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易白:文学创作要说“人话”(文学评论)

作者:热血老班长 | 时间:2023-10-13 04:01:29 | 阅读:674| 显示全部楼层

易白

易白





◎ 易白


文学创作要说人话,到底什么是人话呢?多数人能听懂的话,正常人能听懂的话,平凡人能理解的话,未向权贵献媚的话,未曾哗众取宠的话,体现精神品格的话,忠于祖国人民的话,有灵魂和血肉的话,有温度和态度的话,有思想和观点的话,有良心有人味的话,未经名利扭曲的话,凡是以人为本的文学语言,就是我所理解的“人话”。写出广大人民群众容易读懂和理解的“话”,就是文学创作该有的“人话”。必须永远牢记一点——文学创作者是个人,不是“神”!

自视甚高和文人相轻,都是一种病。只有病人才会神叨叨地“胡言乱语”,在咬文嚼字中废话连篇,写出一些“人”读不懂的“鬼话”。所以文学作品一定要说“人话”才具有传播价值,而“人话”在当下文坛却显得弥足珍贵。

“人话”怎么写?我认为“人话”就在生活之中,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才能敏锐捕捉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性和共情,进而才能在下笔时,发自肺腑写出引起共识和共鸣的“人味”。

文学作品如果没了“人味”,就等于缺失“人性”,而“人性”本就是矛盾的,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更有中性等多面性,而诗人则需修炼形而上的诗心和灵性,才能不受制于逻辑性和技术性,真正“形而上”的诗心和灵性,需极为强烈的激情和纯粹的秉性作为“入世”修炼前提,才能在人生经历中悟出穿透灵魂、超越时空并产生强烈共鸣的诗性,所以写诗更多时候靠“悟”,这就要求诗心和灵性修炼出高度,达到悟透“天地人事物”的敏锐天赋,才能高于形而下的“逻辑性”和“技术性”。

但我建议,如果不是天才的话,还是踏踏实实从古诗词学起,然后再深入浅出地写现代诗歌,至少保留“理论性”和“技术性”根基支撑“诗性”,否则容易“剑走偏锋”走火入魔,陷入癫狂状态,会产生一种认为超脱世俗的“认知错觉”,并认为世俗之人读不懂的“诗”才是自我认知的“好诗”,认为读者庸俗,不懂什么是诗。忘了诗性源于人性,高于人性,诗心的修炼在于一念之差,一念错诗心就错,诗心错了精神就会病。

这种“病”在当今诗坛极为普遍,主要是欠缺“理论性”和“技术性”作为支撑,创作过程中急于求成,错将“人性”理解为“诗性”,分不清人性的“矛”和“盾”,在精神世界里陷入一种“自我挣扎”和“孤芳自赏”的状态,所以许多诗人内心世界都较为“自我封闭”,而这一点,也是一些诗人经历自闭、抑郁、悲观、消极等状态之后,走向“自杀”的诱因。诗性高于人性,才是真的诗人,输给了人性就容易“死人”,并且诗人最终的人生修炼,要回归到“人”字上,也就是跟作家一样,回归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食”人间烟火,不断修正自己的诗心,正确驾驭自己的诗性,写诗才能超越人性。

而诗人这种敏锐天赋,其实和作家、小说家等文艺创作人员平日里观察生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会写作而不懂创作的“作家”,充其量只能算是写作爱好者,只有通过人生修炼创作出“人话”的创作者,才是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者。

“人话”何其难呀,首先要了解人性,更要经历人生的每个阶段,还要不断感受和观察、分析和思考、总结和提炼,并且通过一定逻辑性和技术性进行适当加工,还不能过度加工,必须把握好创作的“尺度”,最终才能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地写出广大人民群众容易读懂和理解的“人话”。

从表面上看像是写出来的,本质是下笔前“炼”出来的。

文学创作需在后天的人生修炼之中,通过不断观察“天地人事物”达成下笔之前的“内功修炼”。所以作家不应脱离生活,需要经历人间烟火熏陶,这就需要作家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亲身体验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活感受。

我经常看到许多作家写文章,行文手法极其喜欢下笔后“炼”文,企图从一块石头中提炼出“黄金”那般独具匠心,实则是浪费生命,做了许多无用功。因为“技术含量”不等于黄金矿石原料的“含金量”,而矿石的形成需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是需要“接地气”才能挖掘到的,没有“构成元素”等于没有“好”的加工原料。所以无论怎么“炼”文,都很难“炼”出文章内在的“含金量”。对于“虚无文艺”,我向来是反对和批评的,只因过于理性的“炼”字,虽能打磨出华丽文字,却“磨”掉了下意识写下的人性光辉。

作家一定要“接地气”,才能挖掘到“钻石、玉石、五金……”等天然矿石原料。久经岁月风吹雨打而浑然天成的“好料子”,其实无需“过度加工雕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欣赏价值。

如果“料子”是废材,就没必要费心雕琢,石头和废铁无论再怎么费心费力雕琢,其本质终究是石头和废铁,终究经不起行家和玩家的挑剔,而眼睛雪亮的广大人民群众就是鉴赏“真品”和“赝品”的行家和玩家。

石头和废铁,就算加工成“艺术品”也很难流通,只因不懂“接地气”取材的“创作者”输在“料子”上,最终“艺术品”沦为了孤芳自赏的废品。

那么取“材”,应选什么“料子”呢?我的建议是,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如要创作“主旋律”文学精品,未必非得写“假大空”伪文学。因为真正的“主旋律”文学精品,往往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志和声音。

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金子”一试便知,又何须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们鉴别呢?文学创作者只有真正“接地气”,才能写出具有“深度”和“广度”并且厚实的佳作。作品有没有“含金量”?唯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才权威,才是真正的“主旋律”文学精品。

所以文学创作者真正的“修炼”不在于纸上和键盘上,更不在于下笔后的反复“炼”字“炼”句,而是在于下笔前的人生修炼,但要达成这种人生修炼就离不开真实的人间烟火。

文学创作者只有用“心”用“情”,深入社会底层去观察和感受,去经历和思考并且深受启发,才能算是真正的接了“地气”,才能写出有“人味”的“人话”。


2023年2月5日,刊于中国作家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