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
李继鳌,资深媒体人,多次获得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荣获第九届四川省报纸副刊“十佳编辑记者”、2024年度巴中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大文化人物”称号。 范藻:四川文理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国内知名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硕士生导师,“四川文学奖”获得者。 因为各种原因,我多次去过巴中,虽然印象不错,也是走马观花。 今天沐浴着暖暖的春阳再一次走进巴中,徜徉在李继鳌的散文集《千年一城》里,随着书页在指缝穿梭,就像来到了一个宏阔深厚的博物馆,在作者的引领下依次遇见了楼阁亭台的“城事”、悲欢离合的“人事”和诗词歌赋的“文事”。可见,这不是一部我们常见的书写个人经历、描写旅途见闻、记录家乡变化的“小散文”,也不是我们少见的抒发兴亡感慨、描绘时代风云、记载人类文明的“大散文”,而是以小见大,以个人之小视角见地方之大变革,进而呈现出诗意与历史的交相辉映。 作者笔下的《千年一城》,那借助于传神描写而穿越历史的叙述,那充满着哲思议论而跨越时间的抒情,全然表明诗意的历史与历史的诗意在双向奔赴。 其一:诗情巴州,为一座城池铸魂 巴中514年始置巴州,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设立巴中地区,2000年成立巴中市。自古以来,不论是州郡还是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今天的巴州区,这是超越历史的“千年一城”。 这座城池之所以能有着千年的历史,它群山环抱,里面有两条清晰而隐秘的轴线,一是清澈而蜿蜒的巴河一水中流形成了它的南北地理轴线,二是高大而壮丽的凌云塔、魁星楼、回风亭三大建筑依次勾勒出它的东西文化轴线,“两条轴线,在大巴上南麓的巴州交汇,仿佛两道神秘的光芒照亮深邃的历史文化天空,昭示着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未来。”散文一一呈现了城里精致的园林,有曲水流觞,庄严的佛龛,为秀骨清像,优雅的酬唱,在谈文说道,真可谓“诗情巴州”的写照。 千年时间和叠彩空间的美妙奇遇,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坐标。作者发现这个坐标的原点,不仅有诗情,还有诗意,更有灵魂,那就是他揭示的具有巴文化、汉文化和唐文化而形成的“巴人刚烈彪悍中融合了善良尚美的文化基因。” 其二:诗性巴人,给一群人物树碑 结合本文语境,巴中人可简称为巴人。巴人最早见于《山海经》“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华阳国志》又说“巴师勇锐”“前歌后舞”。由此可见,这个古老的族群充满率真勇毅的生命活力。 巴人历史上有过我们耳熟能详的开国君王廪君、忠义将军巴蔓子、连横之父张仪等。在《千年一城》里作者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巴州的史笔,讲述三国时太守严颜宁死不降的故事,描绘了唐代先后任刺史羊士谔的风流蕴藉、颜武的雄才大略,宋时任通判宗泽的高风亮节,还有近现代冯蔚藻的英年早逝、曾湘的教育报国、罗至忠的修道成仙,尤其是20世纪中叶致力乡村建设,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晏阳初等,他们以其才华和品格,堪称“诗性巴人”的典范。 巴州地灵人杰,巴人剑胆琴心,李继鳌所叙之人已被各种史籍里收录。我想,如果说历史是一座城绵延的锦缎,那么人物就是这上面绽放的花朵,而这部散文集就是为他们的文化贡献,更是生命意义树立起了一座座璀璨的精神丰碑。 其三:诗境巴地,让一段文脉延续 就地理而言,巴国的疆域遍及鄂西至川东,陕南及黔北;就文化而言,大巴山南麓的古巴州、今巴中实为巴国地最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这里四季分明,风光秀丽,沟壑蜿蜒,草木葱茏,叹为人间诗境。 自然风景呈现的如诗如画,人文学养崇尚的尽善尽美,之所以能在这方土地生发而传承,终成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诗境巴地。作者在《千年一城》里完成了一次文化揭秘:这里有光福寺里的“天开金榜”,有插旗山下的“佛龛灵光”,有巴州城中的“商贾如云”,有山南道上的“木铎回响”。尤其借助《严武、杜甫与阿来》,作者较为详尽地梳理了三人的“文事”关系,并“赋诗一首,以致敬阿来和我都崇拜的诗圣杜甫”,中有两句尤为精彩:“昔闻严子佐危邦”“惟余杜宇啼岩壁”。 从古老的神话到民间的传说,从唐宋的诗歌到今天的散文,诗意巴州名副其实,诗境巴地当之无愧。诚如张万林先生言:“一城风华绝代,满纸文字生辉;留得千年一叹,自有后辈回响。”无疑,李继鳌用写作实现了一段文脉的延续。 品读《千年一城》,不仅是知古鉴今,更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品味这部散文集,不仅是学史明理,更是要“让历史充满诗意”。那就请听作者在文集最后的内心独白: 既然文学的光亮已经照进历史的幽廊,就不妨把灯挑得更亮些,让更多人进来欣赏珠玑,探寻珍奇。 是的,不仅是厚重的文化成就了历史的巴州,而且是多情的文人塑造了诗意的巴中。 2025年3月23日于成都清水河畔 |
2025-03-30
2025-03-26
2025-03-07
2025-03-06
2025-03-05
2025-02-24
2025-02-22
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