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荣走向没落的转折点。身处历史巨变中的李白,这场“安史之乱”不仅改变了他后期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增加了悲壮和浩然之气,体现了他热血救国的赤子之心,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甚至可以说,造成了这位历史上最伟大诗人的英年早逝。了解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的轨迹,对解读李白文化意义重大。 龙潭虎穴探敌情,报国无门空悲切 唐天宝11年(752),李白接到大唐节度使安禄山的幕府参赞军机判官何昌浩的来信,邀他去北边游历并有“会事”。李白出川后已经游历云梦,两下江南,二进长安,遍游齐鲁,就是还没去过北方幽燕十八州。他早就想去看大漠落日,逶迤长城,燕山红叶,看那些与锦绣江南不同的豪放和粗狂,也不枉过此生。但是,民间早有“北方要造反”的种种传闻,此去若卷入叛乱,怕是凶多吉少。 他与夫人宗瑛商量。宗瑛毕竟是相门之后,看政治问题远比李白清楚。况且宗瑛的祖辈,就是因为深度卷入权力斗争,而造成满门抄斩。因此她劝到:虽说安禄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干儿子,但自古以来,大奸似大忠。那外表愚笨的安禄山,在朝廷装孙子,当好人,对重臣大肆行贿,收买人心。回到幽州,又变得专横跋扈,趾高气扬。这实在是包藏祸心,迟早必反。我劝你还是不去为好。 李白认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真有反情,正好向朝廷报告,为大唐早除祸害,岂不是为社稷众生立下了不朽之功?李白在开元15年就决意浮五湖,戏沧州。这次以游山玩水为掩护,又有何判官相邀请,恐怕安禄山再狡猾,也不能把我李白怎样吧。 李白不听宗瑛劝阻,前往幽燕。沿途看见安禄山的兵马昼夜操练。到了范阳,更是军营连天,刀枪如林,囤积的战备粮草堆成山。安禄山正在到处收罗死党,而何昌浩所言的“会事”,就是告诉他李白也是安禄山拉拢的对象,将来会有“大用”。他还看见:燕云诸州民族矛盾尖锐,许多契丹,突厥,新罗和粟特贵族,大肆兼并农民土地,欺压汉人。安禄山也是粟特贵族,因战功被唐皇赐姓为“安”。他与同乡史思明并不满足这“一亩三分地”,而是想夺取天下。他们以胡人贵族为心腹,竟“突击提干”,一年就提拔胡人中郎将2500名,被北方胡人称为“二圣”。李白还听说:安禄山连登基的龙袍都准备好了,只待时机成熟就公开反叛。 李白惊出一身冷汗。他表面上与何判官称兄道弟,推杯换盏,到处看风景,暗地里却在寻思:如今身在狼窝,如何才能脱身?几个月后,他以新夫人宗瑛来函告病为由,向何判官告假返回,并且还保证说:待夫人病好后,一起前来投奔何兄。何昌浩又奏报安禄山。安禄山料想:一介书生也翻不起大浪,便准予放回。 回到梁园,李白告诉宗夫人,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幽燕那如狼似虎的千军万马,必定杀奔中原。 宗瑛认为,如战乱来临,叛军肯定是先攻洛阳,从潼关直取长安。之后就会来打睢阳,因为睢阳是东取江淮南下两湖的必经之地。睢阳太守许远又是一介书生,兵少将寡,怎能抵挡虎狼之师?梁园弹丸之地,安得避祸?她建议全家早日搬出梁园,迁到江南一带。 李白告诉她,大丈夫应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家庭的安危先放一边,自己得先去京城长安告发那反贼。 宗瑛劝他:朝廷耳目众多,恐怕早就有人告发了。只是有些朝廷官员早就与安禄山狼狈为奸了,才放任安禄山坐大。宰相杨国忠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我看你此去也是白跑路。 李白不相信国家兴亡的大事没有人管,赶到长安告发安禄山。他找认识的同僚官员递帖,又去御使衙门投书,还拜托熟人求情,欲带他去中书省甚至能面见皇帝。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态度好的劝他:“省省吧。告发的官员多了,都没好果子吃。要是说你离间君臣关系,诬陷皇帝老倌的干儿子,你脑袋掉了都不知道咋掉的。”那些凶言恶语的,更是一顿臭骂,把他当疯子赶。李白真的感到自己这个“被逐之臣”走投无路,宗夫人早就把官场看透了。他只能发出“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的悲愤之言,带着国家将亡,回天无力的悲愤与绝望,返回梁园。 血战睢阳家国破,逃难浔阳投李璘 唐天宝14年(755)11月,“安史之乱”爆发。身兼河东,平卢,范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诛国贼”的旗号,在范阳公开反叛,率领20多万人马,势如破竹,杀奔中原,并且迅速攻破东都洛阳,兵锋直指潼关,威逼京城长安。 此时,唐玄宗才从“开元盛世”的迷梦中惊醒,急忙组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将领,先后率军前往潼关,与如狼似虎的叛军血战。同时唐玄宗诏告天下各镇兵马,十万火急,前来勤王救驾。唐玄宗还传诏,敕封第16子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统领江淮一带兵马。不久,他又再下一道圣旨,任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大都督兼扬州节度使,统帅东南方面的军队,配合其他各路兵马镇压安史叛军。 眼看叛军攻破了潼关,逼近长安城,唐玄宗只得选择远逃西蜀。走到马嵬坡,御林军首领陈玄礼等哗变,逼迫唐玄宗下旨杀了杨国忠,赐杨贵妃三丈白绫悬梁自杀。但是,“安史之乱”并没有因为唐玄宗的远逃和杨国忠杨贵妃的死亡而停止。正如李白夫人宗瑛分析的那样,叛军占领东都洛阳以及长安后,回过头来进攻河南睢阳。 唐至德二年(757)春正月,反贼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暗中与太监李猪儿勾结,趁安禄山熟睡之际将其杀死,安庆绪自立为燕帝,封大将军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命令他率领13万贼众进攻睢阳,占领后继续进攻两淮和东南各地。但是叛军在睢阳受到拼死抵抗。大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大将军南霁云等,与贼血战10个月,毙俘敌将300余人,击败贼兵10余万众,连尹子奇的左眼也被南霁云射瞎。为了守城,八千将士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开始吃人。张巡率先杀爱妾霍氏为食,许远烹书童为粮,杀战马,食俘虏,烹伤员,吃死尸三千有余,遭受了极大的苦难。至这年十月初九,睢阳城破,贼兵屠城,不留活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36位将军和守城数千兵卒民众全部牺牲。贼匪烧杀抢劫,遍地血腥,满目疮痍,连李白宗瑛寄居的梁园也变成为一片灰烬。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还在江南。他从金陵骑马,日夜兼程赶回梁园,在祸乱来临前救出宗瑛宗璟姐弟,又一路南下,从安徽宣城逃到溧阳,又从溧阳继续往南逃到浔阳(今江西省九江)。 刚刚在浔阳住下,永王李璘就派人前来请李白出山,去当永王的幕僚。宗瑛深知朝廷权斗险恶,她抱定“宁愿其糟糠,不教觅封侯”的态度,不让李白出面见来使,而是自己出面拒绝。 但李白匡扶救国的理想始终未灭,如今天下大乱,正是拯救国家和人民于血火之中的时候,自己只能挺身而出,且能躲避?他不听宗瑛的劝阻,毅然离开浔阳,前往投军。永王李璘见天下人人敬仰的李白前来,心中大喜,亲自接见他,带他登上沿江东巡的战船。而李白也是热血沸腾,盼望着早日奔赴前线,与安史叛军决一死战。 结果,李白壮志未酬,却冤枉惹上一场惊天动地的“附逆”大案。 一心报国入冤狱,流放夜郎遇特赦 公元756年,唐太子李亨趁父皇唐玄宗远逃西蜀避乱之际,“抢班夺权”,在北方灵武正式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他怕父皇唐玄宗追究他,便尊其为“太上皇”。唐肃宗称帝后,一方面发号施令,调动天下各路兵马讨伐叛军;另一方面,他还怕小弟弟永王李璘在平叛中“做大做强”,将来与自己争夺皇位。而且此时李璘兵强马壮,更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如果不趁早收拾掉,恐怕以后打也打不赢了。因此,在局势稍微缓过劲后,唐肃宗便先下手为强,宣布永王未得圣旨,私自集结军队“意图谋反”,派兵剿灭了永王。永王李璘以“大逆罪”被诛杀,而李白以“附逆罪”被投入浔阳监狱。李白以报国之心投奔永王李磷,显示了他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为此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文人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但他们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显然不及他们。 为了营救李白,宗瑛八方奔波,先后拜见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等,祈求他们查清真相,体谅李白一心报国,反而无端受到牵连。好在这几个朝廷大员,也同时是大诗人,深知李白不可能“谋反”,应是误受牵连。于是“惺惺相惜”,把李白从监狱解救出来,让他与宗夫人劫后重逢。率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还让李白给自己当幕僚。李白深受宋若思的重视,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宋到了武昌。宋若思甚至向朝廷推荐李白,希望李白能再度得到朝廷重用。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已经得到了重用,宋若思认为,李白的名声和影响应该远远大于那些投降的武将。但是李白不但未被朝廷任用,反而是人生命运直转急下,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朝廷传诏,将李白重新关进浔阳监狱,随后很快就宣判李白流刑,发配夜郎(今贵州)。唐肃宗为什么翻脸比翻书快,又要重罚李白?资料没有记载。笔者推测,一是因为与李白关系较好的崔涣,张镐等人失势,朝中无人帮他说话;二是因为肃宗登基属于抢班夺权,唐玄宗并没有圣旨相授,他心里有愧,怕社会舆论和史官以及像李白这样的文人揭他老底;三是他搞的“李璘谋反”是个冤案,永王是奉父皇圣旨起兵平叛,他肯定知道。既然杀亲弟弟杀错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个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李白获知要被流放夜郎后,悲从中来,他写诗到:“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居同蔡琰,流泪请曹公。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宗瑛接到李白从浔阳牢中送出的这首诗,见夫君把自己比为蔡文姬,把崔涣宋若思比为曹操,感谢她用恸哭和流泪求人相救,心里更加爱恨交织,无以言表。为什么还有恨呢?她恨李白不听自己的劝阻,撞了南墙还不知道回头;也恨这世道不公,李白是忠心报国,反而受到打击。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想到此,宗瑛不由得更觉悲伤。 这年冬天,李白踏上流放之路,宗瑛与宗璟送行。李白自知此去凶吉难测,很可能是生离死别,因此与夫人涕泪相送。还未走到郊外十里亭,宗瑛因为悲伤过度,哭昏在路旁。气息悠悠,一丝香魂去了大半。宗璟只好与李白挥泪而别。待宗瑛缓过气来,搀扶着宗瑛返回浔阳。不久,姐弟从浔阳迁往豫章居住(今江西省南昌)。 李白在流放途中,写了一首《南流夜郎寄内》,在驿站寄给宗瑛,表达了对夫人的思念和内疚:“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想起梁园琴瑟合奏,望断春归北雁,李白的相思之情痛彻心扉。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天下,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又奇迹般获得自由。他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著名诗作《朝发白帝城》,真实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朋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下来,还写了一首《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不但诗的标题很长,内容也长达166句830字。诗中他全面回顾了自己出川以来怀着“济世报国”的理想,四处奔走,八方碰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经历。在感慨之后,李白居然还想为国立功。他在最后写到:“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旗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李白真是个记吃不记打的角色。唐玄宗对他最多就是喊去写了几首奉制诗,唐肃宗更是狠角儿,差点把他冤死。可是他仍然报国之情汹涌澎湃,甚至还幻想有后羿那样的神射术,策马战场,一箭射落敌人军旗上的“旄头”,为国家立下奇功。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李白回到豫章,与宗夫人团聚。久别胜新婚。宗夫人趁着热闹劲儿,张罗着为李白做了六十大寿生日,希望李白历经艰险后,能够安静下来,共度晚年。可是李白天生是个静不下来的人,他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栓在了一起。 第二年(761),李白听说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出镇临淮,正在准备收复河南睢阳。于是他与宗瑛商量,计划前往中军营帐投军,请缨杀敌。宗瑛劝他说,如今反攻睢阳在即,既可一雪前耻,又可修复梁园,真乃可喜可贺。只是夫君年事已高。上马杀敌,廉颇老也。下马策谋,又身无职责。军中不养闲人,你去了反而添麻烦。依我之见,你还是别去了吧。 李白闻言,更加激愤地表示,张巡和许远一干忠臣良将,在睢阳保卫战中,视死如归,血祭轩辕,真乃百代豪杰,令我李白汗颜。唐肃宗追封张巡为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要在睢阳为他们建双忠庙,旌表祭祀。这是在昭告天下,以此为景仰。事关家国兴亡,如今我只有仿效张巡许远这一条路了。 宗瑛听他誓言要走张巡等以死效国之路,心里一惊,预感不妙。但是她太了解李白的性格了,劝也劝不住,不如由他去吧。也许天命如此。她和这位“天纵英才”的缘分,恐怕已经要到头了。 李白见宗瑛半天不开腔,又说,夫人啊,宋城的梁园,可是我们的家园,那里有着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有你千金买壁的《梁园吟》,那是我们梦魂牵绕的地方啊。反贼毁我家园,占我河山,屠我同胞,我跟随李元帅前往,夺回睢阳,把梁园重新建好,我就回来接你。从此以后,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 宗瑛幽幽凄凄地说了一句“夫君保重啊”,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嚎啕大哭起来。 李白安慰她,别哭,这次我们是胜利之师,不会有事的。况且我一直福大命大,一定会逢凶化吉。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宗瑛的预感是准确的。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李白在去往临淮大营时,途中病倒在安徽当涂。幸得叔父李阳冰调至当涂任县令,立即为李白延医救治,精心调理。无奈李白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力,逝世于当涂。恢复故居梁园,终成一枕黄粱,这让李白死不瞑目,遗恨千古。 在病榻上,李白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临终前,他写了绝命诗《临路歌》,委托叔父转交宗夫人:“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说自己拥有大鹏的志向,但因力不济未能如愿,你要把我的愿望传于后人,让后人也不坠青云之志,否则仲尼死了谁来哭呢。 李白病逝的消息和绝命诗传来豫章,宗瑛五内俱焚,万念俱灰。本想与李白厮守天年,白头偕老。谁知李白把实现青云之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不懂:会写诗不一定会当官,文人与官人是不一样的。但她不能责怪李白,因为自古以来的士大夫都是如此,这就是他们的宿命。自己的祖辈不也是这样?明知刀山火海,仍往里跳。只是害苦了自己啊。这年秋天,宗瑛看破红尘,遁入邝山学道,伴着青灯茅舍,终了余生。 吃尽了朝廷的苦头,还不忘家国天下。明明是一介书生,却向往着刀光剑影。家中有娇妻爱子,但大多数时间都在游历四方。这就是李白。是李白固执,还是宗瑛明智?我们无法评判谁是谁非。但从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可以看出,李白一直把国家和民族的事情,看得比自己和家庭更重要。只要朝廷或者民族有难,他就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即使遭受挫折,蒙冤入狱,甚至血染疆场,他都在所不计。人生进入晚年,他还要千里投军。生命垂危之际,他还要告诫后人不坠青云之志。可见李白不仅有夫妻家庭之爱,朋友诗友之爱,更有国家和民族的大爱。 作者:陈和平,绵阳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绵阳市老年新闻文化协会副会长,绵阳民进会员。 联系:绵阳市南河东街8号安昌苑一栋203号,联系手机号:13708110606,微信同号。2023年8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