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易白:穷梦敢真,国运必盛(正论)

作者:热血老班长 | 时间:2023-10-13 03:11:38 | 阅读:660| 显示全部楼层

易白

易白



◎ 易白

穷人可以做梦吗?穷人可以逐梦吗?
当穷人对周遭感到恐惧和无力时,还敢跟命运抗争吗?对诸多负重前行的穷人而言,有时一句“负能量”的话,能成为压垮“求生意志”的稻草。
什么是穷人?他们或囊空如洗,或不遑暇食,或闲不容息等等,然而这些并非真正的“穷”。
据有关数据显示,全世界70多亿人口,平均7000个人中,只有1个人是富豪。而在我国每1400人中只有1人是千万富豪。[1] 而形成富豪的相似规律是,55%是企业主,20%是“炒房者”,15%是“职业股民”,还有10%是“金领”。[2] 而“金领”作为职场高级管理者,未必只是拿工资的,暂且不论这些数据是否精准。但有个铁定事实就是,“打工”和“考编”极难成就千万富豪。房产泡沫期,1000万在“北上广深”只能买套房。[3]
如将我国人民信贷总额平摊至人均,则人均负债约为14万元。[4] 这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的。所以除了个别“千万富豪”,绝大多数人都算穷人吧。


惧穷不争,代代皆穷


真正的“穷”,是一些穷人劳劳碌碌,将许多时间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或“价值极小”的事情上。
比如有的人愿意一辈子“拧螺丝钉”,却不愿意投入一个月或一年时间去学习一门新的赚钱技能。又如有的人为了取悦他人眼光,每天投入大量时间精心装扮自己,却不愿意投入同等时间精力从内在去提升自己。再如有的人就业或创业不亲自调研、不研判盈亏,然后就像钻牛角尖一样,一条道走到黑等等。
真正的“穷”,是一些穷人不敢创业,不敢冒险,不敢让自己变成推动社会就业那个人。
一个人的认知和思维,胆量和格局,决定了一个人走什么路,赚多少钱。
一些穷人的思维普遍是“我喜欢什么,熟悉什么,擅长什么,我必须做什么。”或者是“我急需要钱,需要生存,需要养家,我必须去打工。”
难道一辈子“拧螺丝钉”的穷人没有努力,或者不够努力吗?
难道每天精心装扮自己的穷人形象不好吗?
难道坚守初心,一直在就业或创业的穷人,付出还不够多吗?
显然,很多人的认真和努力,奋斗和坚守,都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富人和穷人都是人,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为何收入差别那么大?
观察生活,不难发现,富人的认知和思维,胆量和格局,以及为人处事原则,却和穷人形成了天壤之别。
能用钱一步到位解决的事情,富人绝对不会抠抠搜搜让自己走弯路。
即便没钱生存或创业,富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打工,而是借贷或融资。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富人都会想方设法迎难而上,就连面子也能拿得起也放得下,甚至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判。
即便投资或创业失败,富人也会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设法重头再来。
很多时候,认知和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胆量和格局,也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赚什么钱,或者赚多少钱。
观察身边穷人,不难发现许多人,总是为了赢得眼前而失去未来。
他们总让周遭的“人事物”绊住了前行的步伐;他们总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跟人斤斤计较。
他们要么经历失败或困苦时,怨天尤人。要么遇到难题和麻烦时,急于推脱责任或撇清关系。
穷人的特点是,诸多事情还没去尝试和坚持,他们就开始“自我设限”判定很难成功。然后又“自作聪明”的选择自我麻痹,选择避重就轻,选择上班摸鱼等等。
穷人喜欢比较,比如看见明星或模特,看着光鲜亮丽,又能名利双收,然后许多人做梦都想当明星和模特。
听说别人做自媒体、做直播带货赚了钱,许多穷人就“一窝蜂”涌入平台开始效仿。
他们没有看到过别人的账单,更没有看到别人的优势、努力、付出和坚持。
诸多穷人,总是看到表面现象,或听到小道消息,就以为自己看清了“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网络观察,不难发现,许多人喜欢“复制”或“效仿”别人的成功经验,然后又模仿得很“山寨”。
穷人有很多种,其中不乏各种精英和人才,他们本可以“翻转命运”跨越阶层,却一次次向命运,向环境妥协,所以他们一直无法摆脱“贫穷”。
而形成“穷”的原因,不仅有外在因素,还有内在因素。
首先他们的“精神意志”是不坚定的。
面对父母养老、结婚彩礼、子女教育、车贷房贷等各种开销时,他们还敢继续做梦吗?
经历一次次挫折和苦难后,他们的“精神意志”还能坚如磐石吗?他们还有抗争的信念和勇气吗?
很多时候,物质层面的“穷”会令人渴望物质,精神层面的“穷”会令人是非不分。
生活中不难发现,穷大致可分五种。一是原生家庭的穷;二是认知层面的穷;三是精神层面的穷;四是物质层面的穷。
当“前四种穷”形成多数时,就会形成第五种穷,既“环境层面”的“穷”。
进而会形成广泛的“求生思潮”。


寡欲有为,无欲大为


两个月前,一则“6000多人考公,竞争1个岗位”[5] 的消息引起关注。
我看到后,不知是喜是忧?试问,那么多人考公的初心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或为了养家糊口,倒也无可厚非。
如果是为了报效国家,为了服务人民,我给他们点个赞。
如果是为了谋个“铁饭碗”,进而当成“翻转命运”的筹码,我建议“他们”别凑这种热闹。
不排除在“求生思潮”下,这种“求生”和“求稳”动机,成了一些人“考公考编”的初心。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警惕,那些“当寄生虫”和“以公谋私”等思想倾向。
穷人当知“职权”的本质,意味着牺牲和奉献。所以“考公考编”无法成就“千万富豪”。
因穷而官,因欲而贪,因权而富,乃是罪富。任何负向发展的“人事物”终究不得善终。剑走偏锋满足私欲,必遭反噬付出代价。
从诸多“落马官”履历不难看出,他们多出身寒门。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时“穷”会成为人的软肋。
诸如父母病危,又如亲友困难,或如亏欠人情,再如争强好胜、贪图名利、沉迷权色、急功近利等等,人所在乎的所有“人事物”,几乎都能成为人的软肋。
任何人活在世上,在需要别人同时,同样被别人所需要。
人即便当下没欲望,不代表将来没欲望,好人也未必一辈子是好人,凡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软肋”。
清官不贪财,不代表亲友不爱财;清官没欲望,不代表亲友没欲望;而亲友有时也会成为清官的“软肋”。
人活一世,总会有诸多绕不过的“人事物”,推动着人去犯错。
而成就“欲望”的,莫过于欲望的“输送群体”。
在“求生欲”躁动的当下,各行各业都滋生出诸多“扭曲念头”,越多人也开始变得毫无底线。
一些在困苦中挣扎的穷人,看见别人“赚”得盆满钵满,难免会蠢蠢欲动。
我们是否应反思,致使“穷”的“致命软肋”,究竟是认知层面的穷,精神层面的穷,还是物质层面的穷,或是环境层面的穷?
笔者良心建议,穷人若想与命运抗争,不仅要战胜眼前的困苦,更要战胜“穷”的“致命软肋”。
穷人当知,寡欲而为才能作为,无欲而为才能大为。欲望越多烦恼就会越多,人的理性和智慧,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面对干涉人生、思想操控、道德绑架、剥削压榨,以及官僚主义[6] 、资本主义[7] 、女权主义[8] 、男权主义[9] 等“人事物”时,不应息事宁人或装聋作哑,而是要敢于说“不”。
尤其面对那些动摇自己“精神意志”的“潜在错误”发生时,如果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方法和行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无论所处环境如何变化,只有敢于较真,才能保全未来。
人这一生,固然要背负诸多“责任”负重前行,但也不应任由周遭“人事物”随意拿捏自己的命运。如果“一群人”自己都没“活”明白,有什么资格教育人?
前行的路上,诸多企图“操控”或“改变”你的人,包括“没有成功过”的亲友,不仅在“认知和思维”层面帮不上你的忙。即便他们“真的成功过”,并将经验和方法告知你,也只能作为参考,未必就适合你。
穷人当知,无论什么人给你建议,即便是你的亲人或贵人,都无法为你“输掉的命运”买单。
只有理想和志向,所指引的实践和努力,所总结出的方式方法和人生经验,才是自己的灵魂。
人越是穷困潦倒,越不能急于求成,急躁和不安会降低人的智商。
穷人当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冷静分析形势变化,才能想出最佳的“突围策略”。


不变则穷,错变更穷


笔者有个朋友。年轻时,他坚信“穷了大半生”的父母,给到他的人生规划错不了,就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熬到研究生毕业时,他已经老大不小。
他频繁面试和多次跳槽后,不是吐槽工资待遇低,就是吐槽工作太枯燥,或吐槽老板将他压榨成“加班狗”,然后总是怨天尤人,不是“被炒被辞”就是主动辞职,还因劳务纠纷闹上了法庭。
听说网文作家凭借“爆款小说”少则年入百万,多则年入千万,小说还被改编成网络剧,他觉得这是“名利双收”的好职业,而且时间又相对自由,于是他又在家啃老,埋头写了两年小说,然而却没赚到什么钱,所以他又再次放弃了。
结婚后,他已然步入中年,为谋求一份传说中“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他加班加点备考,好不容易“考公”成为公务员。
他告诉我,原本想一边上班“摸鱼”,一边创作小说,写出“千万爆款”小说后,就果断辞职。
没成想上班后,他看不惯这个,又看不惯那个,工作上出点小问题被领导批评不说,工作时偶尔疏忽一下,就被群众电话投诉。崩溃到极点的他,果真辞掉了“铁饭碗”。
后来,他又换了几份工作也没干好。听说亲戚开网店赚了大钱,他又贷款学着做网店,折腾一段时间后,发现没赚到钱,他又放弃了。
看到“北漂骑手月入2万全款买新房,收获7万好评”的消息后。负债累累的他觉得“学习别人成功经验错不了”,于是便转行当骑手。结果三个月跑下来后,他发现自己是经验最少、赚钱最少、好评最少的那一个。
他说,不愿意在风吹、日晒、雨淋的环境下“超8小时”工作,于是他又转行了。
岁月斗转星移,他还在一次次转行,听说什么“赚钱快”或“赚钱多”,他就“跟风”做什么。
青春已然消逝,他走了不少弯路,也上过不少当,最后什么都没干出“名堂”,不仅没赚到什么钱,还欠下越来越多债务。
他找我喝茶诉苦,坦言“活着”真的太难了,各种狂轰而来的催收电话,还有家人的各种抱怨指责,曾让抑郁的他,动过轻生的念头。
我告诉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10] ,任何行业只要锲而不舍,坚持一直深耕下去,当爬到“金字塔顶尖”时,就能望见脚下的辽阔风景。
他抱怨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我告诉他,世界上任何生命物种都活得不易,并且生存环境都充满了各种危机。这不仅是“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更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
人类的文明发展到现在,也无法彻底解决这种生存法则。
只要欲望一直存在,人心就会产生各种贪念。
有人依赖环境,有人利用环境,有人战胜环境。
人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自己。社会环境因素,只能算其中之一吧。
在幽静的茶室中,我和他各抒己见,彼此交换心得。
就物质层面看,个体穷或负债,属于个别现象。群体穷或负债,就是“材料”和“数据”出了问题。而欺上瞒下,或多或少会影响“顶层”的决策和布局。
难道我朋友不够努力吗?他一直在行动,也没有触碰底线,只是没有明确理想和志向,而且“精神意志”不够坚定。当生存环境不断刷新他的“三观”时,他的“三观”一直跟着环境在变化。
而深究其因就是,他从周遭“人事物”所接收到的信息,未必就是“精准”和“正确”的。外加“生存焦虑”对他“精神思想”的不断挤压,导致他“认知和思维”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
一个人生存难属于个别现象,一群人生存难就是社会现象。
而“另一群人”为了生存,又会去“加剧”这种“社会现象”越演越烈。
追本溯源就是“文化”和“制度”出了问题。
反观当下,作家都在“写”什么?学校都在“教”什么?媒体都在“传”什么?制度都在“管”什么?当下社会“思想潮流”都在“想”什么?
深究其因,不难发现,诸多人的“三观”受到了大环境的污染。一旦“文化”和“制度”,跟不上社会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诸多“求生者”的“三观”极易破碎。
不难发现,经济泡沫与通货膨胀,会形成更多人负债前行,而经济萧条时期,更会形成“掠夺者”和“求生者”设法变通。
没有正向发展的“文化”加持,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再好的“顶层政策”都极难落地,别有用心之人总能想出“对策”欺上瞒下。
所以这些“别有用心之人”应当好好接受教育,否则就会变成“寄生虫”和“掠夺者”。


树不治根,枝穷叶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11] 如果“文化转型”和“制度转型”没跟上“经济转型”迅猛步伐,社会将出现诸多问题。当各行各业“爆”出诸多颠覆三观的新闻时,诸多“所见所闻”就是最好的见证。
诸如“数据政绩”和“资源浪费”,又如“自嗨文艺”和“医疗漏洞”,或如“师德缺失”和“食品造假”,再如“群体负债”和“群体失信”等现象出现时,我们应当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道德伦理”形同摆设?
70多年前,我国上下一心,勒紧裤腰开天辟地。
那时候,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全国人均负债却没现在这么高。
那时候,许多人都能脚踏实地搞生产,而且产品质量普遍较好。
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都比较实诚。
如今呢?生产力上去了,经济也腾飞了,科技也发达了。然而,产品质量下降了,贫富差距拉大了,社会结构复杂了,人与人之间的实诚也变少了,社会上也滋生出许多忽悠和欺骗。
招聘人才时,企业貌似不画“大饼”无法压榨劳力。推销产品时,厂家貌似不夸大、不忽悠,就无法达成营销目的。
反观社会,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人提防人,人算计人,人奉承人,人压榨人,人糊弄人,人欺骗人等事情时有发生。
应当反思,在“流量至上”的年代,我们的文化是否出了问题?
看看时下,那些狂轰滥炸的推销电话在推销什么?还有网络上那些作妖搞怪、噱头炒作、围蹭热点的资讯,几乎所有的“流量营销”都企图抓住“人性的软肋”。
诸如“鬼画符”那般存在的“书法大师”,又如“爱打卡”旅游景点的“人工美女”,或如“软色情”引起争议的“作家诗人”,再如“晒截图”圈人报名的“致富讲师”,还有“卖良知”引流圈钱的“网红播主”等等。
这些人在欲望的推动下,恨不得抓住人性的软肋,将穷人手机里的钱“转”到自己手机里。
这不是危言耸听,依各种数据分析“形成富豪的规律”看,令人深感疑虑。
55%企业主究竟在“推动就业”还是在“压榨劳力”?
20%“炒房者”究竟是刺激了城市经济发展,还是加剧了“国民贷款总额”和“社会贫富差距”?
15%“职业股民”究竟是推动了企业发展还是资本掠夺?
而10%的所谓“金领”究竟是高级管理层,还是“资本掠夺贫民的参与者”?
这并非良性发展规律,诸多财产和资源,正在任人掠夺和占有,正在任人糟蹋和浪费。
地方财政不应依赖房产经济、汽车经济、户籍经济、停车经济、罚款经济等极端做法“填补”财政漏洞。
更不应巧立各种名目,一味地跟“上面”要权,要钱,要人,要地。
地方财政无论多么“吃紧”,都不应在底层穷人的“信用卡里”动“歪脑筋”。
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制度,如果无法帮助企业和个体解决难题,只是在增加难题的话,就应撤销合并、改善制度、缩编节源。不应形同“毒瘤”般“吸食”和“消耗”穷苦民众的“血”。
底层“贫血”的问题该怎么治?所有理念推行,都应简政放权。不能老将民众赋予的“权柄”握于手上,却不顾民众生死。
比如一些地方,履次“修挖建”的城建项目;或如不利底层生存和发展的监管制度;再如诸多荒废土地和闲置楼宇;还有卖力“开罚单”的非编人员等等。
如此环境,试问,穷苦民众还敢做梦,还敢逐梦吗?
人穷怕了,心中还有理想和志向吗?地方财政从底层“吸血”,一旦穷苦民众“贫血”了。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生存欲望”是人之常情,“吸血欲望”是民之悲情。如今诸多应届毕业生为了“求生求稳”而“考公考编”。
试问,这些年轻人,今后能经得起“欲望”的考验吗?
难道用物质层面的“贫穷”,教育他们不要贪腐吗?
根穷叶枯,所以得从“根”上解决问题,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转型”离不开“文化转型”和“制度转型”以及“教育转型”齐头并进。
为官当知,在其位谋其职。应牢记“铁饭碗”是责任和荣耀,并非“翻转命运”或“满足私欲”的筹码。
所有不利于“底层生存”和“良性发展”的“土政策”和“野制度”都应摒弃。
民是一国之本,也是一地之本,当民众生存和创业入不敷出时。
试问,地方财政又能好到哪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城一县亦如大树,参天大树不应沦为枯枝败叶。
根是什么?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官为枝干,民为茂叶,如果“根”上“穷”了,枝干也“穷”了,无法再“穷”的叶子,就会“贫血”。
所以时下,一些地方的“官场文化”必须彻底“根”治。


除虫换土,施肥浇水


当“蛀虫”趴在树根上“吸血”时,枝干和茂叶所摄取的“营养”就会断层,蛀虫不除,树根必腐。
不难发现,时下一些基层单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蛀虫”。
人皆有欲望,求生欲越强,人就越容易失去理智,也更容易做出错误的人生抉择。而“欲望和错误”是“贪婪和犯罪”恶性循环的诱因。
究竟是物质层面的“穷”,形成了穷人在精神层面的“穷”?
还是精神层面的“穷”,形成了穷人在物质层面的“穷”?
物质层面的“穷”,会让穷人对物质产生巨大渴望。当这种渴望不断放大时,一旦缺乏精神层面的“正向引导”和“道德约束”,人性的“自私”就会不断放大。
诸如一些家长,老在教唆子女“考公考编”谋个安稳,却没教会子女端起“铁饭碗”意味着什么?
人性是贪婪的,也是自私的。绝大多数家长,潜意识里并不希望子女真的牺牲奉献,所以教给子女最多的,都是“利己主义”。
一些“穷”怕了的家长,在子女心中留下的记忆,莫过于“钱权名利”,或“安于现状”,或“出人头地”,或“传宗接代”,所有观念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取”和“得”。
有的家长,因认知狭隘而愚钝不堪,总对子女的人生规划指手画脚,或“道德绑架”子女负重前行。
有的家长,因自己没有成功过,就对子女的理想和志向,各种挖苦和打击,导致子女丧失了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勇气。
有的家长,事业上帮不上孩子的忙,生活上也不忘给孩子“添乱”,更不考虑孩子的人生规划和经济能力,只知道一味的“催婚催生”。
诚然“组建家庭”或“传宗接代”没错,但也要考虑现实条件是否允许?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就是一种“压力加码”。
不难发现,时下年轻人“职场观”惊人雷同。要么想着“上班整合资源,下班经营梦想。”或者想着“学会老板那一套,挖走客户自己干。”又或想着“为了还贷,一边上班,一边摸鱼。”等等。他(她)们几乎不反思,自己能为企业创造多大价值?更不会考虑老板创业失败是什么下场?这种“利己主义”实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贫瘠”,是真正的“穷”。
这种“穷”也是教育的失败。家长和学校都不应相互“甩锅”。不可否认“家庭教育”起到先导作用,然而诸多家长为了应付“衣食住行”也无暇顾及太多,就将孩子的教育托付给学校,而“学校教育”并非“一对一”专属保姆服务,所以“毕业等于失业”也成了常见现象。
如今的“社会教育”不像“家庭教育”那般仁慈或溺爱。诸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中小微企业,恨不得年轻人上岗就能为公司创造效益,更恨不得“榨干”年轻人的才华和青春。
近些年来,信息量的大爆炸,让现在的年轻人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审美更加前卫,他(她)们的“认知和思维”相比“上一代人”更高,更宽,宽广。
但反过来“上一代人”所主宰和制定的各种“条条框框”,正框住了他(她)们的灵魂。
这便导致诸多年轻人变得眼高手低,以前是“企业挑选人才”,今后是“人才挑选企业”。企业如同枝干的“末枝”,人才就像会开花的“果实”。
会跑的“果实”,到底要挂在哪棵树上开花结果?得看一方水土的“营养供给”是否充沛?是否接地气?
一座城就像一颗树,地方政府应少干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实事求是地为企业和人才,多输送一些“接地气”的“营养肥料”,等到企业和人才茁壮成长了,一座城市才有活力,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
所以“除虫”工作,得从根上“治”起,不仅要“治”基层,更得“治”土壤,必须“换”掉那些“毫无养分”的土壤,该施肥要施肥,该浇水得浇水。日晒雨淋从来都是有规律的,不应老指望“上面”下雨。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没有营养的“官场文化”如果不治,就会“结成”顽固的“石头”,最终“社会文化”[12] 就会缺乏“营养”。


穷极为官,必生祸害


孩子怕父母,父母怕没钱,没钱逼孩子,孩子变员工,员工怕老板,老板怕监管,监管怕上级,上级怕领导,领导怕情人,情人怕没钱等等,这种让“钱”贯穿始终的“恶性循环”得治。
当今社会,诸多负债的“上一代”创业者,宁愿躺平也不愿让人挑来挑去。
他们宁愿跑滴滴、送外卖、送快递,哪怕是做自媒体、做兼职、摆地摊等等,也不愿让“新一代”创业者“挑来挑去”或“指手画脚”。并非他们“放不下身段”或“看不上小钱”。而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在负重前行的同时,没时间精力去应付“N次”所谓的“试用期”套路。
创业不易,勉强维持经营的“中小微企业”,无论是筹集资金、创立品牌、研发产品,还是整合资源、招聘人才、开拓市场,或是服务客户、跟进项目等等,已经累得苟延残喘,还得应付各个监管部门,今天这个部门来查一下,明天别的部门又来查一下,动不动就说要整改一下,一抓住问题就要罚款单。然后“这个”要年审一下,“那个”又要报备一下等等。
更要命的是,一些“项目报备”和“审批流程”拖上个一年半载的,能把那些正贷款“交租金+发工资”的“中小微企业”给活生生拖垮。
这种现象,这种制度,实则是无力抗拒的“穷”,更是一种环境层面的“穷”。
如此环境,谁还敢创业?就算创业了,又有几个老板不动“歪脑筋”压低成本、压榨劳力?又有几个老板愿意将“生意”做成“公益”?然后押上全副身家帮社会推动就业,最后“债台高筑”宣告破产。
应当反思,一些地方财政为何吃紧?为何“发工资难”?钱都跑哪去了?这个巨大的“漏洞”,总不能再让“人均负债约14万元”穷苦民众来填补吧。
如果不是“萧条”和“内卷”,这个巨大“漏洞”什么时候才会暴露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穷”。而“穷”的“致命软肋”是一直企图掩盖真相,一直不愿做出改变的“认知和思维”。
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文化转型”和“制度转型”跟不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将来是否会暴露出更多问题?将来贫富差距是否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为官当知,城市的GDP数据不应仅靠“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撑。
应当反思,50至90年代“考公考编”的人,普遍都是些什么人?那时候信息封闭、物质匮乏、精神贫瘠、思想保守,寒门子女能考上大学都算祖坟冒青烟。
2014年媒体披露,“50后60后”成为贪腐最高危的人群,其中多为厅局级。[13] 不到10年时间,诸多“70后80后”和“90后”贪官相继落马。[14-15]
当应届毕业的“00后”都在“考公考编”时,[16-17] 令人担忧的是,那份“稳定”真的适合每个人吗?
人可以穷,但不能“穷”了道德底线,更不能“穷”了理想和志向。无论“经济转型”,还是“制度转型”,都离不开“文化转型”。
文化可以提升穷人的认知、完善穷人的品德、塑造穷人正向的“三观”。
这便需要通过“教育转型”达成“人才培养”。家长不能变成“赚钱机器”,学校不应沦为“教育机器”。
大学毕业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相辅相成。大学毕业后“社会教育”和“职场教育”应一以贯之。否则,人才受不住道德底线,将来可能会变成祸害。
穷人想发财,想买车,想买房,想追求更好的物质,要么上班,要么经商,要么贷款,就是不能为官。
当了官就不要惦记不该惦记的“欲望”。一旦动了贪念,就会变成漏洞,就会祸害一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人说:“清官必定富有,贪官一定贫穷”。[18] 对于这句话,我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富人当官更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不易被腐化是因为富人家里不差钱。穷人当官很难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容易被腐化是因为穷人家里很缺钱。
第二种解读:清官必然精神富有,这种富有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贪官必然精神贫瘠,这种贫瘠是一种低俗的欲望膨胀。
然而《包公的传说》[19] 记述道:“贪官富,清官穷”。我这样解读:“贪官靠贪污而富有,清官因清廉而贫穷。”
也许正因如此,古时才有那么多寒门子弟,想通过考科举“翻转命运”吧。[20]
想必诸多寒门子弟,清贫时也曾踌躇满志,决定要建功立业,让自己名垂青史。
然而官场又像是大染缸,而穷人的软肋是,即便抵挡住了灯红酒绿,也难以忽视来自周遭的冷嘲热讽,更难以忽视亲友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
人生中的诸多“负向因素”和“突发因素”都极有可能激起“穷人”对“权钱名利”的渴望。
从古至来,一代代人都在“考公考编”,我却对“考公考编”的应届毕业生,寄予了厚望。
希望他(她)们“考公考编”不是为了达成个人“求生求稳”和“翻转命运”的小私心。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希望“手握权柄”之人,爱惜自己的羽翼,坚守心中的道德底线和理想信仰。更别忘了,“经济转型”和“制度转型”背景下,“文化转型”和“教育转型”齐头并进,才能培养出更多“精神富有”的寒门子弟。
希望更多穷人敢做梦,敢逐梦,而不应在稍纵即逝的岁月中,变得不敢尝试和冒险。更不应心存一丝逐梦信念,也在“周遭观念”或“道德绑架”的裹挟中,一次次向命运妥协,然后在岁月蹉跎中慢慢老去。
人世间总是存在善与恶,社会中总会出现富与贫。
不可否认,只要欲望存在,坏人就会存在。但我坚信,只要真理存在,好人就会存在。
穷人既想当好人,又想做梦和逐梦,无论在什么行业,无论做什么工作,注定要斗争到底。先是和自己斗争,战胜邪恶的人性,然后和环境抗争,捍卫心中的真理,才能和坏人斗争到底。
这样的斗争,不仅需要精神、意志、品德、信念、理想、志向、勇气、担当、智慧、魄力、努力、行动、坚守等诸多构成因素,更需要争取亲友、战友、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只因抗争和斗争是漫长的,承受责任和压力也是必然的。
当感到身心俱疲时,不妨想想自己是个人,不妨想想乌龟驮着龟壳也很沉重,却从来没有停止爬行。
别看乌龟爬行缓慢,乌龟的“业务技能”很强,是当之无愧的“游泳健将”。下水捕杀猎物时,乌龟更是“快准狠”,而且乌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人间正道是沧桑,也许前行的路上,经常遇见一些跑得飞快的“陌路禽兽”或高调浮夸,或投机取巧,或见缝插针,或八面玲珑,或攀权附贵,或剥削压榨,或浑水摸鱼,或形同寄生,或瞒天过海,或无恶不作,或欺软怕硬,或以公谋私,或知法犯法等等,然而“陌路禽兽”早晚会“栽”跟头,成为乌龟的前车之鉴。
前途或仕途失意时,不妨学习一下乌龟,心平气和,看清自己,认清形势,守住初心。只要奔着方向,坚持一步步往前爬,便是进取之“道”。要坚信,奋斗之路只要锲而不舍,只要人在路上,即便步速形同龟速,也终究会抵达终点,修成“正果”。
孟子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1]
写到这里时,已是端午节,太阳还没升起,却让我想起了屈原[22] 《离骚》[23] 中广为传诵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存在个体与命运的抗争,也存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无论动物或人类,活着本就是一场战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才是人与命运“争”到底,该有的精神意志。当“穷人的本质”和“好人的品质”叠加在一起时,看似苦命的煎熬,却是一种人生修炼。做梦也好,逐梦也罢,关键在于自己。只要敢去“争”,梦就会成“真”。
如果社会上所有穷人,人人都敢与命运抗争,人人都敢与坏人斗争。贫穷算什么?“萧条”和“内卷”算什么?贪腐与不公又算什么?
我坚信,如果每个穷人都“敢”让梦想成真,国运必盛。


2023年6月27日
刊于《中华时报》及中华新闻网
中时网,新世纪艺术转发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2011.胡润研究院与群邑智库联合发布《2011年胡润财富报告》。
[2] 2011.中国经营网《中国千万富翁15%是职业股民》。
[3] 2023.36氪.魔都财观《1000万,在全国各地能买什么样的房子?》。
[4] 2011.虎嗅.搜狐.易车.据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刊文。
[5] 2023.《新京报》刊文《600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考公越来越难了吗?》。
[6] 出自1933年 8月,毛泽东在江西南部17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演说《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7] 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8] 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伦理与政治运动。
[9] 男尊女卑的系统化机制,提出者凯特·米利特,源于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
[10] 温端政.常用谚语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1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第8期《求是》杂志,2019
[12] 哲学术语,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社会文化结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
[13] 高级干部腐败多为道德败坏50后60后成高危人群 . 北京青年报 . 2014
[14] 瞭望|青年公职人员贪腐新动向 .刊于《瞭望》2020年第51期 . 2020
[15] 90后干部接连落马,中纪委重磅发声 . 中国纪检监察报、澎湃新闻 等 . 2023
[16]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决定“考公考编”. 《极目新闻》楚天都市报 . 2023
[17] 天目观察 大量00后投身考编 “求稳”适合应届毕业生吗 . 潮新闻客户端 . 2022
[18] 清官必定富有,贪官一定贫穷 . 360图书馆 . 2022
[19] 黎邦农《包公的传说》
[20]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21]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议论文,作品出处《孟子·告子下》。成语词汇,指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22]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3] 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编辑:青鸟
来源:今日头条《思想记录》头条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