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云轩读《中庸》之五:传三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章

作者:四川文化网 | 时间:2015-8-5 15:34:37 | 阅读:1262|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学第二十一章原文是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在第二十一章下面还有朱熹加 上去的话。朱熹的原文是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这样可以看出从二十二章到最后的三十三章都是以此章意思的延伸,可以说本章是提纲。后面的部分都要围绕提纲来写的。那么这个重要的提纲是什么呢?再回想一下第二十章里面关于诚的话。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样就可以明白诚是天性,明是美好的人性。自是自从,从诚到明,也就是说顺其自然而到人之禀赋的性,这个是人的天性。然后从美好的人性到合乎天性,这个就是教化了。但是无论诚而明,还是明而诚。其实内在是统一的。天性是源头,人性是天性流露出来的,这个就是诚明。明诚是朔流。最终的目的还是天人合一。这里我再简单的说一下朱陆两派的学问都和本章有很大关系。朱熹关注的侧重点在诚,也就是天道之与人,人应该怎么服从天道。是从上而下的。象山和王阳明则与之相反。是说我怎么和天道统一,是从下而上的。其实方向不一样。内在也是统一的。理学和心学都是儒学的组成部分。
  现在看第二十二章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个章节看着有些复杂。要结合上章看。性是什么,是诚而后明。也就是天性,或者说是纯粹性,本性。作者做中庸的时候感叹道。只有自诚的圣人才通宇宙的本性。能通宇宙的本性才可以通人的本性,能通人的本性也才可以通物的本性。这样对于物的性若能通了,人与物都是天地所化育的。所以可以赞助天地化育的精神。可以赞助天地化育的精神。就可以和天地并排成为三个。也就是天地人三才。这样天地人难道就不是一体的了吗?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我们看了原文,很多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致曲,这里其实第一个问题要理解什么是其次。其次是相对前面一张的至诚来说的,至诚是圣人所能为的。这里的其次就是相对圣人降低了要求,也就是贤人的。贤人没有圣人的大公无私诚到极致。贤人能做的只有致曲。致曲比至诚要降低了些。曲是细微的偏离一方的事情。致是用心去做。做这些细微的也秉承美好的本性去做。我们常常说诚于中行于外。既然心中有诚了,就从人的形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既然从形的方面表现出来了,就很容易到明的境界。明是光明,是自己禀赋天性,而显得有充实之美。这样到了明可以说是个人的修养。修身达到一定的层次了。明自己显得充实了,这样就可以影响(影响就是动)周围的人。长久有这个影响就会改变一下不好的东西。等改变后在保持一些日子,那么好的东西就会成为一种风气,这个就是化。而贤人达不到化,只有圣人所为才能化。这个又是一个区别。
  我们看看第二十四章这里好像有些神秘主义,先看看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不懂儒家的人对于本章以为是神秘主义的东西。其实并不神秘。我上章说到至诚是圣人才可以达到的。圣人没有私心,自己和中庸的到是合在一起的。没有私心可以看到的东西就比一般人多了。所以对于一些事情可以前知。注意是前知不是预知。前知是根据一些情况来推导出来的。国家兴必然有祥瑞必然有明主良臣。国家要亡也会出现天灾人祸昏君奸党。还可以通过蓍龟的占卜,和一些人的行为看出兴亡的前兆。这些是一个综合的判断,是至诚才可以达到的。所以圣人对于兴亡有一个前知的功夫。有了至诚可以前知,和神也类似了。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面对这个章节我们要注意自字,就是自己去做。诚是自己应该去做的。而道也是自己去引导的。诚是宇宙之性。也就是天性。万事万物都会根据诚这个道理去,所以物是离开不了诚的。诚不是仅仅诚自己,而还有是成物。仁是内在,智是外发。一个是修身,一个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 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我们读到此章,此章的意思比较完备。也是相对独立的。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行而上的。第一句很重要是全篇的纲领。至诚无息。无息就是不停下来,始终如一的诚。不停下来就会积累不变,仁德就会流行。流行起来就会悠远,悠远至于人就显得博大深厚了。人因为博厚做起事情就高明了。高明可以匹配天,博厚可以配地。因为高明博厚是和天地的性质是相同的,那么人也可以和天地并参了。这个是从人说到天地的。接着又从天地说到诚,说明至诚无息的功用。天地山水的至诚无息才化育万有。接着有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的话作为结尾。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这个天命,是深远而不停止。申说起来就天之为天的原因。接着诗经又说,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注意这个不显的不读丕,是丕的假借,是大的意思。于乎读呜呼是感叹的意思。也就是文王的德很盛大彰显,而且精纯不二。申说起来这个也是文王之为文王的道理了。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本章就从人来说中庸至诚之道了。中庸充满的在宇宙中不停流动。让许多东西都得以生长。圣人实行中庸无边无际这个高峻到天了一样。即使中庸之道散如具体的细行,也是富足有余的。那礼仪(灌冠丧祭等)很多,里面还有更多的威仪(礼仪规定的各种节目比如坐站食的方法等)。这个圣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实行的。必须等到时候他的人,也就是圣人。也就是待其人的其人。所以说,没有最高的的品德,那么上天的赋予的道是不会赋予成功的。所以君子要尊德性(天道)的同时,要尊德大道是从一个一个小的点组成,所以我们要格物致知要努力做学问。明白天道广大,但是这些点点滴滴却很精微。明白天道很高明,但是却是从平凡开始。所以要常常温习以前的,才可知道新的。这样温柔敦厚才会崇尚礼节。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国君就不好放肆妄为,老百姓也不会超越本分。这个和前面的素其位就真好呼应了。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太平的时候,君子的言论就可以使得他在朝廷上。在乱世的时候,君子的沉默就可以让他保全自己。所以诗经用大雅蒸民篇来解释这个足以容。说到既明白事理(内在的道理),又明白事机(外在的发展)。这样就完全有可以保护自己了。
  第二十八章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这章是接着上章为下不倍的意思来说的。开始就引用孔子的话说。德行不够的人喜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做事情武断。而身份没有到,地位低下的人又喜欢僭越,超越自己的本分。那些自专的人生活在今天,却想回到以前的,这样不是招灾引祸给自己吗?不是天子不去讨论礼仪,不去制度法律法规,不去考究文字的音义。因为这些都是天子的职责。今天天下很多制度都是一样(同)。虽然有的人有这样的地位,但是没有这样的德行,所以不敢去做礼乐。接着用孔子的话,从周礼来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错误。在这里我们要明白周比夏商要进步。们要清楚这个道必须合道、这个道必须有进步性。所谓的进步是更符合天道与人道。
  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上一章说为下不倍,这章说为上不骄。不骄本章的中心。这里提到三重,什么是三重。礼仪制度考文。这个三个是最重要的,王天下的基础。三重的作用是让人少有过失。在上位的虽然出发点和内心都是好的,但是没有验证,没有验证老百姓就不相信,不相信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人很好,但是没有尊贵的身份,没有好的身份老百姓也不会相信,也不会顺从。 真正的圣人会从自己的身开始,这个就是本诸身。这里的诸是语气词。然后看用在百姓的效果,参考三代圣人(禹汤文武)自己是否有差。汇通天地看自己是不是有做的违背的。问鬼神看自己是不是有疑惑。最后想到以后久远的日子,以后的圣人是不是对我有不清楚不明白不理解。这样的圣人的德可以说是很大了。问鬼神是知天,待百世是知人。真正的圣人君子的举动反应的天下的大道,行的是天下的准绳。说出的话就成为天下的法则。这样远的人都仰慕他,近的人都喜欢他(不会厌烦他)这里又引用诗经周颂振鹭篇的话说,在那里没有人讨厌,在这里没有人讨厌。希望这样从早到晚,以求让自己永远有个好名声。恶读误,射读弋(朱熹注读妬)这里彼此不正是前面的远近吗?难道君子还有不按照这些做而很早就有了声誉的人吗?
  现在看看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个章节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做在本段,又可以分在后面的段落,但是主要是说孔子的,我把他分在这段作为结束。孔子远远推崇为宗继承到尧舜,近的学习表彰到文王武王。上与天时学变化,下与水土学顺应。孔子的德就好像地的承受,天的包容。就好像四季变化,日月更替,万物生长,并不相互侵害一样。因为孔子的德是和天道一起并行的,不会和天道有违背的地方。小德是造化分散处的,大德是造化聚会处的。小德是个体。大德是总体。小德又指诸子,大德又指儒家。诸子的小德好像万千的江河,和道是并行不悖的。而孔子的道化育万物,这个与天地的内在吻合,也正是孔子之道所以为大的原因。本章同样开启了天道的章节。天道的段落不多,可以也可以看出儒家对于人道的重视。也要深刻理解中庸为道在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