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是道家的重要思想。《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则用丰富的寓言故事对无为做了生动的解释。无为,其实有四种深意,只有了解这四种深意,才能真正做到无不为。
无为,少为或寡为
无为就是少为或寡为。先秦的道家,在政治方面,主张“返璞还淳”,在个人生活方面主张“少私寡欲”。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秦始皇是“有为”之君,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万里长城成为民族象征,文治武功彪炳千秋,但强大的秦王朝仅仅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了。秦始皇笃信法家思想,以暴政维系其强大的帝国,但激化了社会矛盾,二世而亡。
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的理念.主要措施: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文帝、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
“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在汉朝得到艺术性的发挥,奠定了大汉天下的政治经济基础。
无为,率性而为
无为,就是率性而为,不有意为。照道家的说法,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有所能,有所不能。人亦是如此,人若照着他的所能去为,即是不有意地为,率性而为。不有意地为,率性而为,即是无为。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三个法,都是动词,意思是师法。而道法自然的法,是名词,意思是大道本身是自然而然的,大道的运行,无需依靠任何外力。
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无为,因势而为
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能随着时势走的,即是无为;不随着或者逆着时势走的,即是有为。用现代的话说,随着时代潮流走的是无为,不随着或者反着时代潮流走的,是有为。
古时候,有个叫梓庆的木工,削刻木头做成一种名叫鐻的乐器,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奇地以为是鬼斧神工。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哪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不同于众人的本事。我在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用斋戒来使心灵安静下来。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千百年以前,我们的贤哲就已经掌握了顺势的技巧要领,并且达到最高境界,从静心、专注、无我、顺势、天成自然,一气呵成。
无为,顺理而为
《庄子·养生主》说,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牛身上有天然的腠理,即所谓天理。庖丁解牛是依理而为,依乎天理,可以不费丝毫之力。
庖丁解牛的关键就在于:做事要探究事物的规律,庖丁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他解牛用的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无为的这重意思是要我们顺万物之理而为,不伤物,亦不伤于物。“顺理而为”,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是理想的“为”。
|