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云轩读《中庸》之二:第一章中庸的纲要

作者:四川文化网 | 时间:2015-8-5 14:06:23 | 阅读:1486|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的开始一篇,朱熹认为是全篇的体要。也就是全篇的纲要。我在讲《大学》的时候,《大学》的开始一段也作为全书的纲要讲给大家。《大学》的纲要就是三纲领八条目。
  而中庸的开篇怎么样说。怎么样作为全书的纲要呢?我们先看看原文。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上天所赋予的我们的叫性。这个性就是天性。是纯朴自然的,是真实不虚的,是美好仁德的。这个不是后天形成的。天性不是学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赋予各种事物。又会因为受体不一样而有差别。天性到野兽就是兽性,比如老虎吃肉,羊吃草。这个是与生俱来的。而人作为与天地同样重要的三才之一。
  我们人受到天性到人这里也可以解释成为人性。所以在三字经里面说性相近,习相远。
  我们人的人行大致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发生了变化。陆象山归纳了五种原因气禀,物欲,形势,习俗,俗论邪说。气禀是我们性的细微差异,说性相近不是说完全一致,就是双胞胎,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环境,到最后也是有差别的,比如满清入关,有的人抗清有的人降清。物欲,就是物质的需求。形势,就是外部压力。习俗就是生活环境的影响,比如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习惯不一样。
  生活在他们中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俗论邪说呢,就是指人心受到不好的思想的影响。这里除去气禀以外,都是外界的。所以人性我们不要蒙蔽,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要返回本心。我们人按照天命做,这个就是人性。我们按照人性去做这个是正道。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道。
  圣人按照人道来教化百姓。这个就是教。那么教的体现是什么呢其实是礼乐刑政之类的事物。也就是形成社会的一些基本框架。所以这个人道作为社会的基础是不容丝毫的动摇的,要是离开的人道,那么也就非人道了。也就是我们说的不是人了。所以说可离非道也。所以君子要完成中庸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自己做事情也要谨慎恭敬。即使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自己也要心怀恐慌畏惧,不敢懒惰。所以对于真正的君子来说,要修本性,这样就会比他人更有感知。
  在别人没有看见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可以先看见,知道没有比隐藏的更容易显现的。在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可以先感觉,知道没有比细微更容易察觉的。
  这个就是慎独啊。我们的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就没有偏向,没有偏向也就是不偏之谓中。而我们的感情喜怒哀乐都表现出来的时候,又是合乎天性自然,没有过和不及的。这个就就是中(去声)节,也就是和。
  中是内敛的,是未发而合天性,这个中就是天下一切事物的大本。而和是一切事物情感合理的表现。和是外发的。是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行的,这样说这个是天下的达道。所以说把中和的道理推行开,君子从慎独来用心修自己,让自己的心满意偏失,这个就是中。
  中的功夫到了极处,人心和天地宇宙相互融通。形成一片这个就是和。也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的融合统一。
  让宇宙论成为人生论的基础。让我们人性和天命保持高度的统一。这个也就是中庸一书的纲要。
  这里要附录朱子四书集注中子程子话,作为参考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达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其书 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 实学也。好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矣。”
  第一章纲要叫做天命章,是子思诉说所传谓中庸立言。道出于天。所以道是不可以改变的。而道的实体都在人自己,所以道是不可以离开的。又说到人言行的重要。最后说到赞天地万物的化育。所以我们学中庸的时候,要反求自己而可以得,要去掉外诱的自私。返归本性的淳善。此章之后又有十章是子思引出孔子的话,来完成这个第一章的意思。下次我们将讲会分章次来讲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