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草圣(散之)文化第三代传承人李长生在清华美院书法高研班的演讲

新文人画院 2024-11-23 10:51 358人围观 艺术动态

草圣(散之)文化第三代传承人李长生在清华美院书法高研班的演讲
记录:清华美院高研班通讯组 了凡


各位老师,各位学员,爱好书法的同仁们:

       上午好!在座的各位老师学员可以讲都是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能到清华美院书法高研班学习是莫大的荣幸。在这里我也感受到大学里现在对书法的热爱。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演讲感觉非常好,很受启发,特别是邱教授振中先生介绍的笔法和中国书法史很是精彩。受到这样好的教育,十分感谢。在这里我不敢讲有什么演讲,就是分享,我在研习书法过程中会重视的一些注意事项,还有筱之林老的面授和书法前辈及同行的一些心血。在此之前我要向散之先生、筱之先生致敬,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以下如有不当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是书法练习中最忌讳的所谓“十法”。

       书法之道,素有箴言流传:一日疏于笔触,手脚似被时光拖拽,迟缓而沉重;二日未沾墨香,技艺已减半壁江山,隐隐有褪色之忧;至于三日远离砚台,则近乎门外徘徊,往昔功底恍若隔世云烟。众多书道中人,勤勉不辍,寒暑无阻,然则,仅凭一番“苦行僧”般的修炼,便足以登堂入室乎?且慢,此处暗藏玄机,十大“误区”,犹如迷雾重重,切莫不慎踏入!

演讲者李长生

1、不临碑帖,自己乱划

       一个人的字迹是否妙曼多姿,实则触及了书法审美的微妙境界,宛如品鉴一幅画卷,需遵循特定的美学尺度。谈及何为上乘之书道,其评判依据犹如夜空中指引方向的星辰,虽非一成不变之绝对,却蕴含了相对恒定的审美逻辑。一幅堪称佳作的书法作品,犹如双翼齐飞的鸟儿,需兼备两大核心要素之精髓:其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深刻继承,犹如古树根深扎于沃土,汲取千年文化之滋养;其二,则是将个人审美意趣融入其中,如同晨曦中绽放的花朵,每一瓣都透露着独特的风姿与情韵。
       继承与发展,这两大维度,犹如书法评判天平上的两端,其他细腻入微的评判标准,皆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精美楼阁。倘若书者拒绝临帖,那便如同拒绝与历史的智者对话,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一次无声背离。未能在继承的门槛上站稳脚跟,又怎能奢谈作品的好与不好呢?这无异于在艺术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评判价值的灯塔。

2、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对一种事物的偏爱,犹如心灵的灯塔,引领着个人的兴趣之舟破浪前行。这兴趣,恰似一缕轻风,悄然间吹动了态度的帆,而态度,又成了驾驭行为舵手的指南针,最终,行为的航迹深刻勾勒出结果的轮廓。
       当你一眼便钟情的字帖,犹如知音相遇,其风格与你的审美不谋而合,激起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临摹的过程中,你仿佛是一位虔诚的学者,细致入微地观察着每一个笔画,每一抹墨色,倾尽全力去捕捉那份神韵,模仿其技法与风格的精髓。即便汗水如细雨般洒落,心中却充盈着甘之如饴的喜悦。
       在挑选字帖时,不仅要慧眼识珠,精选那些法度严谨、技艺高超之作,更要倾听内心的声音,选择那份让自己心动的字帖。如此,方能如虎添翼,更快地踏入书法的大门。
       然而,入门只是书法之旅的起点。随着对书法艺术的深入学习和感悟,你将逐渐褪去感性的迷雾,变得愈发理性。你会像一位冷静的鉴赏家,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那些曾经仅凭兴趣选帖的冲动与情绪,终将在你的成长中烟消云散,被你彻底超越。此刻的你,已然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中,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俯瞰着曾经的自己,心中满是成长的喜悦与自豪。

当代草圣散之林老

3、厚古薄今,厚今薄古

       初学书法,犹如稚子学步,必循古法之径。在这条道路上,对传统精髓的汲取与掌握,无疑构筑了你书法殿堂的坚实基石。然而,古法之学,非为囚禁于往昔之框,而是借古鉴今,以期破茧成蝶,创新法之辉煌。学习古法,意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而非盲目追随,陷入墨守成规之囹圄。
       有人于传统功力上,犹如精卫填海,孜孜不倦,直至笔走龙蛇,形神兼备,几可乱真。然而,他们却似井底之蛙,不愿抬头望向广阔的天空,对现代书法之门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概以“丑书恶札”之名,拒之千里。自己亦如守株待兔,未曾跨出传统之篱笆半步,更遑论创新之法。如此,只知掏祖宗之腰包,不知开辟新径,终致半生为书匠所困,一世难登艺术之巅,此乃只继承不创新之殇也。

李长生与恩师筱之林老

4、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读帖,实则是一场心灵的朝圣之旅,是观帖、赏帖与悟帖的微妙融合。它引领我们,如漫步于书法艺术的殿堂,从一字之微,逐步延展至一行之流,再由一行之韵,跃升至整篇之壮阔。这不仅是点画与结构的凝视,更是章法、布局、风格与意境的深刻洞察。
       我们细细品味,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凝视,都是对书法之美的深度挖掘。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境,如同晨雾中的远山,朦胧而又引人遐想;那独特的风格,则像是一位位个性鲜明的诗人,以笔墨为笔,以纸张为卷,吟唱着各自的心声。
       通过无数次的驻足与回望,我们渐渐读懂了帖中蕴含的深意,那不仅仅是书法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素养的积淀、时代风貌的映射以及书法文化内涵的深刻体现。在这一刻,我们仿佛与古人心意相通,虽字形各异,却神交已久。
       最终,我们达到了悟的彼岸,悟出了书法背后的深层意蕴。那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精神共鸣,让我们在得其“意”而忘其“形”的过程中,领略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于是,我们学会了在形似与神似之间自由游走,虽不刻意追求形似,却能捕捉到那份难以言喻的神韵。


5、专注实践,不学理论

       沉浸于书学的瀚海,你可洞见:书法之道,犹如流水,既有岸畔之规,又无固定之态。法度存焉,而不僵死;无法则乱,如野马脱缰。初窥门径者,如饥似渴求法;登堂入室者,游刃有余用法;至高至远者,超然物外,弃法而不离法。正书,犹工匠之手,规矩方圆;知法,乃学者之心,明辨是非;用法,则是大师之志,挥洒自如。正书谨言法度,行书则意趣盎然,草书更是情感奔腾,无拘无束。
       无隶楷之基,则书不显古朴之风;无楷行之稳,则笔力难现从容;无篆草之灵动,则书道不畅,韵味全无。楷书过重,则行笔僵化,如老树盘根;隶书味浓,则草书失之粗犷,似野火燎原;若无行书之意蕴,楷书便显得呆滞,缺乏生机。学楷者,少年老成或有所得;而草书,则需岁月沉淀,方能驾驭自如,老而弥辣。
       洞悉此理,习书之路便如明灯照亮,有的放矢。古语云:“理论不明,实践难行。”书法之美,非仅凭手熟可得,更需理论为舟,方能扬帆远航。适当的理论学习,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滋养深厚;盲目实践,则如盲人摸象,事倍功半,难窥全豹。故而,书法之道,理论与实践并重,方能成就一番笔墨天地。


6、闭门苦练,鲜于交流

       真理,在辩论的火花中逐渐明晰,如同晨曦穿透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学习,则在交流的涓涓细流中悄然提升,宛若春苗得雨,茁壮成长。交流,这不仅仅是将个人的作品置于他人眼前,静待批评指正的简单行为,更是一场心灵的盛宴,在彼此的启迪中汲取养分,学习他人的长处,如同蜜蜂采蜜,博采众长,以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有些人,在书法的世界里默默耕耘,苦坐书房,仿佛与世隔绝的隐士,足不出户,沉浸在无尽的思索与练习之中,坚持不懈,这份执着令人动容。然而,尽管他们付出了汗水与心血,笔下的字却依旧难以跃然于宣纸之上,终其一生,或许只能是个技艺精湛的书匠,而无法真正步入书法家的殿堂。这背后的缘由,恰似那闭门造车的工匠,忽略了与外界的交流与碰撞,独自在狭小的空间里苦练,最终只落得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困惑,又或是井底之蛙,局限于自身的视野,无法窥见广阔的天空。
       交流,是那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它能引领我们走出自我设定的囚笼,看见更广阔的天地,让我们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最终,在真理的光芒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7、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古人有云:“书临千碑,方得创体之妙”,此言蕴含双重深意:一则,意在鞭策习书者需广纳百川,临写之量需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再则,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犹如集四海之珍馐,方显佳肴之味。若无临帖千锤百炼之量的积淀,书写之艺犹如无根之木,难以绽放出质的飞跃之花。《汲黯传》之小楷,名扬四海,其背后,是作者笔耕不辍,日书万字,如滴水穿石般不懈努力的结晶,方才成就此番超凡入圣之境。
       另一面,书法之道,贵在兼容并蓄,犹如蜂儿穿梭于万花丛中,勤勉采蜜,集百花之芬芳,方能酿就绝世之蜜。学者唯有“遍览百家之言”,如饥似渴地汲取各家之长,方能于心中熔铸万法,最终“自成一家之言”,独树一帜。若固步自封,仅守一家之囿,无异于井底之蛙,难窥书法天地之广阔,亦难登艺术殿堂之高阶。是以,学书之法,在于广临博采,方能书道大成。

8、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众多友人涉足书法之途,往往仅凭一时心血来潮,那份热情恍若春日里短暂绽放的烟火,绚烂却难持久。文房四宝尚未集齐,便已如秋风扫落叶般,热情尽失,悄然退场。另有一群人,胸怀壮志,誓以十年为期,深耕书法之田。然而,这漫长的十年之旅,却成了他们断断续续的修行,时而勤勉如蜂采蜜,时而懈怠似冬眠之熊,更有甚者,一搁笔便是半年光景。待重拾旧梦,笔下生涩,进步无觅,兴趣亦如熄灭的烛火,仅余微光摇曳。于是,胡乱涂鸦几笔,便匆匆宣告此役告终。
       书法之道,贵在持之以恒,每日精进,犹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反之,一日荒废,则技艺倒退三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此这般,时而热烈如夏,时而寒冷似冬的练习方式,即便名义上历经十年磨砺,其成效却难及勤勉数月之人,又怎能企及书法之殿堂,领略其深邃之美呢?


9、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研习书法之道,切忌“病急乱投医”的浮躁之心。临帖之旅,恰似一场心灵的修行,需历经入帖与出帖的双重境界。入帖,乃是经年累月的潜心摹写,直至心如明镜,手笔合一,精准捕捉字帖之神韵与体态,仿佛与之灵魂共舞。而出帖,则是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既能深谙原帖精髓,又能在转换字帖时,如破茧成蝶,翩然脱壳,不再受旧帖桎梏,临帖之际,信手拈来,皆成佳作,犹如行云流水,自在无碍。
       然而,现实中不乏急功近利的书友,尚未将身心全然沉浸于一帖之深邃,便急于另寻他径,朝秦暮楚,浅尝辄止。如此往复,恰似掘井之人,一生劳作于沙土之上,却未曾掘得一口清泉;又如书法探索者,毕生致力于笔墨之间,却难觅传统之真谛,其作品,犹如断流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源头活水的滋养,失去了根植厚土的坚韧。


10、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艺术,乃是一场灵魂深处的奢华盛宴,是攀登人生幸福巅峰的崇高之旅。一旦你轻轻推开书法艺术那扇神秘而庄严的大门,步入其辉煌的殿堂,所领略到的身心愉悦,绝非世俗中珍馐美味、权势富贵的浅薄欢愉所能比拟。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浪漫邂逅,是与古代先贤在心灵深处的默契对话,是与超凡神灵在精神层面的会心一笑。那一刻,你的心灵仿佛被点亮,顿悟的光芒令你心潮澎湃,血脉贲张,仿佛听见了自己生命跃动的最强音。
       难怪乎,孔夫子曾深情地慨叹:“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书法,实则是对精神世界的无尽探索与不懈追求,它不为那世俗眼中的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荣归故里,而是为了那份超脱物欲、净化心灵的纯粹与高雅。正因如此,踏上这条书法之路,需怀揣一颗虔诚而淡泊的心,方能领略其中的真谛,品味那份超凡脱俗的幸福与宁静。

11、我的建议:多读书,多历练,多沉淀

       林散之先生及筱之恩师常讲,写好书法的基础就是多读书,读历史经典,习古人用笔之法。一位书者,如果没有丰盈的文化修养,就如大树没有营养,大鱼没有水源一样。具备了,我们还要注意在创作中去俗,去平,去媚之气,呈大拙岀夺之象,且用笔敢于岀奇用险。这都是较高的境界。我们还要行万里路,古人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很有道理的。

       各位朋友,以上的分享份量轻微,仅供大家参考。最后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创作更多的好作品!谢谢大家!

原作者: 李长生 来自: 四川草圣(林散之)书画中心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