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为引•文溯其源”清明祭祖文化活动圆满成功

“家风为引•文溯其源”清明祭祖文化活动圆满成功

四川文化网 2025-4-2 16:04 202人围观 文化川商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4月1日,由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槐树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和青白江陈氏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家风为引•文溯其源”清明祭祖文化活动,在青白江区城厢古镇文化 ...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4月1日,由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槐树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和青白江陈氏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家风为引•文溯其源”清明祭祖文化活动,在青白江区城厢古镇文化广场隆重举行。


  来自福建、宜宾等多个省、市、区、县的1000余名陈氏宗亲齐聚一堂,通过传统祭祀、文化展演、家风研讨等丰富形式,追溯家族历史根脉,传承优良家风文化。

  上午9时,庄重的祭祖大典在鸣钟九响中拉开帷幕。主祭人身着汉服,率众宗亲向陈氏先祖画像行三献礼,恭读祭文。“吾祖开基六百载,耕读传家德为邻......”字句铿锵的祭文回顾了陈氏家族自明代迁居川西以来“重孝悌、尚勤俭、守诚信”的家训传承,现场年逾八旬的长者与稚龄幼童共同肃立行礼,展现跨越时空的血脉联结。


  随后,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昌国以“清明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对先人的追忆,不仅是对血脉根源的追溯,更是对孝道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坚守。当我们肃立于祖先墓前,献一束菊、敬一炷香,叩首的瞬间,传递的是跨越时空的敬意与感恩。正是先辈们的勤勉耕耘、筚路蓝缕,才为我们铺就了今日的生活道路。”为主题内容致辞;同时,青白江区发展基金会负责人为青白江陈氏文化研究会“兴国公益基金”成立授牌。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200余户、2000余陈氏族人从福建、广东、湖北、河南等地迁入四川省金堂县(今青白江区城厢镇),并在县城(城厢古城)附近聚居。这些移民开荒拓土、兴修水利,将“耕读传家”的祖训融入生产生活,以“孝悌力田、诗书济世”的处事原则教化族人,逐渐形成了“陈半县”的独特文化现象。城厢古城曾有20多个陈家祠堂,如现存的“旭高祠”、“盖宗祠”、“显宗祠”等,这些祠堂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传承家风家训、惩戒不肖子孙的重要地方。


  活动现场青白江区具有代表性家族后裔分别分享了家风家训优良传统的切身体会。并设置了“文化传承”主题展区,以丰富的展板形式呈现了陈氏家族及文化发展脉络,引得众人纷纷驻足细观;活动现场还融入诸多文化元素:青年学子身着汉服表演传统古风舞蹈,川剧变脸勾勒出优秀人文内涵,歌手献艺展示出古镇遗风等,既保留传统仪典的庄严,又赋予时代新意。

  “清明不仅是追思先人的时刻,更是我们凝聚家族精神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契机。”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昌国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强调:研究会将持续开展家风讲堂、族史研究及爱心帮扶等内容,让优秀家风家教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此外,最具特色的是近百桌“家宴记忆”坝坝宴,不仅复原了老青白江“九斗碗”传统宴席,还展示了“旱蒸牛肉”、“甜皮鸭”及“花椒鸭”等非遗美食制作技艺。专程由福建赶来的王女士表示:“通过参与此次活动,更深地凝聚了家族情感的同时,进一步体验到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清明时节祭先祖,千年文脉润民心。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不仅是对先贤的缅怀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当最后一盏孔明灯升入夜空,青白江陈氏文化研究会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深刻内涵,让清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