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城市之光 于 2020-4-9 17:49 编辑
追溯非遗文化 领悟智慧工艺——原来“非遗”也如此精致
四川文化网成都1月18日电(通讯员 杨本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为了让大家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调研团队于1月16日前往四川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带领大家走近非遗文化。 精美剪纸惟妙惟肖
剪纸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剪纸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队员们踏入非遗博览园展厅。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惟妙惟肖的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2009年,“中国剪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调研团队员们在周围观赏各种各样的剪纸,了解到了剪纸是分为很多种类型的,例如:立体剪纸、彩色剪纸、单色剪纸等等。 精美蜀锦其价如金
蜀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蜀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蜀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色调鲜艳,对比十分强烈的织锦引起了调研队员的注意。走进仔细一看,原来这种织锦就是蜀锦。
蜀锦,专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蜀锦又称“天下母锦”,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汉代成都地区的织工已经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提花织机生产高品质的蜀锦。成都亦有“锦城”“锦官城”的美名,濯洗蜀锦的河流又称“锦江”。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调研队还通过采访织工,了解到古时候蜀锦的原材料是蚕丝,异常珍贵,其生产工艺繁琐,生产效率低,因此在古代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精美雕刻精妙绝伦
玉雕工艺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玉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象牙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雕刻工艺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调研队来到一个柜台面前,上面有许许多多被雕刻得精妙绝伦的玉石,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玉石是经过雕刻加工的工艺品。
雕刻,是指把材料切割或削减成预期形状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开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常用的工具有刀、凿子、圆凿、圆锥、扁斧和锤子等。雕刻技法有线雕、圆雕、浮雕、凹雕、透雕、镂雕。通过转折、顿挫、凹凸、起伏,使作品生动自然、充分体现材质美、雕琢美。
调研队员经过观赏了解,知道了可以用于雕刻的物品有很多,例如:树根、玉石、牙齿、贝壳、兽角、果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具有多重价值。无论是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还是曲艺杂技、民间风俗、传统医药等都映射出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理念。 经过此次实践调研,队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了解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能让如此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调研团队于博览园门口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调研团队于博览园门口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本益 供图
当前,政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通过多渠道、多措施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很好的保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