老师,才有这样多的才干。”孔子听到这个话,回答道:“他才知道我吗?我年少的时候也很平静,因为要谋生,所以会的一些低贱事情。难道这些很多吗?不多啊。” 太宰认为孔子,是圣人。因为孔子会很多东西。子贡的回答也是说老天爷让孔子会的很多东西。大概是说孔子,是生而知之的人吧!而孔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而且是困而知之。
  牢曰:“子云 :‘吾不试,故艺’。”子牢是孔子的学生,他说我们的老师曾经说过,我不被用,所以任,掌握很多技艺。看来儒家,第一是准备要来做官,来践行自己的主张,要是做不了官,也要掌握很多谋生的技巧。这张和上一章本来是分开的,后来朱熹把合在一起,因为一直都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里,他开玩笑地说,自己无知。当然这是一种自谦之词。孔子接着说,假如有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来问我。我空空如无如的样子,然后反问他事情的两端,这样问题就搞清楚了。孔子说空空如也,叩两端而竭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从两端而后至中庸。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凰鸟飞起来,以及龙马驮出河图,这些都是古代圣王时候出现的祥瑞。而孔子的时候,这些祥瑞,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孔子在这里发出叹息。我就这样完了吧。孔子关心社会,注重道体的延续。面对现实多次发出类似的哀叹。比如道之不行矣夫。不过孔子又社会也会表现得非常自信的,比如吾之祷久矣。这个和他说话时候的情形是有关系的。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齐衰,是古代丧服。仅次于斩衰。有关这些可以查阅《礼记》。衰都是用麻布制成。这里用齐衰也包括了斩衰,也就是说穿丧服的人。冕是帽子,衣是上衣,裳是下服,也就是祭司所穿的衣服。这里也就是指祭司。而瞽者就是盲人,古代很多祭祀的乐师都是盲人。按照这个意思,就是说孔子看到穿丧服,穿祭服以及祭乐师。虽坐着也是要站起来。经过这些人的时候,都要小步快走,以表示恭敬。这个是当时的礼节,按照礼节来做事,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里颜渊在这里感叹孔子之道。用了喟然来表达。这里说孔子,仰望他真的很高。钻研又很坚固。远看他好像在前面,一下子又好像在你后面。这里是说孔学之深,孔子德行之高。接着又说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用文来教育,用礼来规范。使我不能停止。虽然用尽我所有的才,但是前面好像有一个什么高大的站在哪里。我想要追赶他,却怎么也办不到。从颜回的话,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崇敬。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孔子曾经做过大夫,大夫如果去世了是要有治丧的家臣的,这个是当时的礼。而孔子在病重的时候,子路以为孔子命不久矣了,就准备让门人来充做家臣。不久孔子的病情好转了。孔子知道这个事情非常生气。为什么生气,因为孔子如果在当时去世的话,自己并不是大夫,并不能使用家臣的待遇。孔子一生都在维护周礼,没有想到自己的弟子却背着自己破坏周礼。所以孔子说道:“很久了,子路做这样虚假的事情。我本来就不该有治丧的家臣,而做出有来。我是欺骗谁啊,难道是欺骗老天爷吗?我若死在治丧的小臣的手里,不如死在学生们的面前。若不按照大夫礼去隆重的去举办丧事,难道我会死在路上吗?”看来孔子对于破坏礼教的人是非常痛恨的。不过我们还是要注意到前面孔子维护礼教的原则性。也就是前面麻冕章讲过的问题。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个话有意思,从表面是子贡问孔子:“我有一个好的玉,是用箱子把他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人卖了呢。”孔子回答道:“卖掉了啊,卖掉了啊,我也等着识货的人呢。”从一个玉,孔子立刻就想到了,出仕。想到了尽快去推行自己的主张。为什么孔子这样的着急呢。在孔子看来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只有自己的主张才可以救天下,所以要越快实行越好啊。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多次对现实失望,多次想到离开中国,比如说过的乘桴浮与海。这次孔子想去的地方是九夷。夷是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比如后羿就是属于夷。夷原来主要生活在山东半岛的东部,由于和华夏族的碰撞融合,夷逐渐由河北辽宁向朝鲜半岛迁徙。成为朝鲜族的先祖。孔子想要到当时夷人族的地方去住。有人知道后就告诉孔子:“夷地太蛮荒了,去了能怎么样啊。”孔子说:“有君子迁居道那里,又怎么样会闭塞荒蛮呢。”孔子多次的失望,但是没有绝望,直到死都在推行自己的主张呢。孔子偶尔一点的小脾气,真的非常有意思。让我们明白圣人也是人。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关于这个句子有着不同的说法,主要是关于诗和乐。我们知道,古代的很多诗是有音乐的,同样很多乐有歌诗。所以诗和乐就在这里混淆。第一种说法说是包慎言的,孔子说 :“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把诗乐的乐律进行了整理,分开了雅乐颂乐。”这里还有说整理乐章的。第二种说法也就是说正乐就是删诗。这个主要是史记中的观点,孔子说:“我从工国回到鲁国,对于诗进行整理,分开了雅颂。”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句话是孔子的行事原则。孔子说:“在外面的时候就用心来事公卿,回到家的时候也用心来事父兄。遇到丧事不敢不努力去做。不如醉酒,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此次情虽然简单,但是努力去做,掌握好分寸。对孔子来说不是难事,但对很多人来说却很难。因为我们的心,常常被私心所牵系。这里还有一点要值得注意,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忠孝中国人道德的基本原则。在家敬孝,出则尽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句子什么意思,我们用得就很多。现在解释起来就是说,过去的就像这样啊,晚上白天也不知道休息,也没有停止。但是孔子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呢。按照,朱熹对于论语的解释就是说孔子发现了,道中的理。说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此道之本然也。也就是说生生不息。看来朱熹的解释,更有一些优越性。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为什么说这个话,在史记里面有详细的记录。那次,为卫灵公与南子,孔子,三个人一起经过街市。而为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乘,孔子为次乘。而古代贤明君主,总是会同有德才之人同乘。而这次,昏庸的卫灵公却选择了同南子在一起。所以孔子感叹道:“我没有看见好德有这样好色的人啊”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在尚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句话,和孔子的话,可以相互发明。孔子这里说:“好像筑山,仅仅在要一筐的土,就可以成功,但是停了下来,这个是自己停下来的,所以没有成功。又好像在填平土地,虽然只倒了一筐的土,这个是进,这个也是我自己做的。”同样,这里想到孔子说的一句话,吾欲仁斯仁至矣。进退和停止,都是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所以怪不到他人。孔子,说这句话,就需要鼓励我们发自内心的自强不息。也就是要进,要持之以恒,那么德这样的大山就可以筑好了。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这里有两个词我们现在用到的不一样,语去声告诉的意思。与平声通欤。这样我们就更明白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了,孔子说:“对于我告诉他的,他丝毫不会懈怠,只有颜回这个人了吧?”这里再次是孔子对颜回这个爱徒的赞赏。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章可以与上章并为山一篑章参看。孔子评价颜渊道:“他真可惜呀,我之见他进步,却没有见他停止。”很明显,这个句话是在颜回去世后说的。同样类似的话,在论语里面还有很多。除了惋惜,就是哀痛。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去世不仅仅是自己的损失,是学问的损失,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损失。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在汉唐的版本里面,这个章节解释都是和颜回得去世有关的。这章和前几章,必然是有关系的。李轨的《法言·注》和《文心雕龙》等书,都是明确提到这个话和颜回去世有关系。那么孔子这里说的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禾苗不开花的有啊,开了花又不结实的也有啊。”孔子这里也就是在叹息,颜回还没到自己,施展才干的时候就去世了。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对于年轻人的看重,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弟子,年纪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比自己小了很多。孔子说:“年轻人是值的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以后不如今天呢。如果他们到了五四虚岁五十岁的时候,庸庸碌碌,默默无闻,那样这人就不值得敬畏了。”这一章是年轻人值得仔细读一读的。孔子在这里,启示我们年轻人,要好好学。如果昏昏沉沉,庸庸碌碌得过一辈子,不明白道理,没有上进心,这样的人是不值让人去敬畏他的。难道我们真愿意做这样的人吗?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从这个话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一些进步性。孔子是很看重年轻人的。因为年轻人充满了潜质。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法语之言就是严正之辞。而巽与之言就是温婉之辞。孔子说:“严正之辞,岂不听从,但要完全改过来才好。温婉之辞,岂不让人愉悦,但要完全明白才好。只知愉悦而不思索其道理;只知服从而不诚心改过,我真拿他没办法啊。”孔子说的这样的人。也就是没独立思考能力和思想简单之人,这样的人多粗人。性情率直,又不能去塑造。是不能教之人。故孔子拿其没法。其实还有一种人,油盐不进,好歹不听,甚至是要反道而行。不仅是不改不绎,还是不从不悅,此更是极端。俗言听人劝得一半。我们面对他人善意规劝时,不要悔疾忌医,虽是逆耳之言也要认真听取。仔细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此章重出,见《学而》篇之第8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是三万余人的部队。这就是孔子时代一个大国应该拥有的部队总量。天子拥有六军。当然,这里的三军,指得是很多。也是孔子做了一个比喻。在中庸里面,也有类似的一个比喻。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两则话的语法,是一样的。孔子这里说:“假如三军可以夺去主帅,但是平常的志,也是坚定不移的,不可以夺去的。”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格高于三军统帅的。一个人的人格,他的追求,也就是志。是不可以去强夺的,是要受到尊重的。既使他是不对的,也要用教化去改变他。不要用武力。于今天看来,这个是很有先进性的思想。做这个思想是正确的,那更要受到尊重。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这一章和下一章。有版本合成一章,若合成一章前后略有矛盾。所以我还是愿把它分成那两章。这一张是孔子赞叹子路的话。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衣服,与传统华贵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那只有子由了吧。”我们的才德不是靠外在的物质体现出来的。所以孔子很赞赏子路的这样的行为。而今天的人,往往我外界的物质判断人,不仅仅以貌取人,而且用物质来衡量一切。这才是应该耻的。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路终身咏诵的是诗经邶风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不忌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的呢?子路把这个座位人生的座右铭一样。但是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够的,所以孔子说道:“这仅是一方面啊,难道就很完善吗。”在孔子看来贫而无怨,富而无骄这仅仅是一个基础的标准。要做到更好,也就是前章提出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这当然是一个比喻。到了危难的时候,才知道什么人是你的朋友。到了困境的时候,才知道什么人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这个句子虽然简单,但是值得我们反复地玩味。会让我们想到很多很多。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说:“聪明之人没有迷惑,仁德之人没有忧烦,勇敢的人没有畏惧。”朱熹在注论语的时候,说到:“光明完全可以照出道理,所以并没有迷惑。道理完全可以胜任却私心所以没有忧烦。浩然之气完全可以匹配道义所以没有畏惧。”从朱熹的话,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孔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智仁勇是儒家的三个要求。以后读孟子的时候,还有更详细的。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学问是有层次的,孔子就明白这些层次。这里孔子就是说出了这样的道理来。孔子说:“可以一起求学,但是不一定都在追求道,都在追求道,却不一定都可以坚守,都可以坚守,却不是都明白权变。”学习里面会有很多一起的人,但是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却不一样。有的就是为了功名利禄。有的却是为了求道。而即使求道,不一定都吃的苦,都可以做到弘毅,去坚守道。即使剩下那些坚守道的人,也有不知道权变。我们读孟子中有讨论嫂溺援不援手的问题,正是讨论权变的问题。学儒家,有目的不一样的,有半途而废的,有学的死板的。这些我们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唐棣是一种植物,据考证就是今天的郁李。一直庭院观赏木本花卉。孔子曾经删诗,而孔子引用的这个诗却不见诗经,也许是孔子曾经删去的部分吧。所以很多版本都将这个称为逸诗。这个章节就是孔子评论此诗的话。诗的意思是“唐棣之花,摇曳生姿。哪里不想你啊,只是你居住的太远了。”孔子说道:“是没有想啊,要是想怎么远呢。”我们从这个话引申下去,有不是人做学问,遇到问题就不愿前进,然后说不是我不想前进啊,是自己的才不足啊。有一章冉求就是这样说的,孔子回答道的是今汝画。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我们学东西,虽然才的多少是上天赋予的是不均等的,但是后天只要自己勤奋是可以弥补一些的。而自己不愿意勤奋,就常常给自己找一些借口开脱。就好像说不是我不想你,是你住的太远一样。要知道吾欲仁斯仁至矣的道理。我常常说,只要坚持不懈,一直在学,无论多少,其实这个都是一种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